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的入门从皈依「三宝」开始。
皈依「三宝」:
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为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为深入经藏,智能如海。
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为统理大众,和南圣众。
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宝的礼仪,即是决志(发誓)以皈向于「三宝」作为他今后立身处事的原则。首先在他心中认定的「佛」,是个具有真知卓见、大彻大悟的圣人,是人类最慈祥、最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一生讲述了很多「法」;有教理、有实践,后经其徒众结集及后辈增加讲论,而成《三藏》经典。身为佛教徒当常习学佛法而修行,并有带领他(她)皈依的「僧」为其教师(师父),所以「僧」当要是严持戒律的出家法师;他必是割亲辞爱,以弘法利生为职志的大善知识。
佛法浩瀚,修行的路是艰苦的,成佛更不是容易的,为求能坚定意志所以又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能发这样的大愿,因被教示说:生命是有「三世六道轮回」的;若皈依佛,就不堕入地狱道;皈依法,就不堕入饿鬼道;皈依僧,就不堕入畜生道。
以上是一个佛教徒在皈依仪式中的浅近认识,要进入实践,还得有更进一步的知见,名为「正见」。
- 「佛」
- 三身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 三世十方无量诸佛,皆是过去生经三大阿僧祇劫,累世学敬每世佛修行,并得某世佛授记成佛的(见《大藏经》:佛本生因缘)。
- 三世佛:现今佛为释迦牟尼佛,过去佛有迦叶佛等,其后未来佛有弥勒佛等。
- 十方佛: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等十方等有无量诸佛名。
- 释迦牟尼佛是今世娑婆世界教主、导师:佛弟子要依教奉行,是依教而非依靠,故不能有求取的心。
《金刚经》有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以佛弟子要想了生脱死,超越三界,就要学佛一样,历经多生多劫的修行,才能达成,名为成佛。人若今生修成,就要寄望下一世,再跟下一尊佛学效修行;或直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历经九品晋级修行,直到值佛授记成佛。
- 「法」
- 佛教经典,总名三藏十二部。三藏者,经、律、论;十二部者,即十二种文章体裁。1)长行;2)重颂;3)孤起;4)因缘;5)本事;6)本生;7)未曾有;8)譬喻;9)论议;10)无问自说;11)方广;12)别记(或授记)。
1. 长行:以散文式直说法相,且不限定字句之数,因行列长以名之。 2. 重颂:宣说于前,接以偈颂结说于后,有重宣之意。 3. 孤起:不是依于前面长行文的意思,而另有文意发起的偈颂。 4. 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说法教化因缘。 5. 本事:记载佛所说其弟子过去世的因缘。 6. 本生:记载佛说自己过去生的因缘。 7. 未曾有:记载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 8. 譬喻:以譬喻说法,使令明白开悟。 9. 论议:以论议或问答来解析法意。 10.
