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忏悔录


神州忏悔录

诸子篇

绪论- 敬虔时代- 智能时代- 人本时代- 回归时代- 附录与后记

列国篇- 诸子篇- 老子篇- 始皇篇- 道统篇

中国人用上帝赋予的自由,离弃了上帝。

私欲在自由状态下膨胀,泛滥。

只是乍一作孽的人,灵魂极度不安。

列国仿佛是神州的肉体,诸子仿佛是神州的灵魂。

面对骤然兴起的滔滔罪恶,诸子同声哀叹,痛彻反省开出各种救世药方。


诸子哀叹

有一次,孔子参加了年末的祭神仪式,登高远望,不禁感慨万千,对弟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我没赶上,可是古书里有记载。大道通行时,天下公而无私,贤能的人主政,人们信实和睦……。如今大道隐没了,天下化为家私,只亲自己所亲,各人只顾各人……。(注释1)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我杀了你的父亲,你又杀了我的父亲;我杀了你的兄弟,你又杀了我的兄弟。我的父亲和兄弟难道不是我亲手杀了吗?差不多啊!孟子又说:古代设立关卡是为了防御强暴,今日设立关卡是为了实行强暴。(注释2)

老子形容那个世道说:好一个广沫无际的荒野!众人熙熙攘攘,争相表演,贪婪无度,精明争夺(注释3)!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经很污秽,田园已经很荒芜,粮仓已经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带锋利的刀剑,囤积金银财宝,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注释4)!

墨子说:三代之后,天下失去了公义,到处是淫暴,乱寇,盗贼,劫杀,一片乱象,国与国互相攻打,家与家互相掠夺,人与人互相残害,君不加惠于臣,臣不忠心于君,父不慈子,子不孝父,兄弟不和,这到底是为甚么?(注释5)


孔子论礼教

孔子说:「一旦人们约束自己的性情,回复先祖之礼,普天下便一片仁爱了。」(注释6)

孔子又说:「所谓礼,是先王用来承受上天之道,治理世人性情的,失掉会死,得着便活。」(注释7)

礼贯穿于天人(祭祀),君臣(忠信),父子(孝顺),人人(恕让)之间,犹以孝顺为本:「孝顺父母,服从师长而好犯上的人,是极少的;不好犯上而好做乱的人,从来不会有的。」(注释8)

只是孔子似乎未曾注意到;先祖之礼,是出于敬,即敬畏上帝。出于敬虔的礼仪,其中有仁爱公义;失了敬虔的礼仪,不过是僵死的仪文。先祖之敬又是出于信,即确信上帝是神州一切生命、仁爱、公义的源头,且明察秋毫,赏罚分明。

显然,天下肆虐无礼的根本原因,是失了先祖敬虔的信仰,孔子只有注目于礼仪本身,又将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

孔子又说:「君王以道德来统治,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不动,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转动。」

「在上者智能,在下者愚昧,这是永远不变的。」(注释10)

「中等以上的人,可以教他上乘的道理;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教他上乘的道理。」(注释11)

「对人民,可以叫他们去做甚么,不可以叫他知道为甚么。」(注释12)

孔子对季康子说:「君子德行如风,小人德行如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随风而倒。」(注释13)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统治,孔子说:「君王像君王,臣属像臣属,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注释14)

「好人统治国家一百年,就可以袪除武器,免于杀戮,这话是不错的。」(注释15)

「在上掌权者喜好礼仪,人民就容易使唤。」(注释16)

「无为而治,舜不就是这样吗?他做了甚么呢?端庄的坐在君位上罢了。」(注释17)

孔子唷,你仰慕古道,终不解其中奥妙。你不晓得上帝活在先王与先民的心中,这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你看不见上帝在人心中神圣奥妙的权能,便将全部理想寄托在好人的统治上,噢!敬虔的夫子,难道你不晓得敬虔于天,是一切人一切美德的基石吗?


