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为道之功夫

第一功:弃绝功



一、弃绝之内涵

  相反、返归是道之所动,修道者的心思意念顺道而动、唯道是从,头一件便是弃绝的功夫。

  弃绝什么?老子说,弃绝聪明智能,弃绝仁义说教,弃绝技巧功利,减除自私,淡化欲望,拒绝学问,无忧无虑(19)。又说,不崇尚贤能之辈,不看重珍宝财富,不诱发邪情私欲,不求知,无所欲(3)。五色、五音、五味和驰骋畋猎,也绝非益事(12)。甚至连肉身性命也是大祸患,应置之度外(13,7)。

  智与学,巧与利,仁与义,声色犬马与身家性命,这都是世人所看重的东西。但"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所憎恶的"(路 16:15)。在永恒真实的道看来,世人所看重的这一切,是如此短暂虚幻,实在不该将生命投注在上面。人的灵魂原本属于永恒之道,现在却沉溺迷失在极狭小、极瞬间、极浮浅的俗世肉身之事上,离开了高贵沉静的地位,沦落在罪与死的泥潭里。神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呼唤:你们要归回,你们得救在于归回安息,归回本根便是安息,安息之处才是真命......。

  难于弃绝啊,这趋乐的肉体,这诱人的世界,这生计的需要,这流俗的裹胁,难于弃绝啊!明明知道肉身会靠不住地僵硬、腐烂、消失,但此刻肉身的欲望是这样真实有力不可抗拒;也隐隐感到灵魂在渴望着它所熟悉的永恒家乡,但这个憧憬多么遥远渺茫不可企及。你说,为了瞬间的真实,就让永恒留在虚幻中吧。错了,你错了!短暂的东西,看起来真实也是虚幻;永恒的东西,看起来虚幻也是真实。犹如"人不能两次蹋进同一条河流",这个世界变幻不已。变者,幻也;幻者,变也。你的肉体、智能,世上的名利、知识,均在变,均是幻也;而你的灵魂之翘望永恒、神的呼唤之来自永恒,永不变,永是实也。



二、圣人耶稣的弃绝

  圣人耶稣来自永恒之道,是知其白、守其黑、知真实、入虚幻者。他入世传道之前,先完成了弃绝的功夫。这就是旷野四十天。这四十天,对于修道者来说是极富寓意的。你必须经历道成肉身的耶稣所经历的试探,天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弃绝自我的欲望。当耶稣饿了,魔鬼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回答:"经上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修道不是养生的手段,信仰不是享福的工具。当各种自我欲望滋生时,你不可听从发自心底的一种声音:"求告你的神,他必赐福,赐给你比世人更多的福份,以此来荣耀他"。不!你当弃绝这毒蛇狡诈的伎俩,将心思意念专一向着神道,毫不偏离:"乃是靠神口中所出的一切话(道)","而贵食母",将吃喝母亲(道)看得高于一切。唯此,五色五音五味才失了邪力,邪情私欲也没了位置,连肉身性命也可以置之度外了;这一个回合,你便胜了。

  弃绝世界的诱惑。魔鬼又领耶稣上了高山,霎时间将天下万国指给他看,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耶稣回答:"经上记着说,当拜你的神,专要事奉他"。耶稣没有恋慕世上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这些虚幻短暂的东西,常是诱人离开永恒真实的诱饵,唯修道者当识透其粪土不如的本相。"道隐无名"(41),圣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紧紧持定真道,"抱一为天下式"(22)。你不必看重世上的名声,不必思虑所处的地位,不必在乎利害得失,不必计较功败垂成,这些都是交付魔鬼的东西,你何必在意呢?你只要专注于神道。你所专注的,只是神道,万不可藉神道的名义去寻求、去欣赏、去津津乐道魔鬼手里的东西;你切不可因"这原是交付我的"这句话,便以为"权柄荣华、功名利禄"是神对你的嘉许赐福。一,修道者啊,你当"处众人之所恶",你当胜过这第二个回合。