无问自说:例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 11. 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真理的经文。 12. 记别(或授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记成佛。
此十二部,只有长行、重颂、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是依照经文所记之事立名。又小乘经没有无问自说、方广、授记三类,仅有九部。
佛法浩瀚,自西汉从西域传入中国,经历代高僧言行,自立宗门教派,便于大众教学行持,至隋唐底定,分为八宗:有律宗、三论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法相宗、净土宗。此乃为便于行者专精一门深入,修法大抵不出三十七道品,即以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的「四念处」为起始、根基,进历「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至「八正道」,共三十七道品。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为欲神足(希慕欲乐于道)、勤神足(精进无间于道)、心神足(一心正念于道)、观神足(心不驰散于道)。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是生圣道的根本。
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谓信力能破诸邪信,精进力能破身之懈怠,念力能破诸邪念,定力能破诸乱想,慧力能破三界诸惑。
七觉支:
13.择法菩提分–以智能简择法的真伪; 14.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15.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16.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 17.念菩提分–时刻观念正法,令定慧均等; 18.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19.舍菩提分–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八正道:
20.正见(正确的知见) 21.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22.正语(正当的言语) 23.正业(正当的行为) 24.正命(正当的职业) 25.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26.正念(正确的观念) 27.正定(正确的禅定)
修行由凡夫到成佛,要历经五十二阶位,即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至妙觉。
十信:
28.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 29.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 30.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的心。 31.慧心–心纯行勤,智能自生的心。 32.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 33.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 34.护法心–进趣功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 35.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络。 36.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 37.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
十住:
38.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 39.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 40.修行住–心所涉知,具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 41.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 42.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 43.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 44.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 45.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 46.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 47.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
十行:
48.欢喜行–随顺众生,随喜功德。 49.饶益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 50.无瞋恨行–等视众生,不见其过。 51.无尽行–三际十方,化身无尽。 52.离痴乱行–了达法门,悉无错误。 53.善现行–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 54.无着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 55.尊重行–缘般若故,成无着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 56.善法行–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 57.真实行–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
十回向:
58.离众生相回向–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名救护一切众生。 59.不坏回向–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 60.等一切佛回向–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 61.至一切处回向一觉智周圆,无所不遍。 62.无尽功德藏回向–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 63.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盘道。 64.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 65.真如相回向一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 66.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诸法本空,心无缚着,于根尘中,得大解脱。 67.等法界无量回向–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
十地: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
等觉:十地位满,将证佛果,因其智能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妙觉:自觉、觉地、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为佛果的无上正觉,故称妙,证得此觉者,即是佛了。
或有以大小乘之分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以此而有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之别:
五乘共法:有五戒、八支斋戒、十善、三福业;又称人天共法;是从人天乘至菩萨乘必备的基础,也是出世的根基。
68.五戒–不杀生(不杀伤生命)、不偷盗(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毒品、酒类)。五戒法:是昔时佛为在家弟子授三皈依后,即授与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在家男居士)、优婆夷(在家女弟子)。在家弟子如果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了。
69.八支斋戒–五戒法再加三戒;第六、不涂鲁粉、香水,不穿华丽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第七、不睡卧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
70.十善–十时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71.三福业–即世、戒福、行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菩提心(上契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修行佛道。
三乘共法: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为「声闻」说「四谛法」,为「缘觉」进说「十二因缘法」,为「菩萨」更说「六度波罗蜜」法门。
72.声闻:闻佛音声与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其历程为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方便(三贤和四善根),得果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谛法:苦、集、灭、道等世、出世因果。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谓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谓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折动,而造作了种种的不善业,果是招集了种种的苦痛。灭谛,是说明涅盘境界为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真理。道谛,是说明证得涅盘的修道,有三十七道品。「集」是因,「苦」是果,是迷执世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得出离三界的因果。
73.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生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其历程为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即
- 无明(贪瞋痴等烦恼生死根)
- 行(造作诸业)
- 识(业识投胎)
-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 六入(胎儿长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人形)
- 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 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 爱(对境生爱欲)
- 取(追求造作)
- 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 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 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如此从无明起,不能觉悟而有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74.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中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有情的意思,亦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大乘不共法:
www.
又称一乘,谓唯此「佛乘」乃唯一终究,而五乘、三乘都是方便法;因如来出世本怀唯以一大事因缘故,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xxx.
此法在人、天、声闻、缘觉乘的共德之上,再进修「菩萨行」、「佛果德」的法。
yyy.