孔子论君子

孔子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似乎乱世乃小人之所为,救世靠君子。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见了,能看见君子就不错了。」(注释18)

《论语》中君子一辞出现最多,达一百多次。

「君子不像器皿,只有一种用处。」(注释19)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注释20)

「君子不争甚么。」(注释21)

「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土地。」(注释22)

「君子知道义,小人只知道利。」(注释23)

「君子慢慢地说,快快地行。」(注释24)

「君子没有怀疑,没有恐惧。」(注释25)

「君子严以律己,小人苛求别人」(注释26)

「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声不被人称颂。」(注释27)

「君子不能在小事上被认出来,却可以做大事;小人不能做大事,却可以在小事上被认出来。」(注释28)

「父亲隐瞒儿子的罪,儿子隐瞒父亲的罪,这里面就有正直了。」(注释29)

「君子畏惧天命,畏惧当权者,畏惧圣人的话。」(注释30)

上天若没有意志和权能,君子为甚么畏惧天命呢?上天若有意志和权能,哪个人不该敬畏呢?孔子若知道这个要害,为甚么顾左右而言他呢?孔子啊,人间的夫子,上帝喜悦你,却怎能喜悦你的话呢?


孔子论仁爱

孔子以仁爱为本,以忠恕贯通。

孔子说:「所谓仁,就是爱别人。」

「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就是说话迟钝––做起来难,说起来能不迟钝吗?」(注释31)

「仁,就是开始艰难,后来获益。」(注释32)

「刚直、坚毅、朴实、谨慎,离仁就不远了。」(注释33)

「仁,离人远吗?我想仁,仁就实现了。」(注释34)

「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注释35)

靠别人诚然不行,靠自己又岂能靠得住呢?连黄帝,尧舜禹,文武周公,都是「唯天唯大,战战兢兢,服侍上帝」。对上帝真真切切的敬虔,才使上上下下生出仁爱来。难怪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的学说,只是缺乏行出来的能力啊!」(注释36)


孔子论忠恕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忠者,对上而言;恕者,对人而言。两者内含着诚信,敬虔,仁爱诸意,韵味很深。耶稣也曾将上帝的全部律法概括为爱神和爱人两条,颇为相像。遗憾的是,孔子之「忠」,对象既不是上帝,便只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升华为信仰,以至于后来竟被扭曲成了人间帝王的御用工具。没有向天之忠,向人之恕也就成了空话,通行了两千五百年的倒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专政独裁,不容异己。


孔子的敬虔

孔子知道自己的仁德来自上天,且是对上天的敬畏给了他持守不逾的力量。

孔子说:「上天将仁德赋予我,桓魁又能将我怎么样?」(注释37)

孔子生病的时候,子路劝他祈祷,他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注释38)

孔子见了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的事如果不妥,上天就厌弃我吧!上天就厌弃我吧!」(注释39)

孔子说:「我若不亲临祭祀,就像没有祭祀一样」(注释40)

学生说:「夫子的文论,我们听到了;夫子讲天性天道,我们是听不到的。」(注释41)

孔子说:「真正知道我的,只有上天啊!」(注释42)

孔子说:「我衰老的多么利害啊!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注释43)

不知孔子是否想过:你的仁德来自上天,谁的仁德可以不是来自上天呢?你是在敬畏上天中持守仁德的,谁能离开对上天的敬畏而持守仁德呢?离开敬天谈仁德,注定只是一桩千古空谈啊!


孔子的智能

樊迟问甚么叫智能,孔子说:「在人群中致力于义,敬畏鬼神却远离它们,这就是智能了。」(注释44)

孔子从不谈怪异、暴力、叛乱、鬼神的事。(注释45)

季路问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连人都服侍不好,还能服侍鬼神?」季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连生都不知道,怎么知道死呢?」(注释46)

这里的鬼神,显然不是赋予孔子仁德大命的上天大道,而是流于乡间迷信之类。不谈此类,也许算得上人间智能;只是人间智能终究不能取代上天大道。

孔子说:「恐怕早上听到道,晚上就死去也好啊!」(注释47)

孔子说:「我想沉默不言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了,我们传述甚么呢?」孔子说:「天说了甚么呢?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天说了甚么呢?」(注释48)


孔子的限度

樊迟请教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请教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走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在上的人重礼、重义、重信,四方人民都会拖儿带女来归顺您,哪里还用得着种庄稼?」南宫适问孔子:「为甚么大禹和后稷都下地种庄家,却得天下呢?」南宫适走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有大德啊!」(注释50)

阳货叫孔子来见自己,孔子不来,阳货送了一头蒸熟了的小猪给孔子,孔子便趁着阳货外出时,在路上拜见他。阳货说:「来!我和你说话,你怀有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一蹋胡涂,这叫仁德吗?你喜欢做事,却屡屡错过机会,这叫智能吗?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饶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了。」(注释51)