  弃绝理性的僭越。魔鬼又叫耶稣站在殿顶上,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从这里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护你"。耶稣说:"经上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了耶稣。请注意,前面两个试探,耶稣均靠经上的话得胜了。这次,魔鬼竟用经上的话来试探耶稣。耶稣的回答,掷出了一条最高的原则,使魔鬼终于一败涂地,这个最高原则就是:神就是神,人就是人;不管神如何试探人,人却不可试探神。因为"我(神)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神"这个中文字,就是"至圣而不可得知"(孟子)的意思。神启示我们多少,我们就知道多少,除此之外,我们实在是一无所知。你试图理性地求证神吗?你必栽在这里;你以试探为动机求见神迹吗?你必栽在这里!这里是魔鬼设下的理性陷阱,是魔鬼迷惑人离开神的最后一招,致命的一招!你一去验证神,便是去把握神、评判神、凌驾于神之上,便是要"像神一样能知道善恶"(创 3:5)。这正是当初那"智能果"的毒效。老子所谓"弃智、绝学、无知"等等,无非是要修道者别像世人一样拘泥于自己的有限性中,无非是强调凭借人有限的智能、学问和知识绝不能修习无限的道,更不能得着无限的道。以人智观道,则"明道若暗,进道若退,夷道若类"(41:2);以人智论道,则不足为道;以人智求道,则背道而驰;以人智验道,则道尽失也!活在知识大爆炸、学问满天飞中的现代修道者们,要弃绝人智以修道,是何等的难啊!甚至连神学院和教会里也充满了理性的僭越、智能的"巴别塔"。与老子和以赛亚的时代相比,理性已制造了数不清的"真理",学问已将世界引入了万花筒般的扑溯迷离,智能已让人百倍千倍的骄傲自大,真道早已被遮掩在五里雾中了。弃绝有限的人智的假权威,吐出智能果,才能谦卑、清心,进而发见、注目于神道的权威,尔后驾驭理性,随心所欲。



三、人类始祖的堕落

  与耶稣相反,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不能弃绝魔鬼,便自绝于神。这正是人类迄今的光景。魔鬼展现的邪力,无非也是这三样:自我的欲望,世界的诱惑,理性的僭越。蛇对女人说:"你们吃(智能果)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能,就摘下果子吃了(创3:5-6)。

  "见那树上的果子好作食物"!那试探耶稣的头一招不也是饥饿中的食物吗?饥饿中的食物,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生活的改善与享受,进而"金玉满堂,持而盈之",如此"生生之厚"(贪婪今生的享乐),以致于"出生入死"(生下来就迈向死亡),"贵大患若身"(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9,50,13)。"人若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 16:26)。始祖因贪食而入罪入死,正是人类因"生生之厚"而"出生入死"的一个缩影,正是世人要赚取世界而赔上生命的一个预表。耶稣入世所行之事,昭然显明他是人类的拯救,唯有跟从耶稣,弃绝自我,才能复归生命之道。

  "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那时还没有大千世界"权柄荣华功名利禄"的诱惑,然而"悦目、可爱"一语,便有画龙点睛之意了。任何人若被世上的喜好、功利、名声、地位、财富、情恋等等所缠累,一定无法近道修道。"乐与饵,过客止"(35:2),此话维妙维肖也!人生在世不过是匆匆过客,如旅寄居,然而却被这里短暂虚幻的美乐与佳饵所诱惑,难舍难离,竟忘了返家。对来自真实永恒之道的乡音呼唤,却感到平淡无味、若存若亡、甚至大笑之(35,41)!如此执迷不悟,直至毁身入死,丧了性命,失了永生。耶稣弃绝了世界的诱惑,只专心向神,"抱一为天下式",将悔改、永生之道留给了我们。

  "能使人有智能","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要智能如神,好一个理性的僭越!不幸地是,这正是世人的态度!世人敬畏神道的心在哪里?我们在宇宙时空中的处境何等渺然,我们的智能何等微小,我们的道德何等有限,我们的生命何等脆弱!我们竟要像神一样!我们竟以为自己的理性可以像神一样洞悉宇宙生命的一切,乃至断然评判"有没有神"!乃至要把神的属性、作为"系统的理论化"!一,修筑"智能巴别塔"(创11)的人们啊,神要变乱你们的智能,谁也听不懂谁的语言,一百家哲学彼此混乱,一千种思想互相冲突,一万个教会行同陌路,东方与西方格格不入,南方与北方同床异梦!如今,"谁能明白到超越人智、摆脱知识的地步呢"(10:6)?"智能出,有大伪"(18:2)!唯有"绝学而无忧"(19:2)!