谓众生皆有佛性,有二:(1) 理佛性:谓一切法本性空寂,故可染、可净,可迷、可悟,因此可转凡成圣。(2) 行佛性:谓佛种从缘起;起初以见佛闻法为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大乘佛性,其次以此成就的「菩提心」,永为成佛因缘。
zzz. 以慈悲为行,空慧为观,学十善,摄三聚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A. 又有「六度」与「四摄」行入菩提道(上契佛道,下化众生)。 六度、四摄皆为菩萨所行:
六度波罗蜜
- 六度:
-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度悭贪。
- 持戒: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度毁犯。
- 忍辱: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度瞋恚。
- 精进:有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度懈怠。
- 禅定:有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乱。
- 般若:有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痴。
六度涵盖了一切菩萨所修的法,故又称为「万行」。波罗蜜者,谓由生死烦恼此岸度至涅盘安乐彼岸。
- 四摄:
- 布施摄:于钱财心重者用财施,求知心重者用法施,于心常有畏惧者用无畏施。
- 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和态度对待人,使令生欢喜心。
- 利行摄:以身、口、意皆能利益他人,利己利人共成佛道。
- 同事摄:与共事者能同识共契,而度化之。
总说修行即修心;此心包括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修。探根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识原则。
B.佛法的时空、宇宙观念是「三世」、「十方」、「十法界」、「三千大千世界」、「莲华藏世界」之说。
. 三世:过去生、现在世、未来生。
a.
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b.
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以上为四圣,不再轮回)、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此六称为六凡,有轮回转世之苦)。修行是为超六凡入四圣。
c.
三千大千世界:
- 每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环绕,再外有咸水海,更外有大铁围山,咸水海上布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每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间唯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住于四面,忉利天居于山顶,另四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住于须弥山外四围空中。我人属南瞻部洲。
- 一小世界有初禅三天,一小千世界有二襌三天,一中千世界有三襌三天,一大千世界有四襌九天及四空天。
d.
莲华藏世界:是释迦如来真身毗卢遮那佛之净土。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在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因名莲华藏世。此世界共有二十层,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层之中
- 「僧」
在佛法教团依教奉行、和合共住之行者。此和合有六:
- 身合同住
- 口和无诤
- 意合同悦
- 戒合同修
- 利合同均
- 见和同解
所以僧众要作在家信徒的表率,为之敬重,尊为「人天师表」的期许。
* * * * * *
* * *
以上纲要地略述佛教徒应有的「信」。佛法内容相当的繁复,本就繁多又多所重复,莫说一般信众能否知解、遵照奉行,就是教内法师,正汲汲营营于佛教事业,美其名为发扬大乘精神,实则根本的修证都没有,较之一般行善者,岂不更沽名钓誉。或为省事,彼此说:「只要念佛就好」,以为这一句佛号,就能开启一切智能,直是把释迦牟尼一生的说法弃之如敝屣;是「愚民政策」之至极。