孔子的遭遇

孔子生于鲁国。他三十五岁时,鲁国斗鸡引发战乱,便移居齐国。齐国大夫想害他,又返回鲁国。看到鲁君沉溺于美女舞乐三日不上朝,孔子愤然去了卫国。卫王听信谗言用兵骚扰他,他只好去陈国。路上误被复仇民众围困了五天,又回到卫国。卫王爱美色胜过爱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国,司马想害他。他逃到郑国,郑国人称他是丧家狗。到了陈国,正赶上晋、楚、吴轮番的攻打,便感叹说,还是回老家吧。路过蒲邑时,孔子被一伙叛军拘留,立了一个假誓才解脱。要去赵国,听说赵王刚刚杀死了两个义人,就胆怯了。孔子迁到蔡国,不久蔡君被大夫们谋杀。楚国请孔子去,陈、蔡两国的大夫们派兵把他堵在荒野,没吃没喝,孔子凄楚吟诗:「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落在旷野中?」楚王想封地给孔子,又怕他坐大,便打消了念头。落魄的孔子终归故里,鲁国却一直不用他。孔子晚年说:天下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注释52)

他的学生子路也说:「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很明显了啊!」(注释53)

孔子曾说:「我的道若行不通,就乘个木筏飘荡于大海。」(注释54)他终于没有这样做,道是像一叶孤舟颠簸摇晃在滔滔罪恶之海上,想力挽狂澜,却聊以自保。

孔子大惑不解的哀叹:「谁能不经房门而走出房间?为甚么没有人走我这条路呢?」(注释55)

「凤凰不再飞来了,黄河没有图画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注释56)


孔子的亮光

孔子身上散发出来的亮光,无疑来自天道上帝。

忠恕、仁爱、诚信、礼义、良知,都是上帝喜爱的,尽管孔子将她们纯粹变成了人间道德律法,几乎尽失了信仰的底蕴,这些美德依然根系于上帝,一个真正认识上帝的信仰者,不可能拒绝这些美德;恰恰相反,正是信仰本身可以成为这些美德实行出来的内在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当这些美德不是奠立于信仰基石上,无论孔子生前或是死后,都是软弱无力,甚至任人宰割。


孟子论王道

孟子的救世药方,比孔子更退了一步;君王不是仁德君子也无妨,只要实行仁德之术就好了。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大有利于我的国家。」孟子说:「大王何必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有利于我的封土,士和百姓都说有利于我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名利,国家就危险了。」

孟子又对齐宣王说:「我知道你最大的愿望是做天下的盟主,可你现在的做法是缘木求鱼。」宣王不解,孟子说:「天下有九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齐国不过占九分之一,用九分之一征服九分之八,就好象弱小的邹国去攻打强大的楚国一样。如果大王你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来齐国做官,想耕田的人都愿意到齐国来耕田,想经商的人都愿意到齐国来经商,有怨愤的人都愿意到齐国来申诉,如此天下谁还能与你相对抗呢?大王你既然想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为何不从根本上着手?」(注释57)

绕来绕去,孟子讲的也是称王称霸,不过不以武力以仁政做工具罢了;孟子讲得也是利,不过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罢了。(注释58)

孟子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得了人民的欢心就能成为天子了,得了天子的欢心就能成为诸侯,得了诸侯的欢心就能成为大夫。」(注释59)「夏桀和商纣两个暴君丧失天子之位,就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的办法,救世得到民心。」(注释60)

看来,所谓「民为贵」的王道,终究不过是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利害关系上,进献给统治者的一种高明权术罢了。这离先祖敬天爱民的道统已经何等远了!


