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为道之功夫

第二功:虚静功



一、虚静概说

  修道必须虚静,不虚静不足以近道,不足以听道,更不足以为道。老子说:"静为躁君。躁则失君"(26:1,4)。人原本极容易陷入烦躁、急躁、焦躁、浮躁等情绪中,每逢此时,整个人便失了掌控。人之君,是一颗宁静的心。仔细想来,许多人的一生不正是处于 "躁而失君"的状态吗?若能设法回守"静"心,人生就会清爽安然多了。

  如何虚静呢?老子至少提到了两点。

  一是"以静为下":母性常常优于雄性,就在于她能安安静静地处身为下(16:2)。水躁上腾而发散,水静下归而凝聚。气也如此。中国古人说,人是气聚而生,气散而亡。可见凡躁而向上发散者,失也;凡静而向下凝聚者,得也。谦卑处下者心安而静,其命有君;争强好胜者,心躁而不静,其命失君,死也!

  二是"塞其兑,闭其门","涤除玄览":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受惑的门户,清除内心的杂念与顾瞻(52:4;10:3)。人心不静,多起于智巧、诱惑和诸多的欲望,这些东西又与内外感官的天然本能相关。人的感官本能之强烈,足以遮盖灵魂的存在;其强烈是因其短暂:浮云流水、昙花一现般,便随着生命消亡了,故表现出急不可奈的贪婪。而灵魂因着永恒的本性,则显得雍容大度、平静安稳、不急不躁。人一旦排除了短暂的感官本能的蒙蔽干扰,那永恒的灵魂自然便显露出来,名正言顺地成为生命之君。

  为什么要虚静?按照老子所说,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你就能从万物的蓬蓬勃勃、纷纭百态中,看到宇宙的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于真命,复归于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于是包容、坦荡,入道而长久,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16:1-10)。

  不虚静,人便只见纷纭万物,不见万物之母;只见世界,不见神道;只感觉肉身的纵恿,听不到灵魂的微声;只"躁"在虚幻短暂中,而不能"静"在真实永恒里。

  可见,修习虚静的功夫,是为了见着永恒之道,复归生命本根;不是遁入空门,乃是 "有所属"的。"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若能进一步认识道成肉身的圣人, "藉其光,复归其明",便可以"无疑身殃,是谓袭常"了(52:6)。可以说,虚静是突破短暂而"知常"(认识永恒)、又从"知常"通向"袭常"(承受永生)的第一步。



二、由躁入静

  世俗人生的本相是躁。人生之躁,是由自我与世界的交换造成的:自我的欲望扑向世界,世界的诱惑勾引自我;自我想赚取世界更多的功利与乐趣,世界要自我付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双方交织成一团,难解难分,叫人怎不生躁?况且人所能付给世界的智能和生命实在有限得很,总是力不从心;而世界给予人的荣华富贵又实在虚幻得很,总是难得饱足,于是更叫人躁得很了。世俗人生的状况其实很像乔治先生在他的九分中死亡经历中看到的"死后幽灵"们:"嗜酒者"在酒吧里反复地抓取色彩闪烁的酒杯,却见他们的手穿过硬绷绷的玻璃底,穿过沉重的木头柜台面,永远无法抓住酒杯;"情人"不断地扑向却又穿过他心爱之人的躯体,永远无法真实的结合......"永无止境的如此活下去,这种想法叫我不寒而栗:越是贪求,越是欲火焚烧,就越是无能为力──这大概就是地狱了吧。是否地狱的意思就是:存留在地上却永不能与之发生真实关系" 1?你活在宇宙中,但你与宇宙的生命之根发生了真实的关系吗?你正在度过人生,但你与人生的属灵本相发生了真实的关系吗?你一生绞尽脑汁、沤心沥血,一千次一万遍追寻的名、利、财、色、位、学等诸般事务,到头来不都要从生命之手的缝隙中流失吗?你吃了又饿,喝了又渴,笑了又哭,得意了又失意,倾你处心积虑、焦躁不宁的一生,最终能抓住一点什么呢?人啊,幸运地是,你一转眼几十年必将死去,那是你劳累虚空的人生最终解脱的一线盼望;而大不幸则是,你那已经贪婪成性、印痕不退的幽魂,却要进入永无解脱盼望的"欲火空抓"的焦躁煎熬中──你脱离了人间的地狱,却落入真正的地狱了。

