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位一体"的由来 在基督教神学中,"三位一体"是个重要的概念。然而不管对世俗人还是对神学家, "三位一体"都是个谜。 《圣经》上没有出现过"三位一体"这个词,但充满了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和圣灵的同一关系。耶稣及其门徒离世后,从公元二世纪开始,展开了关于"三位一体"的无休无止的争论。传统的"三位一体"论在公元325年的奈西亚会议,和381年的康士坦丁堡大会上,分别被西、东方教会确立。但直到今天,争论并没有解决,不过大家都感到厌倦罢了。 最早引起"三位一体"争论的焦点,是耶稣的定性定位。耶稣在世时,宣称他是神子,又说他是人子;是永远与父同在的,又说是父所生的;说凡是父的就是他的,又说有些事只有父才知道;说他与父是一体的,又说神啊,你为什么离弃我?等等。这就引起了不同的猜测。 正统的说法是:上帝、耶稣、圣灵,都是自有永有的,他们就是同一个神,却各有位格(Personality)。至于他们各自的功能、交流、分工,以及如何成为同一个,这些问题仍有诸多的分歧。 我毫无兴趣卷入、也没有兴趣详加介绍这些争论。我只是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如何,也由各位看官自己去体认。 二、名、实、像三合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是老子留下的一个谜,引起了诸多的猜测。庄子曾论"一、二、三"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 庄子讲了三个 "一":第一个"一",是展示给我们的"一"的表像,由此我们知道它是"一"。第二个 "一",是我们对这个表像的言说,就是作为概念的"一"。第三个"一",是我们根据这表像和概念,知道有一个即使不展现给我们、不被我们言说、它仍然存在的"一",即一之"实体"。 第一,庄子说"从无到有止于三"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从一到三,是一个"启示" 的过程,对人来说,就是一个"被启示"的过程。 比方说一个人(或任何一个有生命有位格的存在)要将自己"启示"给不认识自己的人。在他"启示"之前,他已是真实的存在了(实)。当他走到那些陌生人面前,就对他们说:"我叫李华"(名)。于是陌生人就注意到他,并且看到了他的面目形体(像)。 道在没有创造万物和启示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实):太初有道,万物之母,神的灵在运行。但那时我们不知道他,没有概念,无所谓展现。他造了万物和人之后,人才称呼他"神"(名),亚当夏娃也知其灵面(像:无像之像)。后来人背逆了神,被撵出了伊甸园,便不得再见其灵面。但人类仍知其名,各民族各时代的人都有呼喊。 第二,没有像,人就不能真正认识他的名与实。对李华这个人,若不见他,就没有办法真正认识他。若只知名不知像,还极有可能认错了对象。宗教若走偏路,根源大多在此。耶稣来世就是将神的灵像让人看。《圣经》反复见证耶稣是"神本体的真像"(来 1:3),"基督(耶稣)本是神的像"(林后 4:4),"爱子(耶稣)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西 1:15), "从来没有人见过神,只有在他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 1:18),等等。 就道对人的启示来说,可见名、实、像三者缺一不可。在"实"已自在,"名"已风闻(伯 42:5)的情况下,"像"的展现就是关键了。所以耶稣在世上曾说出"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 14:6)这样绝对的话。 第三,"三位一体"(暂且借用这个神学术语)是一个启示的真理,绝非认识的真理。认识,是人去寻找对象,有盲目性。犹如一个陌生人去找李华,他已经知道了李华这个名字,也许知道李华的一些作为,却没有见过他的"像"──去认识,就意谓着还不认识,就意味着盲目打听,询问,道听途说,猜测,判断,等等,结果都不足以证明李华是谁。唯有当一个人站在面前说"我就是李华"时,事情才完成了。这时李华的存在(实)、名字(名)、相貌(像),就合而为一了。认识过程必须超出单纯的认识,才能真正完成;最后一步,必是"启示":李华向希望认识他的人亲自证实他就是李华。所以没有启示就没有绝对真理。单纯的认识只产生相对真理──这正是人间学问迄今为止的状况。 概括的说,绝对的真理,必须是名实像"三位一体"的;一个"三位一体"的实现,必须由启示来完成。 第四,道本身当然是完全的"一",是"一位一体"。就象李华,就是一个完整的李华;他的名、实、像,是向人展现时的三个方面;不这样展现,人就不能认识他。 耶稣入世正是道的像,以道之名来展示道之实的一个"人的形态"。所以当这个向人类的特别展示要结束时,道的"实"和"名"一时间便离开了这个"人的形态",他就仅仅是人子的身份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了人类的罪,血淋淋死在十字架上!这就是为什么耶稣那时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 15:34)?永恒之神若不离开他,他怎么能死呢?若是神做戏假死给人看,人又有什么可感动的呢?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作为人子的耶稣的确死了;作为神子的耶稣,则通过他的言行、神迹和复活,已将神的真像留在了人间迄今已十八亿人的心灵中。所以耶稣最后一句话是:"成了"(约 19:30)。 三、老子谈"名、实、像" 依据庄子,我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翻译如下:"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他的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在《老子》全文中,有许多地方支持这样的翻译。 关于名。老子一开始就指出道的名不是一般的名:"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1:1)。后来又说:"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25:4)。老子说他的名永存不去,以便引导世人认识他:"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21:4)。然而他的名常被世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好象是隐而不显:"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却隐去"(9:5);"道常不显露其名份"(32:1);"道的名份常常隐秘不显"(41:7),等等。 关于实。老子说:"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25:1)。《圣经》开篇说得是:"起初,神创造天地......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1:1-2)。老子所说的"存在物"是否就是神的灵?按老子的描写,道作为一个实在,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着。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21:2-3)。这不正是一种灵性的感受吗?老子又说:"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你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4:1-3)。再请看:"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6:1-3)。这类描写显然是指非物之物、无像之像的灵(14:5),即道的实体。 关于像。老子谓道"无像之像"(14),又说"其中有像"(21),实乃"大像无形"也(41)。 有一次,老子展示过道的纯粹光明之像:"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观察,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探索,抓不着他的尾迹"(14:3-6)。 又有一次,老子竟说:"秉持大道之像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35:1)。大道之像来到天下,吸引世人归向他,且赐福给归向他的人!古今中外,有过如此之事吗?请看大先知以赛亚预言耶稣的话:"你素不认识的国民,你也必召来;素不认识你的国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Jehovah你的神,以色列的圣者,因为他已经荣耀你"(赛 55:5)。老子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即26章中29次描述了一位化道于人间的"圣人";以赛亚也在约三分之一的篇幅中预言了上述那位 "以色列的圣者",说"以色列要发芽开花,他的果实必充满世界"(赛 27:6)。 关于名、实、像三者的关系。二十一章将名、实、像三者都提了出来:老子在一种灵界状态中,看到恍恍惚惚中有"像",有"实",深远幽暗中有精、有真、又有信,接着又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二十五章中名、实、像也都有:"有物混成"是实,"寂兮寥兮"是像,"母、道、大"都是其名.。尽管老子很谦卑地说,道之实不是很清楚(恍惚、夷希微),道之名不是很确切(吾不知其名),道之像亦模糊与预设(圣人、执大像者),然老子确实从大道里得着了"名实像"三合一的启示。 奇妙得很,当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讲完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余下的39章再也没有展示过名、实、像的关系,甚至不再出现"像"字,不再出现"名",也不再以"物"来描述大道之"实"。似乎这个"一、二、三"之论,就是对大道作为人类启示者的一个总结了。 注释: 1. 《齐物论》: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 2. 只因老子自称不知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