孟子论性善

孔子仁爱君子的呼唤,在普天下滔滔罪恶中,自然显的义正辞严,美轮美奂,只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人们行不出来。

孔子一再说,为仁由己,遇仁则仁。可世人偏偏不欲仁。人们欲利、欲名、欲霸、欲色,就是不欲仁,孟子转而苦苦的说,为仁大有好处啊!为仁是一切作为的根本啊!可君王依然不为仁,君王们为利、为名、为霸、为色,就是不为仁。

罪恶的事实似乎显示出:孔子的仁爱诉求缺乏人性的根基。

孟子仔细窥探人性深处,终于找到了一些向善的要素,于是乐观的断定:这正是人人可以自救,远离罪恶的内在动因,内在根据和内在力量。

孟子说:「人都有怜悯之心。一个小孩子要掉在井里,人都会产生惊恐同情,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开端;羞耻之心,是公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仪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能的开端。人有这四个开端,却说不能行出来,这是自暴自弃。」(注释61)

《中庸》说:「上天的赋予就是性,遵循这本性就是道,修明这个道就是教」。(注释62)

孟子说:「尧舜之道,便是出于它们的本性。」(注释63)

曹交问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话吗?」孟子说:「有的。」「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尧舜呢?」「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你穿尧那样的衣服,学尧说话,按照尧的行事去做事,那你就是尧了。」(注释64)

不错,人皆可以为尧舜,只是要有尧舜那般敬畏上帝舜从天道的信仰。没有这一条,孟子的话就不像东施嘻笑一样笨拙可笑吗?

不错,人皆有良知善端,只是若不信上帝,人的良知善端就没有活水源头,便像一滩死水,尽管时而荡起一些良善的波纹,时而渐出一些仁爱的水花,却怎能流溢天下,成为良善仁爱的浩瀚江河呢?

孟子先后到过齐、宋、邹、鲁、滕、梁等国,常有几百个弟子随从虽然得些礼遇优待,却终不得重用,只好退回家中,埋头传述。(注释65)


荀子论性恶

荀子说:孟子说人性善良,错了!人性本恶,善良出于人为(伪也)。人生来贪图利益,顺其性,必然产生争夺;人生来就忌妒恨恶,顺其性,必然相互残杀;人生来就有色情肉欲,顺其性,必然导致淫乱。(注释66)故天下大乱,不是人离其本性,乃是人顺其本性。

怎么办呢?荀子说:先祖圣贤深知人性之恶,于是树立君王的威严吓阻人们,彰明礼仪教化人们,建立法律管制人们,加重刑法禁止人们,以此四者使天下归于治,合于善。(注释67)

荀子之说,明显不符合《诗》《书》所载尧禹舜,夏商周的史实。人性之恶,见于所有人,犹以统治者自身为甚,又怎么能寄希望于统治者的威吓、教化、法律和重刑呢?人若不笃信上天的威严,只有上行下效,争杀淫乱,一门子坏下去了。


荀子论人道

孟子说要靠自己内在善性的发扬,荀子认为这就像与虎谋皮一样愚蠢,人得救必须靠他人(君子)强制的改造。

无论孟子的「由己」,还是荀子的「由他」,人得救终究还是「由人」––这个令人头痛的人啊!

视而不见以玄妙造化了人,以万物养育着人的天道上帝,人就只能将得救的指望寄托在需要拯救的人自己身上。这样,所有的立论都显得无可奈何,所有的雄辩都归于无能为力,所有的指望都流露的绝望。

荀子说:「所谓道,不是天之道,也不是地之道,而是人之道,这是君子要遵循的」。(注释68)

人性是恶的,人之道自然是恶之道了。

庞子曾问鹖(ㄏㄜˊ)冠子:「圣人之道,以甚么为先?」鹖(ㄏㄜˊ)冠子说:「以人为先。」又问:「人道之中,以甚么为先?」答曰:「以兵为先。」(注释69)这真是荀子「人之道」的妙注!

没办法。荀子看不见自然背后的天道,参不透宇宙深深蕴藏的生命,智能和权能。他讲「天君、天官、天养、天政、天情、天功」,都归结为自然与人事。他说圣人不求知天。他说尊崇天而思想之,不知将天视为物质而改造之;顺从天而颂扬之,不如控制天而利用之。这就是人定胜天的道理。(注释70)

于是荀子不能不将指望放在人自身,而人––荀子清楚的知道––本性是恶的。


韩非论刑罚

韩非子亦深知人性不善,他说:人民原本屈服于权势,很难为正义所感召,孔子算得上圣人,可真正信服他的只有七十人,而真正行仁义的,恐怕只有孔子一个人,鲁哀公做君王的时候,孔子是臣仆。孔子并不信服鲁哀公的仁义,而是服从鲁哀公的权势。

有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训斥,也不见好;乡邻责备,他无动于衷;老师教训,也不见好。直到有一天,官吏拿着武器来搜捕坏人,他才害怕起来,改掉了坏习惯,去掉了坏行为。(注释71)

经过严刑酷法两千多年,今天恐怕再也没有一个人,对法律的道德功能能具有如此乐观的信心了。人们考虑更多的是:那拿着武器的官吏,那指挥官吏的君王,如果心坏了怎么办?他们不也是人吗?人性不都是不善的吗?对于他们,连无效的训斥、责备、教训都没有,更何谈官吏来搜捕他们?恐怕只有任凭他坏透了,臣子叛乱,人民造反一条路了––不幸的很,这正是神州走过的路!