  人若识透了世俗人生中"虚幻的焦躁",人若晓得了什么叫"地狱的煎熬",那么,事情就极简单了:让你的心思从自我与世界之间了无意义的纠缠中归回吧,让一切世俗的虚幻诱惑见鬼去吧,让自我烧燎不休的欲火淡息吧,让一切无谓的焦虑烦恼滚开吧!让心沉下来,沉下来,像有一桶天上的清凉水透透地浇灌下来,从头徐徐地浇到脚,从体肤渐渐沁入内心。一切都静息了。世界不能再打搅你。世界仿佛已经不存在了。你的呼吸缓慢下来,气息深深而凝重,直入骨髓。你呼吸的是圣灵。你感觉到头、脸、颈都松软下来,两耳自然向下垂吊,然后是两肩两臂两腿两脚都松开了,浑身似乎都松弛得不存在了。你何等的静谧安息。你仿佛听见了静谧,那是一种声音,就是贯满天地、也充满你心的圣灵的真实静谧,你正在其中安息。尽管你的心灵还活着,你却不想用它想什么;尽管你还能感觉到自己,你却再也不愿去感觉他。你知道自己是融化在神道中了。



三、涤除玄览

  倘若你的灵魂直接融通了神道,那么,一切科学定理、哲学思辩和神学教条,此时还有丝毫价值吗?

  倘若你的生命完全融进了神道,那么,一切智能的算计、逻辑的推演和理性的分析,此时对你还有什么意义呢?

  老子绝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事情没这么简单。老子看到了人的智能在神道面前是何等渺小可伶,而世人骄傲地拘泥于自己的智能与学识,等于一开始就排除了超越自己的智能学识去认识神道的可能性;世人以自己的理性头脑为至高标准,等于一开始就堵绝了超越有限的理性头脑通向神道的希望。所以老子说"不自见故明"(22:3),"自见者不明"(24:2),"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70:2),于是一再强调"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受惑的门户"(52:4;56:2),"弃绝智能与学问"(19:1-2),"明白到摆脱知识的地步"(10:6)等等。

  请听:"你要留意这话:紧闭感官的门,好听你的主上帝在你心里要说的话"。这是《遵主圣范》一书中的语句。这本书的灵修价值极高,其精神与东方的《老子》恰如兄妹 2。

  请听:"将肉体的眼睛闭住,将心灵的眼睛开启,专注于与神同在",这便是"被包在祈祷里";"遏止那往外游荡的感觉,远离外面的纷扰,才能亲近神。因为只有在人最深的中心,才能找到神"。这是盖恩夫人(Guyon)的话,她给基督教世界留下了极宝贵的灵修经验。这些话,是对"塞其兑、闭其门"、"涤除玄览"极好的阐释啊。



四、超越知识

  修习虚静的功夫,是为了见道入道,不是为了赚取世界,故世界的学识在此不是有益,乃是有害。真正的信仰不是靠人类学识建立起来,乃是存在于超越所有人类学识的境界中。盖恩夫人说:"博览是为作博士,并不是为得神真道的",所以,"你要不用理智,只用安静停住你的心思。你在神面前,要停住你的心思过于运用你的心思";

  正如不离开繁杂喧嚣的场所,你便难以安静;不放下理性的僭越和学问的骄傲,你也不可能体验何为心静。往往是你的头脑阻挡着你的心通向神的道路。你的头脑中翻滚着逻辑的波涛,飞扬起知识的浪花,搅动着智能的旋涡,其实都是虚枉不实的东西。唯当这些波涛、浪花和旋涡消失了,便复归沉静的水,复归真实的心,生命便进入永恒无垠的安息之境。

