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文以及各种资料显示,佛教的阎王原来是从印度婆罗门教的夜摩神而来。夜摩神
Yama 是吠陀时代的古神之一,是日神 Vivasvat 与女神
Saranyu 间所生之子。据拜火教经典 Zend Avesta
所记,人类始祖 Vivanhvant,献苏摩酒与神,并向其祈求,而得一子耶摩(Yima)。据婆罗门教说,耶摩神与苍空司法神婆楼那
Varuna,火神阿耆尼 Agni 以及 Brhaspati
三神有亲密关系,而阿耆尼即被称为耶摩的好友。
夜摩神的住居在天上最高处,有音乐伴奏的乐园,人死后灵魂去到那裹与夜摩神及婆楼那神会面。夜摩祌有名叫
Sarameya
的两只狗使者,它们有四只眼睛,体呈褐色有斑点,不断地在人间界巡逻徘徊,用嗅觉寻找死人,把他们带到天上。
夜摩神的信仰以后逐渐开始转变,起先从天界转到下界,名叫
Yama-pura,变成了一位专司死者生前行为,予以篔罚的神明。以后再进而变成了死神与死者的王。死神名叫
Lokantakrt, lokanta-yama,率领众多的使者 mretyu, Yama-duta,夺人生命。死者的王,名叫
Preta-raja 住于南方的地下,统管父祖的世界 Pits-loka。到了最后,在印度教中,夜摩神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最可怕的神祇了。印度教的神明,常会改变其性质,有时升高,有时降低,据说,阿耆尼火神以后也因与天神之妻犯奸淫而沦落了。宗教学家米勒博士(Max
Muller)称这种性质的宗教为「交换神教」(Kathenotheism)。
佛教在印度兴起后,采用了许多印度教的原有信仰,夜摩神信仰也被佛教吸取,成为佛教信仰之一。但佛教即有两种用法:(1)仍旧承认他是六欲天中第三位的夜摩天神(Yama);(2)以夜摩天神作为阎罗王。以他为阴间的统治者,审判人生前的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一百七十二:「施设论说,如今鬼世界王名琰魔,如是劫初时有鬼世界王名秕多,是故在彼生彼诸有情类皆名闭戾多,即是秕多界中所有义」。又「初生地狱有情,往琰魔王所者是有情数」。另「立世阿毗昙论」第六亦说明,为何鬼道称为闭多:因阎摩罗王名叫闭多,因此,凡生往该处者都与王同类称为闭多。按秕多或闭多(Pita),乃「父祖」之意,闭戾多(Preta),则为生于父祖世界之意。因此,我们看出,佛经中秕多或闭戾多的思想,显然源自印度教夜摩为死者的王的信仰(Preta-raja,
Pita-loka)。
除此外,阎王的起源另有一个说法,也是荒唐无稽。经律异相第四十九所引,以及法苑珠林第七记载:「如问地狱经及净度三昧经云,总括地狱有一百三十四界,先述狱主名字处所。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巨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小王是,百万之冠,诸阿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