韩非论权术

韩非子真正关心的是,并不是怎么叫人袪恶从善;他知道人不可能消除恶性。他真正关心的是怎么称霸天下统治人民。他说话的对象,同孟子、荀子一样,不是人民而是君王,是那些试图称王称霸的人。

一句话,韩非子真正关心的是,不是如何救人出罪恶,乃是如何至制人于掌股。

韩非子对秦王说,我若不能用智能帮你安邦定国,富国强兵,灭掉齐、楚、秦、燕、韩、赵、卫,成就霸王之业,宁可被您斩首示众。(注释72)

韩非子说:严刑酷法,是人民所厌恶的,却是安定国家的手段;怜悯宽容,是人民所乐意的,却是国家危乱的祸根。(注释73)

韩非子说:君王的命令是一切言论中最尊贵的,与此不符者,都要禁止。这样国家就不会产生争论,就可以消除儒生和游侠。(注释74)有时让人们说话,为的是让人们原形毕露。(注释75)

韩非子精研权术,进谏说:君王一定要有神秘感,使臣下无从观测,无从察觉,自己却要暗暗省察臣下,见若未见,闻若未闻,知若不知。(注释76)君王控制臣下有两种权柄,一是刑,就是杀戮之权;二是德,就是奖赏之权。君王一人掌控这两种权柄,群臣就会惧怕君王,而投其所好了。(注释77)

韩非的心,完全沉溺于幽暗的人间利害得失,仿佛从未抬头观看清澈的蓝天。他并非关心人,只是关心权;他更不关心救人,只关心治人。他心中没有罪与义,善与恶的区分,只有得与失,利与害的比较––不幸的很,这正是日后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原理!


慎子论定势

慎子说:贤德的人却屈居在笨蛋的手下,为甚么?手中没有权啊!无才之辈却驾驭贤能,为甚么?处在尊位上的缘故。当尧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时,连邻居也指挥不动。后来面南而称王,就一呼百应,令行禁止了。这样看来,单凭贤德不能慑服无才之辈,唯有大权在手,即使不贤德,也可以使贤德之人屈居手下。(注释78)

怎么得着权势呢?于是有了罪人与罪人的较量,于是有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于是有了争权夺势的两千年!显然这不是灵魂的声音,这是肉体奴役灵魂的声音。


孙子论兵法

孙子的兵法也讲道,但不是天道,也不是人道,而是「使人民与君王同心,为君王死,为君王生,无畏无惧。」

孙子说:「兵不厌诈。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从远处打装作从近处打,从近处打装做从远处打。对方贪利就用利引诱他,对方混乱就趁机夺取他。对方强大就设法避开,对方团结就设法离间。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些奥妙,不能事先说定。」(注释80)

孙子说:「军中之事,没有甚么比间谍更亲信,更重要,更值得赏赐了。间谍有五种:因间,是用对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内间,是用对方的官吏作间谍:反间,是将对方的间谍为我所用;死间,是故意散布假情报给我方间谍,再传给对方:生间,是派往对方侦探情报亲自回来报告的人。五种间谍都上场,是神妙之道,是君王之宝,是大才大智,大人大义的人才能使用的。」(注释81)

多么实用早熟的智能啊!这可真是是罪恶的结晶啊!国对国,商对商,人对人,同胞对同胞,兄弟对兄弟!


