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卷第十六以为饿鬼有两种,「一者人中住,二者住于饿鬼世界」。前者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则有见者」,后者饿鬼世界,「住于阎浮提下五百由旬,长三万六千由旬,及余饿鬼恶道眷属,其数无量,恶业甚多,住阎浮提,有近有远」。同经举出「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饿鬼数目,竟达三十六种之多:「一金只身饿鬼,二针口饿鬼,三食吐鬼,四食粪鬼,五无食鬼,六食气鬼,七食法鬼,八食水鬼,九希望鬼,十食唾鬼,十一食发鬼,十二食血鬼,十三食肉鬼,十四食香鬼,十五疾行鬼,十六伺便鬼,十七地下鬼,十八神通鬼,十九炽燃鬼,二十伺婴儿便鬼,二十一欲色鬼,二十二住海渚鬼,二十三使执杖鬼(阎罗王使者),二十四食小儿鬼,二十五食人精气鬼,二十六罗剎鬼,二十七火炉烧食鬼,二十八住不净巷陌鬼,二十九食风鬼,三十食火炭鬼,三十一食毒鬼,三十二旷野鬼,三十三住冢间食热灰土鬼,三十四树中住鬼,三十五住四交道鬼,三十六杀身鬼」。
以上原经中,每一鬼字上面,有一「饿」字,如杀身「饿」鬼,另每一鬼名前,有梵文译音,如「三十六者魔罗迦耶,杀身恶鬼」。为省篇幅,均予从略。这些饿鬼名字当然都系印度人凭想象而造成。甚么「食风鬼」,「住冢间食热灰土鬼」,真是莫名其妙!印度人太穷苦,没有饭吃的人到处都有。因此,印度佛经作者把现实世界人们的「饿相」都应用到甚么饿鬼上去了。从前在中国大陆,人见面时的第一句问候话是「你吃了饭没有?」有人以为,这是由于中国人长年来常因穷苦而饿肚,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结果(?)。
阿毘达摩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一,举有三类九种饿鬼:(1)无财鬼,(2)少财鬼,(3)多财鬼。各又有三种。无财饿鬼之三鬼:a.炬口鬼,b.针口鬼,c.臭口鬼。少财饿鬼之三者:a.针毛鬼,b.臭毛鬼,c.瘿鬼。多财饿鬼之三者:a.希祠鬼,b.希弃鬼,c.大势鬼。最后之大势鬼,生活甚佳,「大势鬼者,谓诸药叉,及逻剎娑,恭畔荼等。所受富乐,与诸天同。或依树林,或住灵庙,或居山谷,或处空宫」(见同经)。
说来也滑稽可笑,据说,饿鬼并非全是痛苦。饿鬼却分成「享福的」与「受苦的」两类。前者称为「有威德鬼」,后者叫做「无威德鬼」。阿毘达摩大毘婆沙论卷第百七十二称:「问鬼住何处,答瞻部洲下五百跋缮那有琰魔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处……。于此洲中,有二种鬼,一有威德,二无威德。有威德者,或住花林果林,种种树上好山林中,亦有宫殿在宫中者,乃至或住净处,受诸福乐。无威德者,或住厕溷粪壤水窦坑堑之中,乃至种种杂秽诸不净处,薄福贫穷饥渴所苦。……四大天王众天及三十三天中,虽有大威德鬼,与诸天众守门防逻,导从给便。有说,于此瞻部洲西有五百渚两行而住,于两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无威德鬼住」。
佛教居然把饿鬼分成所谓「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前者生活富裕舒适,后者则贫穷潦倒。这明显地是印度佛经作者把当时(现在亦同)印度社会人民的生活贫富不均与差异,也都用在饿鬼上面了。印度有钱人的生活极尽豪华奢侈,而贫穷人却都露宿街头,靠乞食为生,惨不忍睹!
饿鬼道中的有威德鬼似是鬼界的「当权派」,是诸鬼之王。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中列有两种饿鬼,第一种「弊鬼」似是有威德鬼,第二种「饿鬼」,即为无威德鬼。经称:「鬼有二种,弊鬼、饿鬼。弊鬼如天受乐,但与饿鬼同住,即为其主。饿鬼腹如山谷,咽如针身,惟有三事黑皮筋骨,无数百岁不闻饮食之名,何况得见。复有鬼火从口出,飞蛾投火以为饮食,有食粪涕唾脓血洗器遗余,或得祭祀,或食产生不净,如是等种种饿鬼。」
杂阿毘昙心论第八以为饿鬼中有「化生」及「胎生」。瑜伽师地论第四把饿鬼分成「由外障碍饮食」,「由内障碍饮食」,「饮食无有障碍」三种。「云何饮食无有障碍,谓有饿鬼名猛焰鬘,随所饮噉,皆被烧然,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未尝暂息……」。
饿鬼种类虽多且杂,但可分两大行,一是生活相当舒适,高高在上,属于统治阶级的鬼,一是到处流窜,居无定所,饥不泽食,痛苦万分的鬼。印度活人世界的森严阶级观念,以及贫富生活悬殊情形,也都全部在鬼界中重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