四、修道与世界

  修道者啊,让我们再进一步,亲耳聆听道的化身耶稣的教诲:"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财富"(太 6:24)。

  当耶稣说"你来跟从我",彼得和安得烈"立刻舍了网",约翰和雅各"立刻舍了船"(太4:20,22),马太"撇下所有的"(路 5:28)。

  耶稣对一个与他同行、跟从到底的人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巢,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对一个被他呼召、还未葬父的人说:"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的道"。对一个向他献身、却未辞家的人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不配进神的国"(路9:57-62)。

  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赚了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路9:23-25)?正所谓"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着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44:1)?

  耶稣说:"凡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各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果实"(可 4:19)。为什么?因为"你们不属于这个世界,正像我不属于这个世界一样。我不要求你们离开这个世界,但要你们脱离那恶者,用神的道,就是真理,使你们与世界分别为圣"(约17:14-19)。



五、修道与德行

  世上的道德律法不能使人入道得生命,相反,"大道废弃了,才喊叫仁义"(18:1);"失了大道,才讲德行"(38:5);"道德低下的人,才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38:1)。

  耶稣入世,打破了许多犹太人的传统律法,他在安息日治病,又与罪人一起吃喝,他的门徒掐了麦穗,且不禁食,饭前也不洗手。当法利赛人(即当时掌握《圣经》解释权的知识阶层)谴责耶稣时,他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神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路 16:15)。"假冒为善的人啊,你们将人的吩咐当做道理教导人,所以拜神也是枉然"(太15:7,9)。

  圣人耶稣的入世、入心,便是全部道德律法的完成(太 5:17)。因为他是天上的光,照亮人间和人心的一切黑暗(约 3:19)。耶稣应验了神藉着先知所说,"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耶 31:33)。这位自天而降的"袭明者"(27:4),将"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的大道(夷希微14:1-3)带给暗昧中的世人,可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28:3),使信他的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52:6)。这样,神道不仅是一切仁爱德行之根系,且是造化世界、爱养万物、赐人生命、除人不善、救人灵魂、复归永恒的"天下贵",岂是区区仁德、美言美行所能比拟替代的!



六、修道与智能

  "人不可自欺。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能,道不如变作愚拙,好成为有智能的。因这世界的智能,在神看是愚拙。如经上记着说:主叫有智能的,中了自己的诡计。又说:主知道智能人的意念是虚枉的"(哥前3:18-20)。

  当先前隐藏的神道奥秘,藉着耶稣这个"执大象者"显明于世,那些仅凭人的智能的人,就必然要跌倒了。"智能出,有大伪"(18:2);"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70:2);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24:2);"不自见故名,不自是故彰"(22:3)。耶稣说: "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约 9:39)。

  修道必须弃绝人的智能,乃是因为神的道远远高过人的智能,就像天高过地一样。没有人愚蠢到要用他短短的手臂去触及日月星辰。谁若想用理性去修道,也是这样的愚蠢。慕安得烈对此有很好的描述,他说:认识事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借理解力与思考力,凭聪明与智能去研究去分析,另一种是在生命里,藉着心灵的内在经验去感应去体悟。一个盲人可以藉着听闻而得知一切有关光的知识,而一个孩子虽然连光的定义也没想过,却比盲人更认识光。慕安得烈说,Jehovah(自在者)在伊甸园中设置的生命树与智能树,便启示了这一真理。如果亚当夏娃吃了生命树的果子,就可以在生命与心灵的能力中,天然领受神为人预备的美善,然而夏娃被贪婪心所引诱,吃了智能果,于是人性获得了善的知识却不拥有善 1。

  信神入道,起码意味着两件事:一件是确认了我们的无知,另一件是建立了对永恒的期盼。



七、修道与谋生

  弃己、弃俗、弃智,谈何容易?我们实实在在活在自己、世俗与智能中,怎能全然弃绝这些赖以生存的东西呢?难道非要离群索居、隐姓埋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才能修道得道吗?