商鞅论反古

商对秦孝公说:古代有不同的教化,令人效法哪个古呢?帝王不相重复,令人遵循哪个礼呢?礼仪和法律要根据时代而定,政令要根据需要而发布,兵械和器具都是怎么方便就怎么使用。我劝你大王,统治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道,只要便利国家就好,不必效法古人。(注释82)

不错,时代变了,礼法也要变,只是万变不离奇宗,有一点千古不变:人就是人,神就是神。只要人还是人,就一定有罪有限,就需要敬畏上帝,上帝永远是一切敬虔的基石,永远是一切礼法的依据,永远是一切仁爱的源头。漠视这一条,任凭甚么礼法,甚么改革,都会落入人之为人的罪恶,都会丧失人之为人的尊严。

秦孝公重用商鞅新法,秦孝公的儿子却把商鞅车裂了。(注释83)


杨子论命运

不知父母,无家可归的孤儿,在颠簸汹涌的罪恶海洋,发出无可奈何的哀鸣。

「古人有句话,我记下了,就告诉你吧!不知为甚么这样而这样了,这叫命。如今万物昏昏昧昧,纷纷纭纭,任其所为,日夜往复,来去无穷,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呢?都是命啊!真诚啊,笃敬啊,何去何从?何哀何乐?」杨子对杨布说,「既然是命,谁能掌管改变呢?是非曲直,都任凭自然吧!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到底怎么回事,我怎么知道呢?我怎么知道呢?」(注释84)


墨子论病因与病根

墨子说:「就像医生治病一定要清楚病因一样,治理社会祸乱一定要知道祸乱的原因。祸乱来自哪里呢?来自人们不能彼此相爱假如世上的人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父母,不忠于君主的吗?还有强盗窃贼吗?爱别人家就像爱自己的家,谁还去烧杀抢掠?爱别的国就像爱自己的国,谁还会攻伐杀戮?」(注释85)

墨子说,天下大乱的病根,是世人都不相信神明了!如果世人都敬畏神明,知道他秉行公义,赏罚分明,谁还敢为非作歹呢?怎么会天下大乱呢?(注释86)墨子说,古代先王丰厚的祭祀服侍神明,又唯恐后代不晓得,就写在竹帛上,怕竹帛腐坏,便刻在盘盂金石上。又担心后代不虔诚,哪怕一尺之帛上,也要迁叮咛万嘱咐。现在世人竟然说神明原本就不存在,这哪里是君子当行之道啊!(注释87)


墨子论小道理与大道理

墨子说:「如今天下的人,只明白小道理,不明白大道理。在一家知道要儆醒谨慎,不能得罪家长。在一国知道要儆醒谨慎,不能得罪君王。古人说,如果得罪了上天,人能逃到哪里去了呢?即使在森林幽谷,上天也能洞察犯罪之人啊!可今人偏偏疏忽上天的权威,不晓得要儆醒谨慎,所以我说今人只明白小道理不明白大道理。」(注释88)

「人们都知道天子统治三公诸侯,将军百姓:可人们不知道上天统治着天子。从前三代圣王禹、汤、文武,顺从上天的旨意,世人就得福分,三代暴君夏桀、商纣、幽王、厉王,亵渎上天,便受到惩罚。」(注释89)

「天子比诸侯高贵,上天比诸侯更高贵。上天最高贵,最智能,没有甚么可以超过。我知道,真正的公义,确确实实出自上天。」(注释90)

墨子说:甚么是上天的意志?就是兼爱一切天下之人我知道上天对我们的爱非常深厚。上天养育万物造福百姓,即使细如毫毛之末的东西,也都是上天所赐予的。还有日夜星辰,春下秋冬,雪霜雨露,五榖丝麻,金木鸟兽等等。正像父亲爱儿子,尽力赐福给儿子,可儿子长大了,却不知报答父亲,也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这就是为甚么我说君子只明白小道理,不明白大道理。」(注释91)

墨子说:「天意是这样的:人类是我所爱的,你们要彼此相爱:人类是我造福的,你们要彼此造福,这样的爱才是博爱,这样的福才是厚福。上天对恶人说:人类是我所爱的,你们确相互恨恶:人类是我造福的,你们确相互残杀。天下没有比这更恶的事了,天下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事了!」(注释92)


墨子论小罪与大罪

墨子说:「杀死一个人,称之为不义,要定死罪。按照这个道理,杀死十个人,便有十倍的不义,要定十重死罪。杀死一百个人,便有一百倍的不义,要定百重死罪,如今攻打别的国,杀人成千上万,反而说这种行为是义,还把言行谋略记载下来,流芳百世。从这里可以知道世上的君主,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已经多么混乱了!」(注释93)