  理性与学问阻挡世人见道入道最直接的一手,就是当你接触任何"道之出口"(35:3)的话语时,理性和学问便将它搁置在头脑中,用有限性将无限性挡住,犹如用门窗挡住阳光,便仍以黑暗为宿命。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说,真正的信仰,"不是用头脑研究、分析,乃是以一颗谦卑的心接纳神对你所说的话"3。



五、倒空自己

  "致虚极,守静笃",便是将自己全部倒空,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

  慕安得烈说:"舍弃倒空我们所是的一切,圣灵的大能才可源源流入"4。

  一个装满泥沙的杯子,是盛不下水的;你倒出多少泥沙,空出多少空间,水就能流入多少;你若完全倒空自己,神的灵就全然充满你。耶稣曾以活水比喻神的灵。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的特性是流向低□之地,是注入空虚之处。所以,人越是谦卑自己,越是容易得着圣灵的浇灌。人若是"致虚极"了,便能被神的道所浸透,成为道中之人。



六、死亡境界

  我想象不出今生还有什么比"自死"更困难的了。但我敢说,今生没有什么比"自死" 更令人安逸的了。"全然倒空自己",或"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境界,就是死亡境界,就是耶稣所说"背起你的十字架来跟从我"的境界,就是"向世界死掉、向神道活着"的境界。

  我曾在祷告时依照《圣经》的教导,一求神赐我的肉体和肉体的邪情私欲死掉(加 5:24),二求神赐我的头脑智能知识学问死掉(哥前3:19-20),三求神赐我心中各样世俗的牵挂思虑死掉(哥前7:29)。每一次请求得蒙应允,自我便死去一部分,最后自己竟如空无一般,唯有心灵融在无垠、无限、无以名状的神道里。在这无比的甜美安息中,你不愿再思想、顾念任何事情,唯有沉浸着,沉静着,在神道的拥抱中,在圣灵的抚爱中。此时,自我的确死了。你不再是将自我、世俗和人智视为粪土,不再是识透并弃绝任何虚幻短暂的世界假象,因为压根儿就没有了世界、人智和自我,没有了虚幻短暂,无需视为粪土,无需识透弃绝。此时只有独一的神道,万物的本根,存在的本质,存在着。你一触及永恒和绝对本身,他所包含的一切短暂和相对便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



七、活在道中

  自我"谦、下、损",以致于"虚、无、空",最后达到"死亡境界",其中的奥妙真是无穷。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就是死亡吗?你一旦入了"死亡境界",就尝到了"永活"的滋味,就将"死亡"死掉了。所以,这不是滞留于死亡般的虚空中,而是为了迎接那实在的生命流入;这不是说"虚己"与"无我"是什么真理,乃是说"虚己"与"无我"才能得着真理;"虚" 与"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归宿。故,作为修道方法的"虚"、"无"、"空"等,与佛教断认的"本体虚空"、"了无意义"是大有区别的。存在有其真实的本体,就是神道。这神道便是"无象之象、无状之状"的灵朴(约 4:24)。他作为生命之本根、万物之母亲,其意念远远高过人的意念,其道路远远高过人的道路。人让自己虚静下来,是要聆听他的微声;人"死掉"自己,是要让他的生命进入。

  要听人说话,你就要住口;要听神的道,你就要静心。正如画板如果是摇动的,画家就无法作画;你的"老我"(欲念、智巧和世俗)若活跃着,神的道就流不进你的心。记住,不是没有他,也不是他不愿见你,乃是因为你不能虚静下来、专心迎候,而将他拒之心外了。一,那上好绝妙的福份!

  "没有别的,只是默默地与神同在,一,多么快乐!默默地,呼吸这名字,地上没有更高的福祉"5。



注释:

1. 《死亡九分钟》,中文版,76页。

2. 见《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 《属灵操练礼赞》,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1993年中文版,37页。

4. 《住在基督里》,校园书房,1992年版,101页。

5. 《属灵操练礼赞》,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1993年中文版,42页。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