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天民新文集
四十二个佛教常用术语略解
上一篇:中国佛教能继续存在的三个主要原因- 目录- 下一篇:「宗教」(Religion)一语的含义及其它
寺:汉代中国政府设有鸿胪寺(非佛教的寺)专门招待外宾。中亚与印度僧人抵华后,起先被安置在鸿胪寺。以后,中国佛教用「寺」这个名称作为僧尼修道之所了。 院:寺内僧人等住的别舍。目前,寺与院常一起合称为「寺院」了。由寺院演变出来的名称,尚有庵、莲社、讲堂、佛教堂、净社、佛社、念佛会……等。寺的另外九个名称是: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精净园、金刚剎、寂灭道场、远离、亲近处(本项根据隋代灵佑之寺诰,五一八––六○五年)。 茅蓬:僧人在山林、郊外所建的修道处。 精舍:僧人的修行处。译迦牟尼时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园精舍。 庙:庙、祠,原来不用于佛教;但目前,庙已成佛寺的代名词了。例如去庙里拜菩萨。 三门:寺院正面的楼门,又称「山门」,因佛寺大都建于山上,故称基门为山门。左中右三门并列而称三门。三门象征佛教教义––空、无相、无作。 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供奉主佛,如释迦牟尼。 本山:统辖某宗派各寺院的最高级寺院(本院)。 禅林:禅门丛林,禅宗的寺院。 丛林:又称檀林,僧侣相聚与学道之所,特指禅宗的寺院。 道场:或称菩提道场,修行佛教的地方。 伽蓝:梵文 Samgharam,佛教僧尼修道之处,亦即寺院。一个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个伽蓝;金堂(供佛像处)、讲堂、塔、钟楼、藏经处(放置大藏经)、僧房(宿舍)、食堂。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不一致。 住持:久住护持之意,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 方丈:原指印度僧房只有方一丈大,但今天已转用成敬称住持为方丈或丈室了。 僧伽:梵文 Samgha,又可译成「大众」、「团契」。佛教僧尼及信徒所组成的佛教团体。目前,称个人时称为「僧」,称整个佛教团体时叫作「僧伽」(教团)。僧又有「高僧」、「贫僧」(目前台湾的大多数和尚都已是富翁,「贫僧」一语已不适合了)、「小僧」(自谦的用法,但很少用)等的用法。在佛教中,据说「名僧」的用法是指坏的意义方面,所以不能随便称某位有名的法师为「名僧」的。 大师:梵文 Sastr,大师范、大导师之意。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以后,「大师」两字只专用于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人智顗被追赠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等。但目前(一九九二年),在台湾,有一位尚活着的星云和尚被人称为「星云大师」。在现今中国佛教僧伽中,除星云法师一人外,似尚未有其它任何高僧被称为「大师」的,即便连在佛教界资格最老的(?)印顺和尚,大家也只称他为印顺长老而已(不称大师)。 长老:对「腊(指出家年岁)」及「德高」之僧人的尊称,如上述台湾印顺长老。 大德:梵文 bhadanta。对佛教高僧之尊称。在隋唐时,凡参加译经僧人均被称为大德,如证义大德、证梵语梵文大德。但在今日,不少有地位的佛教徒亦被称为大德了。 上人:指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释氏要览》称:「智德,外有德行,在人之上、名上人。」目前,美国三藩市附近万佛城的负责人宣化和尚被称为宣化上人。 和尚:和尚一语可能是从西域龟兹语 Pwajiaw 或回纥语 Xosang 转讹而来。原来,凡成为受戒人的师表者叫作和尚,亦即戒和尚。但目前,僧侣均被称为和尚了。在佛教中,称「大和尚」时,是对有「地位权势」或「德高道深」者用。凡无任何地位及「没有办法」的和尚,不论其年龄大小(不会小过二十岁),常被称为「小和尚」(非指年龄小),意即他们在佛教中只是「小人物」而已。 法师:梵文dharma-bhanaka。凡能讲解佛法之僧尼都称作法师。因此,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都是法师。但在今日,许多人一见到和尚,不管他能讲经与否,都一律尊称对方为法师了。在佛教界中,称对方为「法师」时,含有尊敬的意义,但如称对方为「××和尚」时,有时会表示「不好」的意义在内。例如三十年前,台湾佛教界称呼在大陆中共控制下「活跃」的若干僧人时,都用××和尚(表示轻蔑)而不用××法师。在台湾如有和尚犯罪,名字上了报,报纸都用××和尚,而不用××法师。 比丘:梵文 Bhiksu。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佛教男子,俗称和尚。人成了比丘后,需守二五○条戒。「比丘」一语,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修行者所用,佛教以后采用了这个称呼。 比丘尼:梵文 Bhiksumi。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佛教女子。