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世之爱 老子在行文中,处处展示出大道无所不至之爱,亦表露出他的感恩戴德之情: "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51:4)。 "万物都是籍着他生的......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爱抚滋养万物......"(34:2-3)。 这样的描述还有不少。读着这些话,便使人想起东方的慈母。她生产、养育、疼爱、教化儿女,无微不至,沤心沥血,完全是出于自然本性,全无宰制、强占、自恃和功利之心,所以你若说个"谢"字,母亲反倒奇怪、不安、甚至生气了。不是吗?"大道的可敬,其恩德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51:3)。 慈母对儿女们的爱是没有偏袒的,即所谓"十个指头都连着心"。大道对人类的慈爱也是如此:"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32:3);"大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也是罪人的中保"(62:1);圣人"对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49:2-3)。 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3-45)。 如此,天下就没有什么人是神道不爱惜不挽救的:"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27:3-4)。 这便是普世之爱的大光;"这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 1:9)。 二、心灵之爱 老子弃绝世上的名利、财富,也弃绝世俗的学问、道德,甚至弃绝头脑的智能、理性,还剩下什么东西被老子所持守呢? 只剩下一颗谦卑的心:"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真生命。复归真生命便是永恒"(16:1-5)。 老子如此强调平安(夷41:2)、安静(静16:3)、安息平静太平(安平泰35:1),乃因世人所追逐的名利、知识、德行等,并非人的真生命,只是在应和这个世界,只是虚幻不实的东西,所以苦也不安,乐也不安,得也不安,失也不安,生也不安,死也不安,安也不安,不安也不安。 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12:1-2)。 "圣人"之治,治于心灵。这显然是爱世人,而不是害世人。他比"油蒙了心、智晕了头"的世人,更懂得世人真正需要什么,就好比父母比孩子更懂得什么对孩子好。"圣人" 知道:"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能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3:1-5)。 沉溺于邪情私欲、智能贤能和财富得失中的世人,恐怕一时难以领会神道如此这般的大爱,甚至以为愚腐。世人背离大道已经很久了,此时尤甚。但那些愿意得享平安的人,并非得不着,老子说,"凡认同道的人,道就悦纳他"(23:4)。当痛苦、失意、绝望乃至死亡来临时,人们也许会定一定神,安静下来,咀嚼一番神道美善的旨意。 三、爱是至宝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慈爱才能勇敢,俭朴才能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才能成大器。当今之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了!慈爱,用它来征战就胜利,用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67:2-5)。 三件宝贝中,为首的是慈爱。有了慈爱才有真正的勇敢,像母亲保护怀里的婴儿,像母鸡保护翅膀下的小鸡。不是出于慈爱之心的勇敢,就是争强好胜,这种不道的行为,离死亡就不远了。以慈爱去战,则胜;以慈爱去守,则固。 有人要求耶稣概括神的全部律法,耶稣的回答就是"爱":爱神爱人(太22:34-40)。 正如老子将慈爱视为"三宝"之首,《圣经》上亦说:"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 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