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价值地心说" 古往今来,凡有道德良知却不认识神道的人,都存有人类自救的念头。中国的儒家发展出了一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他们相信人心中天然有善端,这些善端经过礼仪教化可以发扬光大,这就是儒家道德实践之可靠性的"人性论"基石。他们的"认识论"基石是,人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达到对万物尤其对人自身完善的了解。孔子当时还没有如此系统的说法,但他用兴"德"、复"礼"、倡"仁"的办法,追求上古大道再行于世,也就是想在"大道既隐"的情况下,凭借人类的道德智能来自救,最后是归于失败了。晚年,他不得不承认,"天下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 1。他的弟子也说:"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已很明显了啊"2! 佛学传到中国之后,用许多形而上的观念弥补了儒家人本主义的不足。佛学将立足点放在人自己的"悟、修"上,走的仍是"自救"的路子。这大概和下面的事实有关:一开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靠悟而得,宣称佛教是"智能的宗教"。 老子强调的是,天下若失了道,则没有什么可以补救,人更不能自救。人的智能和道德,均是有限乃至有罪的。唯有放弃自己,清静无为,唯道是从,才是出路。老子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的生命、价值、智能、道德,并非独立于宇宙大道之外,乃是内涵于其中,就如机体中的一个细胞,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其本身的智能不可能把握整个机体或系统;如果自以为能把握,就是"自见者不明","妄作,凶"。同理,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完全内在于机体和系统的整体性里面,也就是说,人仅仅在自己身上找不到自身的终极价值;如果硬要自强,独立于大道,那就是离了祭坛的刍狗,没有价值了。 打个比方,儒家仅仅在人自身上解决人面临的问题,如同古代的"大地说":有一个平展的大地,这个人类的大地就是一切好、坏、善、恶、问题和出路的唯一舞台。佛学很像"地心说",知道人类的大地不是唯一的、平坦的,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点、乃至于无。佛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仍在于自我:这个点要自我超脱,就在此时此点中,舍此别无他,彼此全是无。老子打破了"地心说",揭示了"宇宙论":人类的生命、价值、智能、道德,是在一个真实的大道中存在着,正像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围绕着银河转一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类最终必须"唯道是从",才能得见真理之光。 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怎样不被人们理解接受,老子的"大道说"在中国也不被领会明白。不过天文学上的"地心说"容易破除,价值观上的"地心说"就很不容易破除了。尽管历史越来越证明人类的沉沦与自救的无望,甚至比天文学的观测更可靠,但这里涉及的是人的切身利益、享乐、争夺等等强有力的抵制。俄国有俗语说得好:"即使几何公理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会被宣判无效"。此外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需要的是灵魂之眼的观测,而不是感官知识的实证。天文望远镜的能力可以弥补肉眼的有限和短视,可除了灵魂的苏醒、重生,还有什么可以弥补人的智能之眼的有限和短视呢? 智能忽略心灵,道德依附利益,人身上这两样东西 智能和道德 既有限又自负的特性,使世人在真正的生命、真理和价值面前,成为瞎子,只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在相对性、有限性和短暂性中绕圈子。 二、智能的诡诈 有人说老子是反智主义者。老子的确强调,人的智能和知识不仅不能使人得着真生命真价值,反而"智能出,有大伪"(18:2)。这正如《圣经》将人的"原罪"归咎于智能果。 智能的背后往往是本能。在一切貌似公允的逻辑推演和理性分析背后,往往有阴暗的私欲在作祟。所以老子说:"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自行其是;乃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归从于道"(65:1)。又说:"世人难管理,是因为人的智能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能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人的智能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65:2)。老子坚信,"弃绝成就与智能,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要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19:1-2)。 老子深知人的智能常常成为认识自在者、得着真生命的障碍:"我的话很容易明白, 很容易实行。世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为什么呢?"就因为你们有知识,所以不明白 我 的道 "(70:1-2)。人的智能聪明在永恒的造化者面前,实在算不上智能聪明。这样 算不上聪明智能,却自以为聪明智能,就成了祸害,成了伪诈,成了愚蠢,成了自欺欺人, 误人误己。所以老子说:"谁能明白通达到超越人智、摆脱知识的境界呢"(10:6)?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智能是一种病态:原本算不上智能的,竟自以为智能,却视而 不见那真正的智能,这不是病态吗?所以老子说"知道自己无知,很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 有病。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71:1-2)。《圣经》也说:"人不可自欺。你 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能,倒不如变作愚拙,好成为有智能的。因这世界的智 慧,在神看是愚拙。如经上记着说:主叫有智能的,中了自己的诡计"(林前3:18-19)。 三、道德的无力 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即所谓"德经"的一开头,就指出了人间德、仁、义、礼、法的 虚假无能:"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 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 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 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 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能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38:1,5-6)。从老子这段话,可以 清楚看出他对人间的仁义、道德、礼法的定位。 实际上《老子》通篇,都贯穿了反对流行浅薄的道德说教的立场: "不崇尚贤能之辈"(3:1);"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爱......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爱......"(5:1);"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18:1);"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19:1);"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19:2);"至高的道德却好象幽谷低下"(41:3);"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换得尊位,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尊重,然而人的不善哪能被剔除遗弃呢"(62:2)?"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79:1)? 老子更不认为礼法可以使人心归善、天下太平。他说:"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38:4);"天下越多禁令,人民越是贫穷。人们的利器越多,国家越是混乱。人的技巧发达了,千奇百怪的事就出现了。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57:2)。 与世上其它宗教不同,基督教彻底否定人靠自己的德行、善行、学问和礼法而得救称义的可能性。"旧约"时代的犹太人是靠遵守"十诫"等律法追求得救的。尽管"十诫"来自神的启示,也是荣耀神的,但实践起来,仍与一般的道德律法主义相差无己。所以,神通过先知预言说,圣者耶稣要来世上,将神的律法刻在人的心里,即给人新心、新灵,作为"新约"(耶 31:33)。耶稣说,一切道德律法,在他身上就完成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自古以来的律法,包括神赐的"十诫",虽是好的,人却行不出来,"因为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 7:18)。保罗维妙维肖地揭示了人难以遵从道德律法的秘密,就是人有罪的本性。老子称之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1),或"莫不知,莫能行"(78:2)。保罗说,神所赐的律法原本是属灵的,只因人肉体本能的抵抗,便有所不能行。耶稣带来了神的灵,凡信的人,这灵就进入他心里,这时"律法的义,就可以成就在这些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罗 8:4)。这时,一切的道德律法自然就被超越、亦即从根本上被完成了。这也就是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入道境界。 注释: 1.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吾道不行矣"。 2. 《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