「国家发兵打仗,剥夺人民的财物,废弃人民的利益,如此的严重,究竟为了甚么呢?回答竟然是:我贪恋打胜仗的名声和利益。算一算吧,用千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座三里周长的内城和七里周长的外城。这样做,不是义而是恶,不是吉而是凶,已经很明白了。(注释94)


墨子论上天之法

墨子说:「甚么是治理天下的法度呢?效法父母行吗?天下的父母真正称得上仁者的不多,效法他们就是效法不仁了。效法师长怎么样?天下的师长真正称的上仁者的也不多,效法他们就是效法不仁了。都来效法君王行不行呢?天下君王中仁者更少,效法他们就是效法不仁了。那么,到底甚么可以效法呢?唯有效法上天。上天宽广无私,厚施于人,光明永恒,却不自居其德。如何效法上天呢?就是只做上天希望我们做的事。上天希望我们做甚么呢?上天一定希望我们互爱互助,而不希望我们互恨互杀。我怎么知道这一点呢?因为上天是慈爱和养育全人类的,他满足全人类的食、衣、住、行。」

世上无论大国小国,都是上天管辖的城邑;人类无论老少贵贱,都是上天养护的臣民。」(注释95)

墨子又说:「天下的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道理,十个人有十个人的道理,所以便相互非难攻击了。天下的百姓都统一于天子,不统一于上天,灾害还是不能免去。」(注释96)

「人民不能肆无忌惮的做事,要有官吏法律监督匡正他们;三公诸侯也不能肆无忌惮的做事,有天子监督匡正他们;天子也不能肆无忌惮的做事,要有上天监督匡正他。我听过天子向上天祈祷,从来没有听过上天向天子祈祷的。」(注释97)


墨子诉诸于人

墨子怎么证明自己的话,让人们真正相信上天神明呢?一是凭借乡间鬼神的耳目见闻,(注释98)二是举出先祖圣王的敬虔信仰。(注释99)

人们无动于衷,从来没有人见过神。谁能将神活生生向普天下表明?神啊,你的圣者在哪里?为什么不来复兴先祖的道统,来印正墨子的觉悟?难道命中注定了此后两千多年的血泪?难道自由的定律是必须进入死亡才看见新生?

面对无动于衷的国人似乎同样无动于衷的上帝,无能为力的墨子不得不求助于君王任用贤士。他说:「丝线染了黑色就变成黑色,染了黄色就变成了黄色,所以染色不能不慎重哪!国家也有染色的问题。用高贵有智能的人治理卑贱又愚昧的人,国家就好;用卑贱又愚昧的人治理高贵有智能的人,国家就坏了,可见崇尚贤能是政治的根本。」(注释100)

上帝啊,墨子领悟到了您的慈爱和威严可谁是您至高荣耀,权柄和信实的见证者呢?您那足以穿透人们利欲之心,开启人们灵魂只眼的大能在哪里呢?

**

**

**

**~

**~

**~

注释

1.《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2.《孟子˙尽心章句下》:「春秋无义战。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然之也?一间耳。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御暴。」

3.《老子》:「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20 章)

4.《老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53 章)

5.《墨子˙兼爱中》:「今若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此害亦何用生哉?」

6.《论语˙颜渊第十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7.《礼记˙礼运》:「夫礼,先王已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8.《论语˙学而第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显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9.《论语˙为政第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0.《论语˙阳货第十七》:「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11.《论语˙雍也第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2.《论语˙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3.《论语˙颜渊第十二》:「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行草偃

14.《论语˙颜渊第十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5.《论语˙子路第十三》:「善人为邦百年,矣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16.《论语˙宪问第十四》:「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7.《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矣。」

18.《论语˙述而第七》:「圣人,吾不得知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也。」

19.《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不器。」

20.《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论语˙八佾第三》:「君子无所争。」

22.《论语˙里仁第四》:「君子怀得,小人怀土。」

23.《论语˙里仁第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4.《论语˙里仁第四》:「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25.《论语˙颜渊第十二》:「君子不忧不惧。」

26.《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8.《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9.《论语˙子路第十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30.《论语˙季氏第十六》:「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31.《论语˙颜渊第十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其言也讱(ㄖㄣˋ)……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2.《论语˙雍也第六》:「仁者先难而后获。」