  弃绝的功夫,不是人生的全然出世,而是心灵的内在修习。人们多以为老子是全然出世者,其实不然。且不说他出任周室史官之事,就以《道德经》而论,其入世传道、警心救人之宗旨,不是彰明昭著吗?两千多年来这五千言的巨大影响(这影响将日益巨大),不也证明老子入世之深、涉世之广吗?应当说老子是心灵系于神道,眼目光顾人间,或者说置身于虚幻短暂贪婪骄奢的世界,却置心于真实永恒圣洁虚怀的神道。这恰恰是一切为道修道者的现实处境。不仅老子如此,那位"知其白、守其黑、作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作天下谷"的圣人更是如此。他本有属天的道格,又有属世的人格,就是要作黑中之光,俗中之圣,恨中之爱,死中之生,作败坏中的拯救,悔改者的盼望。在心灵特质上,耶稣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只为爱的缘故来到这个世界上;同理,信他,即心灵归向他的人,虽然原本属于这个世界,却又超越了这个世界,已经随着耶稣返本归根、守母袭常了。

  故,弃绝的功夫是修道之途,而非谋生之法。若有人以信神修道作为在世上生存发展的手段,那就错了;同样,若有人用世上生存发展的方法(自我奋斗、知识学问、世界承认等 来为道修道,也大错特错了。修道者也要谋生,谋生者亦可以修道。这里,第一层是"分别",知其一为今生,其一为永生;第二层是"超越",即在分别之后,便淡然置身于谋生中,而默然置心于修道上;第三层是"弃绝",即在默然置心于修道之时,必须弃绝自我、世界与人智的纠缠。



八、超越之境

  弃绝就是超越。"生生之厚"(过份看重今生)者,不可能"唯道是从"(专心顺从真道),而只能"出生入死"(一出生便入死了)。淡其生,外其身,隐其名,弃其智,绝其学,去其欲,都是老子的"为道之道"。这样一种超越的境界,自然首先是心志上的事。至于有了专心向道的圣洁心志之后,这心志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其实际生活,乃至像耶稣的门徒那样,"舍了一切"来求道传道,这便要看各人不同的恩赐与领受了。这里有耶稣的一段话,当门徒们谈论"不婚"之事时,耶稣说:"这话不是人人都能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够领受,就可以领受"(太 19:11)。



九、祷告之状

  "弃己、弃俗、弃智",而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境界,不仅是一种修道的心志,一种心灵的追求,也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这就是祷告的时候;也唯有祷告之时,人才可以进入"三弃三无"之境。

  祷告,就是与神道的同在、沟通、对话。祷告时你面对的不再是劳苦愁繁的世俗生计,乃是爱养万物的天地之母;环绕你的也不再是琐碎不堪的大小事务,乃是如风如灵、周流左右的生命之道;这时你所借助的也不再是你自己的意志、理性和欲望,乃是全身心交托依偎在"无不为"的全能之神的怀中。这时,你仿佛住在空气中一样真实地住在神道中,仿佛处于地球的引力中一样处于神道的的吸引中。你的心纯净、安然,又仿佛断了奶的孩子在母亲的怀中(诗 131:2)。这里没有一己私欲的煎熬,没有繁杂世界的吵闹,也没有绞尽脑汁的思虑,你只是融化在永恒之光、生命之灵中,你进入了无限存在的真相,你全然超越了生与死,逾越了古与今,弥合了善与恶。真正弃绝的功夫,此时便达到了。

  与神道同在、同行、同呼吸的祷告,或夜晚,或凌晨,或日间空隙,时间毕竟有限。然而随着体验的深入,祷告时那种与神道相通相连的感觉,会逐渐弥漫扩散到日常生活中,直到祷告的状态──虔诚、纯静、超然、无为,成为你人生的风格。

  耶稣化身为人、入世传道期间,常常离开众人,独自到山上、旷野,与天上的父沟通交流,时有黎明,时有夜晚,时有通宵。他也教导门徒说,祷告时要呼求神的名,神的国,神的义;至于自己,则只求罪被赦免,求今日的饮食,求远离那恶者(太6:9-13)。



