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功 成


   圣人不仅无为,而且无为到柔弱的地步;不仅柔弱,而且柔弱到卑辱的地步;不仅 卑辱,而且卑辱到身亡的地步。

  然而,圣人之身永存,比天长地久;圣人大功告成,经代不去;圣人成为社稷之主, 天下之王;圣人拯救人心,置百姓如婴孩......

   这圣人,是何等奇妙的一个"人"!这件事,是何等奇妙的一件事!

  更奇妙的是:老子竟写了出来,耶稣竟行了出来,人类历史竟经历了,见证了,今 天让你我知晓!

  现在,我们来看老子最后一章,这是对这个"人"、这件事最后的交待。



第一节 圣言:不美、不辩、不博

   这最后一章,即八十一章,前三句话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可信的不 华美,华美的不可信。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

  这是指圣人留下的话语 The Word,即道 :信言,善言,真言。

  古今中外的言语中,有谁的话符合这样的条件:不美之信实,不辩之良善,不博之真知。

  耶稣只留下了几百句话,重复出现在《圣经》新约的"四福音书"中。

   耶稣的话一点也"不华美",都是大白话,且多为日常比喻,经常重复,不加修饰, 道地是农民、牧人、渔夫的语言,有时直率粗朴得叫世人厌弃(约 6:61)。然而,这话中 却有大信!他自己宣告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信的人有永 生"(约6:47,63)。的确,他的门徒为传扬他的话一一舍了命。近两千年来,他的话正 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十几亿不同文化、种族和阶层的人"信"他的话,且在这"信"中 得着了身、心、灵的祝福。这不正是那"不美的信言"吗!

   耶稣的话更"不巧辩",每句话都是直接宣告,如同天上来的光,直接照进人心, 绝不与人脑绕来绕去地周旋。你要么看见了这光,要么看不见,有什么辩论的余地呢?他常 说的话是:"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又常说:"凡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他大 声宣告说:"我是世上的光......我是生命的粮......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人若喝我所 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源泉,直涌到永生......"。这哪里有什 么转弯抹角的论证呢!这是真正的不辩之言。不辩之中却有大善,就是神的爱在其中,流溢 无穷!因为这是拯救之言,这是启示之言,是父母喊儿女回家的呼唤之言。凡信这善言的人 ,就进入了神的良善中,并且将这天上的爱化做人间的爱。这不正是那"不辩的善言"吗!

  耶稣的话也"不广博",并不像学者、文士、法利赛人,旁证博引,卖弄学问。耶稣 只是对人的灵魂大声呼唤。他知道天上地下的事,他知道创始成终的事,但他对门徒们说, 若将这些事都告诉你们,你们承担不了(约 16:12)。他又对犹太人的学者说:我对你们 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约 3:12)?耶稣的话虽然不博, 却是真理。他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1-32)。 因为他的道可以使人从罪的权势中解放出来;他正是那"不博的知者"。

  林语堂先生曾谈到耶稣的话语,特摘录一段在此:"无论哪一种神学,都削弱了耶 稣教训的力量及简易。不错,使徒信经有许多问题及答案。在耶稣自己话中却没有要询问 的事情,没有蒙昧人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在耶稣自己的话中没有神秘的定义,没有危险的 推论,没有自我欺骗的辩证法......耶稣从来没有解释他的信仰,从来没有申诉他的理由。 他最多是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他教导人时不用假设也不用辩论。他用极度自 然和优美的声音说:'人看见了我,就看见了父。'他用完全简易的态度说:'我这样吩 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这统统是历史上的一种新的声音......他有一种真正高贵的 声调,例如:'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这是耶稣温柔 的声音,也是一种近两千年来浮现在人类理解力之上的命令的声音" 1。


注释:

1.《信仰之旅》,中文版,248、240、245页。



第二节 圣功:不积而愈有,与人己愈多

  《老子》在最后一章的中间说道: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 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这是讲圣人留下的事业:"不积"而"愈有、愈多"。

  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4);"圣人无为故无 败"(64:3);"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3);"夫唯不居,是以不去"(2:5),等等。

  同样的描述也用于大道本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 其大"(34:1,4)。可见圣人与道体是同性、合一的。

  这就是为什么圣人能够"不为而成":他从头到尾不是凭藉自己的作为,乃是彰显 大道的旨意与能力;圣人之"不为",正乃大道之作为;圣人之"不积",正乃大道之所积。

  按条理来看,这里有三层意思:

其一,圣人不自我积攒,一切都为了世人,一切都给了世人。"既以为人......既以 与人......"这个句子以"既(既然)"来引导,表明这已经是事实,一如前述:圣人已经 "受辱受难"了(78:3)。

其二,圣人却"愈有、愈多",显然是结论,一如前述:圣人"为主为王"(78:3),也是老子反复说的"终为大"。

  其三,以上两者的奇妙联系,是最值得深思的。圣人不自恃,显然别有所恃;不自见, 显然别有所见;不自大,显然别有所大。其实,即使对一个初读老子的人来说,圣人与大道 的一体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圣人作为"人"的自我放弃,恰恰是作为大道化身的成就。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耶稣的应验。