佛法主张「心外无物」,应是没有「他力」的;念佛感应是由自己的念力成就,如同一般人说的「心想事成」。佛法的「他力」是要别于禅修的「自力」而名之。实则真正的「他力」,应是非藉由个人行为才有或消失的,祂的存在是「自有、永有」的,而由祂自己(自有、永有)来帮助需求祂帮助的人们。佛法有说「佛性本自具足」,企图由「内心的观照」找回「清净自性」(名为佛性),其实这种思想源自印度的「梵我合一」,正合于中国「天人合一」的胃口。古今中外,历经了几千年,人的苦心积虑、极尽思索,或以不思议心,以为放空、净化就可找到神性、自性或佛性。这些努力的结果,尽是堕入重重无尽的幻象之中,够机灵的懂得一次一次的跳脱,一句「无常的安住」却叫你从此一直乐此不疲,自以为可以游戏人生,却不知已中了魔鬼的伎俩,沉迷在幻化的异象中而自以为是,且自视甚高;尽说一些「狗子有佛性也无」,连自己都不懂的话,把大伙儿牵引至五里雾峰,表示道行高深莫测。口说:「非也,非也」,人只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更不明白,只徒唤自己是白痴一个。
或有些自称是佛教信徒者;他们虽有皈依,但佛法的认知是一知半解,或全凭「自由心证」;自己怎么说就怎么是,说佛如何对他现身,或某某法师是某活佛或菩萨来转世,岂非自夸自己修行境界更高。不知这样的说词根本是与原始教义不符的;佛法强调要「无相」、「无得」,是「无神论」说。以「观世音菩萨」为例,其实是代表「大悲门」;他有十二大愿(解七难、去三毒、应二求)应众生索求,基本修件是信者要修「观音法门」;真观、清净观、悲观、慈观、广大智能观等五观及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现身,应以某身得度者,是指度入佛道,而非信徒一厢情愿,用苦肉计(苦待自己)来达成自己的诉求。除此而外,还要修「文殊菩萨」的「大智门」,「普贤菩萨」的「大行门」。佛教的菩萨很多,各有其修门的特长,信徒终其一生不可能全部记忆、了解,更遑论实践。所以只能寄予来生或幻想有一「极乐净土」这样一个好修道的去处。因此一定得加上「三世因果」说,才能让佛法的教义,似乎无懈可击。
针对这点,建议放胆地去这样思考——
- 根据佛法的「三世因果」、「十法界」及「唯识论」说,六道轮回,投胎转世,各有正报、依报,是由种子造就成熟,业力因缘所致;各个六道受生,需此一世业报受尽才能有他生的转换,至另一生的缘起。所以就「超度」一事来探讨,法师会告诉你说:鬼有神通,故可至法会现场听经闻法。如此说来,鬼似乎比人略胜,但在佛法六道排列中,鬼是在人道之下;又六道受报是因果决定的现有、事实;以此推理,人、鬼殊途,如何能有互动的关系?或鬼会否愿意听任人的摆布?又寺庙每年超度法会的名单有增无减(旧的累积),说明了「超度无效」。又有说「超度法会」,是向何鬼说法,让他们听解明白后,速速去投胎转世;但是请想想,既有「因果成熟」说,投胎到那一道是由因果决定的,岂可由众生,以因不放弃或拒绝某一道而决定的;若鬼可以拒绝投胎,那人是否可以拒绝死亡?
- 事实有很多人有与鬼灵遭遇的见证,告诉我们确实是有能力很强的灵存在(一般误认为先祖或不知名的鬼灵)。
根据以上两点推知:灵异的存在不是因果受报的鬼道,没有佛法所谓的鬼道这回事,「六道轮回转世」之说也就不能成立。「十法界」的「四圣」的精神象征或可研究、学习。要认定它的真实存在,是有待讨论的(在「解行篇」讨论)。
本章重点式的介绍「基督徒的信」与「佛教徒的信」,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他们今后生命的方向;这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给信者绝然不同的「思辩」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就「思辩而言」,有相当大的迥异;基督教是「来自于神的绝对主权」,相信确实是有「造物主」;佛教是「人自己内心深处的启发」,世法是相对的,它的超然、第一义谛是「绝待义」,非有「绝对」,是「无神论」。至于「为人处事」的不同,放置在「解行篇」再来讨论。本章的建议是希望佛教徒能走出重重无尽的自我捆绑,不妨以提供的《圣经》章节,重新思想,您将发现真实从上头,神赐下的智能,绝对比人思索的或「不思议」的来得高明。
佛教,真看透世间的苦与无常,但因此而离弃人道,是「因噎废食」的行为,除了加速死亡(人道不在想望中)且失丧了对人类生命有神所要告知的美意。所以成为基督徒,在他「三一真神」的信仰里,进入主内的大家庭,是「爱神、爱人」的「群生」。因为有爱,群生就是美好的互动;因为有耶稣基督的带领、分别为圣,圣灵来指教我们;身为神的儿女,活着,就每一个人都得神丰盛的恩赐,每一个人都是尊贵的,都是神所最爱的;就在我们人道,「永生」是可盼望的: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豫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豫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罗十二:2–8)
《圣经》,六十六卷,我们认识了神的善良、纯全,也明白了我们信靠的神,能保守我们过圣洁与诚实的生活;如同在基督的身体里的每个肢体,人人能各安其位,有尊荣,就不会相争,就真能和平共处,就在人道里去认生命;感受神眷顾、保守的福分。
佛法繁繁复复,终其一生,让你研究不完,更别说是否做到「实践」的功课;佛门内的工作、活动,又让信徒忙得「不亦乐乎」,所以无暇去得知。佛法有太多只是理论的空谈,而有些却已能看出它的矛盾。恳求大家要有不断追求「真理」的心,相信
「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三: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