十、灵朴之属

  让我们回到老子。老子讲完"三弃三绝"之后,立即说到:"仅以此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所归属才行"(19:2)。道理很显明:生命不能没有支点,有所弃必有所依才行;你拒绝短暂与虚幻,必要背靠永恒与真实才行;且那迎接、吸引你的,必要比你所离别的东西更伟大、更美好、更有力才行。老子接着说,要"见素抱朴"。素与朴,都是未加修饰变幻的原初存在,是万物的本相,自然是道之状,有通"灵"之意。

  老子在二十八章也用了"朴"字,说那"知其荣、守其辱"者,使天下人"复归于原初的本相(朴),这'本相'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大道的智能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圣经》上说: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恩赐原有分别,成为不同的器皿,灵却是一位。一切都是这位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凡受这圣灵感动的,便称耶稣是主(哥前12:3-11)。这与老子对"朴"的描述出奇的一致。

  当老子说"复归于朴"时,是比"复归于婴儿(柔顺)"、"复归于无极(无限)" 更高的境界(28:2,4,6),当是基督徒所说的"住在圣灵里"。而"朴散为器"(28:7)一语,更表明"朴"是活的,有生命的。

  又如,"道常无名(不显露),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支配他),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自动归顺)"(32:2),显然也是在说圣灵的作为。后面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自己变化)。化而欲作(欲望发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私欲断绝)。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下安定)"(37:1-3),这话亦不难使人想起圣灵的果效。《圣经》说"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5:22-23)。其中许多美德,恰恰是老子论"朴"时提到的。"朴"既是存在的最原初状态,必是那最原初赋予人生命的"生气",即神的灵(创 2:7)。我们不能苛求老子一定要用基督教里的"圣灵" 一词;老子之"道"与"朴"的内涵,与"圣灵"的内涵如此相象,已经着实令人惊讶了。

  若再考虑老子常常描述大道说"玄之又玄,空虚无形,渊远深奥,绵绵若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绳绳兮归于无,无状之状,无像之像,唯恍唯惚,无首无尾,恍兮惚兮,其中有像、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信、甚真,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至柔驰至坚,无有入无间"(1,4,6,14,21,34,43)等等,这道本体为灵,似无可争议。

  故,修道,实际上便是基督徒所谓"灵修":住在圣灵里,顺道而行,这便是有所属了。



十一、食母之贵

  老子讲完"光是弃绝还不够,要有所归属,识本相,入灵朴,以消自我"之后,便谈到他自己如何弃绝世人的样式,"唯独我与众不同,把吃喝母亲(大道)看得高于一切;最高的道德形态,就是彻底顺从大道"(20:7;21:1)。这些表白,使"令有所属"的含义更容易理解了:就是要归属大道,以道为生命的支点。

  "食母"一辞之妙,令人拍案叫绝。自古不乏做学问而非修道者,以此处"食母"为费解。《圣经》说:"我得着你的道(言语)就当食物吃了,你的道是我心中的欢喜快乐"(耶 15:16)。道成肉身的耶稣说:"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6:53-56)。

  入道灵修,就是吃喝吸纳永恒的生命。得此天恩甘甜者,必轻看、超越、弃绝属己属世属智的东西了。



十二、小结

  反于世界,归根守母,入道袭常,头一项功夫便是弃己、弃俗、弃智。人类始祖受己、俗、智的诱惑而吃"智能果",便陷入罪与死的挣扎中。圣者耶稣在极富寓意的旷野四十天试探中,完全了弃绝之功。他亦命令一切为道者必须弃绝自己的聪明、贪欲乃至生命,在世界中分别为圣。

  弃绝功是修道之途,不是谋生之计。这功夫首先是一种超越之心境,这种心境的完成是祷告。祷告是人与道的沟通、交流、融合。祷告的体验、气氛与果效,可以逐渐扩散到身、心、灵各方面,贯通人生全过程。这是"住在圣灵里",亦即"见素抱朴、抱和守一、贵食母"的生活。



注释:

1. 《内在生活》,基督教锡安堂,1990年版,第12,13,14章。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