33.《论语˙子路第十三》:「刚、毅、木、讷,近仁。」

34.《论语˙述而第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5.《论语˙颜渊第十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6.《论语˙雍也第六》:「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37.《论语˙述而第七》:「天生得于予,桓魁其如与何?」

38.《论语˙述而第七》:「丘之祷久也!」

39.《论语˙雍也第六》:「予所否者,天餍之!天餍之!」

40.《论语˙八佾第三》:「吾不与祭,如不祭。」

41.《论语˙公冶长第五》:「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42.《论语˙宪问第十四》:「之我者其乎天!」

43.《论语˙述而第七》:「甚哉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44.《论语˙雍也第六》:「庶民以义,敬鬼神而远之,可畏知也。」

45.《论语˙述而第七》:「子不语怪力乱神。」

46.《论语˙先进第十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47.《论语˙里仁》:「朝问道,细死可矣」。

48.《论语˙阳货第十七》:「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49.《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请学稼……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50.《论语˙宪问第十四》:「南宫适问孔子曰:……君子哉若仁,上德哉若人!」

51.《论语˙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诺,吾将仕矣。」

52.参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53.《论语˙微子第十八》:「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4.《论语˙公冶长第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55.《论语˙雍也第六》:「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56.《论语˙子罕第九》:「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57.《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欲行之,其盍反其本也。

58.《礼记˙大学》。

59.《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60.《孟子˙离楼章句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61.《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62.《中庸》:「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63.《孟子˙尽心章句上》:「尧舜,性之也。」

64.《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颂尧之言,行尧之行,事尧而已矣。」

6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等。

66.《荀子˙性恶》:「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67.《荀子˙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已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68.《荀子˙儒效》。

69.《鹖(ㄏㄜˊ)冠子˙近迭第七》。

70.《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71.《韩非子˙五蠹》:「民者故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今有不材之子,父母怒之能改……。」

72.《韩非子˙初见秦》。

73.《韩非子˙奸劫弒臣》。

74.《韩非子˙问辩》。

75.《韩非子˙六反》。

76.《韩非子˙扬权/主道》。

77.《韩非子˙二柄》。

78.《慎子˙威德》:「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嫌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也。」

79.《孙子兵法˙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80.《孙子兵法˙计篇》。

81.《孙子兵法˙用闲篇》:「故用闲有五;有因闲,有内闲……五者具起,莫知其道,是为神纪,人君之宝也……。」

82.《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循礼者足多是也。」

83.《史记˙秦本纪第五》。

84.《列子˙力命篇》:「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已告若。不之所以然而然,命也……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85.《墨子˙兼爱上》:「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86.《墨子˙明鬼下》:「逮至席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因鬼字已流俗于迷信,惑其本意《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张载《正蒙˙动物》:「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故以「神明」一词代替「鬼神」。

87.《墨子˙明鬼下》:「古之圣王,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恐其腐蠹绝灭,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若以取祥,故一尺之帛,重有重之。今持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非所以为君子之道也!」

88.《墨子˙天志上》:「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89.《墨子˙天志上》:「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天下君子固明知:天之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故昔三代圣王……。」

90.《墨子˙天志中》:「当若天子之贵诸侯……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售。」

91.《墨子˙天至下》:「曰:顺天之意何若?答:兼爱天下之人……。」《墨子˙天志中》:「且吾所以之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此无所谓君子明细而明不大也。」

92.《墨子˙天志上》:「故天意曰:此之吾所爱,兼而爱之;吾所利,兼而利之……此之吾所爱,别而恶之;吾所利,交而贼之……。」

93.《墨子˙非攻上》:「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是已知天下之君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94.《墨子˙非攻中》:「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95.《墨子˙法仪》:「然则奚以为至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故曰:莫若法天。……其贼人多,故天祸之。」

96.《墨子˙尚同上》:「是以一人则一义,十人则十义,故交相非也。……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97.《墨子˙天志上》:「且夫义者,政也。……我未曾闻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

98.《墨子˙明鬼下》:「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兴亡为仪者也…….。」

99.《墨子˙明鬼下》:「自中人以上皆曰:昔者三代圣王足以为法也……。」

100.   《墨子˙所染》:「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国亦有染。」《墨子˙尚贤中》:「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列国篇- 诸子篇- 老子篇- 始皇篇- 道统篇

绪论- 敬虔时代- 智能时代- 人本时代- 回归时代- 附录与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