  其一,耶稣没有财富、没有学位、没有长寿,且受辱受难,将自己的一切连同生命都 舍弃给了世人,其"不积、为人、与人",显然是无以复加了。

  其二,耶稣的"愈有、愈多",也已被近两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了。从当初十二个门徒, 到今天十八亿信徒,遍及全球的教会,延绵无尽的诗章,恢弘的基督教文明......一个以人的眼 光来看卑贱、短命、柔弱至极的木匠之子,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角色。"匠人所弃的石头, 已成了房角的头块基石。这是Jehovah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诗118:22-23)。耶 稣曾提醒犹太人说:"这经文你们没念过吗"(太 21:42)?

  其三,关于以上两者的关系,即为什么圣人"知其荣,却守其辱;守其辱,却得其荣; 不积,却愈有;无为,却无不为",耶稣更是明明白白地说清楚了:"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 自己作的"(约 8:28);"我不求自己的荣耀,有一位为我求荣耀、定是非的"(约 8:50);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 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 作的事信我"(约14:10-12)。

  一位大道的化身,来人间示道、践道、普化大道,爱人、救人、教化世人;他既是一 个活生生的"人",又是活生生的"道"。这一点,便是老子笔下的圣人、以赛亚预言的圣 者、历史上的耶稣,其"至卑而盛荣、无为却大成、俗世有圣功"之奇妙作为的谜底。



第三节 圣爱: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老子》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是:

  "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是加害 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这里交待了大道与圣人的最终本性:道就是爱,圣人就是爱。

  老子多次明白谈到大道的慈爱:"他爱抚滋养万物"(34:3);"最高的善像水一 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8:1);"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 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51:4); "道为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它 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62:1,4)。

  讲到圣人,老子反复强调他降卑受辱,完全是为了世人,绝非与世人相争。请看第六 十六章:

  "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若有人想在万民之 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 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传扬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 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天下乐推而不厌",这句话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基督徒、前仆后继地传 "福音",其热诚、献身、圣善和持久不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项事业可以与之相媲美! 耶稣的卑辱低下,形成了大海,亿万条心灵的江河归向他,川流不息。"譬道之在天下,犹 川谷之于江海":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象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32:5)。 老子的比喻多么贴切!人心之所以如此敬爱他,"乐推而不厌",乃是因为他爱世人:常善 救人,故无弃人(27:3),以百姓心为心(49:1),复众人之所过(64:5),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58:4),外其身,后其身(7:2),舍荣守辱,舍白守黑(28:3,5),为国受 辱,为国受难(78:4)......。

  在临近结尾的七十九章,老子有一段描述圣人之爱的话,可谓维妙维肖:

  "圣人掌握着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79:2)。

  如果不联想道化圣人的拯救之爱,就很难理解老子所谓"欠债"的话。耶稣在教导人 祷告时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 6:12)。债是什么呢?就是人身上里 里外外的罪,就是对神的"亏歉"。这些债,洞察人心的神都是一清二楚的,但神并不追讨、 定罪,乃是借着圣人耶稣来让人认罪悔改,领受他的道,以便在他的道里"有求以得,有罪 以免"(62:4)。

  请看耶稣的话:"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审判世人,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 因他得救"(约 3:17)。

  "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是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是与世 人相争"。《老子》通篇末尾这句话,恰似这位中国大先知对世人语重心长的最后一次叮咛。

  的确,信从圣人耶稣而"坐进此道"的人,并不失去什么,乃是得着生命之光。耶稣 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 10:10)。耶稣不争国土,不争财 富,不争权力,"不与天下争";相反,倒是赐给不同国土、不同地位、不同种族、不同文 化、不同学问的人们一个共同的祝福:爱的活水,灵魂的安息,人生的平安和真诚,以及永 恒之境。

  在结束这一部的讨论之前,我想把老子笔下这位圣人的特性──这些特性已经一一被 耶稣所应验了──用简单几句话概括一下。

  老子笔下的圣人具有"三个特性":

  普世性:其内涵没有中华民族性、空间性的界定;后来应验在以色列而面向全人类。
  永恒性:其出现没有具体年代性、时间性的界定;后来应验在公元元年而贯穿历史。
  真实性:其存在没有任何假定性、前提性的界定;后来的应验表明此启示来自永恒。

  老子笔下的圣人具有"四种合一":

  人格与道格的合一:圣人是人,却又具有道性,秉执道象,展示道的作为,配享道的 描述,全然是"道的化身"。
  荣耀与降卑的合一:来自于、且自知其荣、其强、其白,却甘守其辱、其弱、其黑, 以作为"神人中介"。
  慈爱与公义的合一:爱养万物,以百姓心为心,常善救人,却深知人罪,握有债根, 以百姓为刍狗,以作为"罪人中保"。
  牺牲与权能的合一:外其身,舍其身,为人与人,受辱受难,却愈有愈多,其功不去, 而成为"天下之王"。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