俗称尼姑,尼姑需守五○○条。 沙弥:原语可能从龟兹语 Samane or Sammir,或从于阗语 Ssamana 音译而来。出了家受了十戒,年龄未满二十岁的男子。见到未满二十岁的男子出家人,不能称他为和尚,只是沙弥而已。佛教规定,七岁以下、七十岁以上者不许出度。二十岁以前、六十岁以后者,虽许出家,但只能为沙弥,不得受比丘戒而正式成比丘。佛教僧伽大概想到七岁以下年龄尚小,根本无法懂佛法,这么小,如住进庙里,也会给僧伽带来麻烦。七十岁以上,则年龄又太大了,已是老人,也会成为佛教僧伽的负担。所以也不收了。 沙弥尼:龟兹语为 Samanen,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十戒后,称为沙弥尼。 式叉摩那:Sikkhamana,出了家的女子,年龄在十八岁至二十岁之间,亦即成比丘尼前的两年。据说,此出家女子如在此两年内行为端正,虔守佛道,没有怀孕(未与男僧人发生肉体关系),则满二十岁时才能成为比丘尼。 优婆塞:梵文为 Upasaka,是指在家信佛教的男子,俗称居士。佛教称男信徒的正式用语是优婆塞。 优婆夷:梵文为 Upasika,是指在家信佛教的女子,俗称居士。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佛教信众间互相的称呼是:男众称作居士、师兄、菩萨(非指观世音菩萨的那种菩萨)。中译菩提萨埵(Bodhisattva),简称「菩萨」Bodhi,意译「菩提」,意为「觉」。Sattva,音译「萨埵」,意为「众生」。全句意为「修佛道开悟(觉)的众生」。这个梵文原指印度大乘佛教的僧尼与信徒而言,亦即这些修行人都统称为 Bodhisattva。但后来起了变化,在印度又产生了许多空中楼阁型与神话式的菩萨了,他(她)们就是观世音菩萨等等,详情请阅拙著《观世音菩萨真相》及其它若干论及佛教的拙著。 同修:佛教信徒夫妻之间称作同修。指一起修佛学之意。如问对方的太太或丈夫时,则用「你的同修」。 师姊:信徒间彼此称呼女众时,已婚者用师姊、菩萨。 师姑:在佛教寺院工作的未婚女子称为师姑。 师父:信徒对和尚的尊称。也用长老、某老法师、某某上人、法师等尊称对方。但请注意,见到一个在厨房打杂的小和尚,当然不能称他为长老或上人的。 师太:信徒对比丘尼(尼姑),可尊称她为师太、尼师、师父或法师。 上下:碰到出家的僧尼,如想问他(她)法号(僧尼都已拋弃原姓,只用法号),所以绝对不能说:「请问你贵姓?」可以问道:请问「师父上下」?对方会答道:「上×下×」(例如上「道」下「安」,意即他名叫道安法师)。 牌位:原为儒教所用,记入死者官阶及姓名之木牌。宋代时,佛教禅宗采用牌位为死者及生者(?)用。目前,佛教牌位分为:(1)消灾牌位,为生者(活人)用,是此人的禄位,大都用红色或粉红色纸张代替木牌。僧尼为此牌位主人行法事,以求诸佛菩萨如被此活人消灾免难,事业发达,凡事顺利。不必说,信者需付大笔金钱才能立此牌位。(2)往生牌位,为死人所设的牌位,大都用黄色纸张。僧尼为其行法事以助(?)亡者神识(类似灵块?)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牌位的设立给佛教带来了大批的经济收入。一般佛教家庭的牌位大都用木牌。 念珠:又称口兄珠、诵珠,是佛教徒用为除去烦恼、安定心志,或称颂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时所用。念珠以一○八颗为基本(表示除去一○八个烦恼),另有五十四颗、四十二颗、二十一颗等。也有一千零八十颗为上品的。一九八九年三月,加拿大温哥华佛教徒作家冯冯约两串念珠,据说已念过五百万遍,义卖了加币五百万元。 锡杖:僧侣携带道具之一,又名声杖、德杖。比丘(和尚)向人乞食时,不能用此杖打敲施主之门,但只能以杖击地出声,令人出来,故名声杖。此杖头部用锡,中部用木,下部用牙或角制成,故称锡杖。僧侣持锡杖往诸地云游时叫作「飞锡」,住下某处后叫做「留锡」或「挂锡」,外出布教时叫作「巡锡」。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有时也用短的锡杖,一面挥动此杖,一面口唱梵呗。 朱伞:又称朱盖、大伞,用油纸染上朱色而成。在举行佛教重要仪式行进时,唯有高级(有权势及地位者)僧侣才许被撑用,有人在其后打伞遮之以示其尊贵。目前,星云和尚在高雄佛光山行法事时,也由其信徒在星云背后打此朱伞行进。 拂子:一尺余长棒的前端,束以兽毛而成的东西,又名白拂、拂尘。在印度原为比丘用来赶逐蚊蝇之用(佛教戒杀,所以只能赶走蚊蝇),但目前已作为赶走恶障、灾难及鬼魔等用了。 钵:僧侣以乞食为生,钵是装食物的器具,有瓦钵、铁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侣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乞食所用。今日东南亚泰国等南传小乘佛教僧侣仍按佛制(?)在清晨赴街巷信徒家托钵乞食。我曾在泰国跟随佛僧,看他们的乞食情形。但在今日台湾、香港、日本及韩国等大乘佛教国家(我都住过),在清晨根本没有僧人沿门托鉌乞食情形。在台湾,只有在佛教特别节日,佛光山系统的不少僧人会一齐上街游行托钵化缘。但这种托钵已与小乘佛僧每晨乞食托钵以此为生,完全不同了。台湾僧人的托钵,给人有一种「在做秀!」(宣传)的印象。 木鱼:把木头挖空而雕成鱼形,为诵经、唱名时所用。古人以为鱼不睡觉,而敲木鱼鼓励信众精进不懈。木鱼大约有二尺以上,小的只有五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