观世音菩萨真相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一名的梵文原义及其错译

前言- 观世音一名的梵文原义及其错译- 从考古与佛经看,观世音原是男性- 查看观世音的原籍印度补陀洛迦山- 印度民间海神变成了佛教的观世音- 观世音在中国大陆、台湾及西藏的发展- 观世音从男变女的原因- 观世音在佛教中的地位高低不定- 观世音的化身与名称,是模仿印度教而来- 结论

观世音一名的梵文原义及其错译

梵文 avalokite@vara一字,音译为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婆芦吉低舍婆罗,意译为光世音、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原来,这个梵文在中国佛教史上曾起过争论,发生两个不同意义的译名。后秦弘始三年(四○一年),受姚兴迎接入长安的佛教大译经家,西域龟兹国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把 avalokitesvara 译成观世音。在他所译有名的「观世音」经中(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许多佛教徒根据这解释,误以为观世音便是「观看求告者声音」的意思。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中,罗什亦是译的「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用「观世音」三个字。

但,avalokitesvara 原由两个梵文拼成,avalokita﹢isvara。avalokita 意即「观看」、「照见」。isvara 意即「自在」。全句梵文的含意是「在观看上的自在者」,但并无「观其音声」或「观看世界或求告者声音」的意义在内(根据日文梵文权威木神亮三郎博士解释,见氏着梵语学二四一页)。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从印度攻读佛学及梵文归来,在长安从事大规模的佛经重译工作。玄奘纠正了以往旧译的错译,而将观世音一律改译为「观自在」,意即「观看上的自在者」,适合原文含义。在他译的「心经」中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另沙门法月、法成以及般若等的「心经」译经中,也都用「观自在」(见「大正藏」般若部四,八四八——八四九页)玄奘另在他所着的「大唐西域记」卷第三中批评旧译的错谬,主张阿缚卢枳多 avalokite 应译成「观」,伊湿伐罗 isvara 应译成「自在」。经曰:「……即缚卢枳多译曰观,使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大唐西域记)。

所谓「观自在」,般若心经幽赞卷上解释,观者「照」之义,自在乃「纵任」之义。即早,寿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胜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皆自在,法自在。台湾的南亭法师解释说:「观自在菩萨者,观谓观照与观察,能观为智,所观五蕴为境。观察结果是空,故能度一切苦厄而得其自在。自在者,主宰义,谓菩萨有大智故,于事于理无碍自在。有大悲故,寻声救苦,随类现身,亦无碍自在也」(见氏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用我的说法,avalokitesvara 意即「无所不见,无所不在。」

因此,罗什的旧译「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其中的「观其音声」一句,是一大错译,错得离谱,令人吃惊!因为「音声」这个东西决不可能用眼睛「观与看」而知道的,必须要用耳朵才能听得到声音。一个眼睛明亮的聋子,无论怎样观看注意也是听不到任何音声的。所以应译成「心称名,观自在菩萨即时间其音声,皆得解脱。」

玄奘的新译「观自在」一名虽然不错,但旧译的「观世音」一名已在中国民间普遍使用,再加上「观自在」这三个字叫起来似不容易,几与国人最忌的「棺材」两字发音相近,所以直到今日,一般民间仍乐用观世音一名,殊不知已是错称了他们的「神」名了。本文本拟一律改称观自在,但惟恐大家不习惯,故仍沿用旧译名。目前,中国佛教界有时称观世音菩萨,有时称观自在菩萨,画成两种装饰不同的形状,成了两种不同菩萨似地(详见一九八九年台湾佛光山的月历)

前言- 观世音一名的梵文原义及其错译- 从考古与佛经看,观世音原是男性- 查看观世音的原籍印度补陀洛迦山- 印度民间海神变成了佛教的观世音- 观世音在中国大陆、台湾及西藏的发展- 观世音从男变女的原因- 观世音在佛教中的地位高低不定- 观世音的化身与名称,是模仿印度教而来-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