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道言语的启示 道可以成为启示之"言"。英文《圣经》中的"言"(The Word)在中文《圣经》里就是"道"。中文"道"字本身亦有"言"义,如"道可道"中第二个"道"字就是"言"的意思。神道即神言,神言即神道,这是"道"字的神奇玄妙之处。 老子讲到大道之言对人的光临:"大道出口成为言语,虽然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35:3)。 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1 大道可以成为话语来启示人;2 这些话语听起来纯朴、愚拙、不起眼、不入耳;3 但是,具有绝对真理的能力,永恒不尽。 老子又直接谈到世人对大道之言的反应:"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41:1-2)。 这里也包含着三点:1 道的启示是可以被人闻听接受的;2 但只有少数人能明白并实行;大部分人置若罔闻,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意思;而"下士"甚至嘲笑讥讽;3 然而道里确有光明、有平安、有长进,是背道的世人看不见的。 耶稣有一个"撒种"的比喻,讲的也是上天的启示与世人的反应: 耶稣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丛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耶稣回答说:"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被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倘若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凡听见天国的道理不明白的,就是那恶者来,把撒在他心里的种子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荆棘丛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果实。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13:3-23)。 毋须多言,耶稣的比喻和老子的宣示,维妙维肖,如出一辙。 二、大道无言的启示 大道透过其奇妙作为给人一种"无言的启示",即老子所谓"不言之教":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着啊"(35:1-3)! "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2:3)。 "上天的道,...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73:3)。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21:4)。 这种"无言的启示",类似神学家所谓"一般启示"或"自然启示"。如诗人所唱: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一天又一天,他发出言语;一夜又一夜,他传出知识。无言又无语,也无声音可听,他的话语却通达天下,他的声音却传遍地极"(诗19:1-4)。这种无言、无语、无声音的言语声音,也就是老子所谓"无言的教化"。 加尔文说:"神在宇宙各部分的创造中表现了自己,又每天向众人显现,叫他们睁开眼睛没有看不见他的。他的本体真是无法了解,完全超乎人的感官思想。但他却已把他的荣光,像印记一般清清楚楚地表现在他的一切工作上,再下愚也不能托词无知而自恕" 1。 神道无言的启示,比起他有言的启示,更难于为世人所领受,这一点,大概是加尔文所忽略的。 三、入道所获之启示 无论大道有言或无言的启示,只有入道之人才能领悟。耶稣在世时曾对门徒们说:"真 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 在,也要在你们里面...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5:17;16:13)。老子也说入 道之人可以通古晓今,见始知末:"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并知道其始末由来 ,这就是大道的要领了"(14:7)。由于进入了绝对真理的王国,"不出家门便可知天下, 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必努力而成就"(47:1)老 子又说"真懂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真懂"(81:3)。意即只要入了道,回到了生命的本 根,就超越了人间一切的学问。的确,直接认识了宇宙人生的造化者,不就比认识再多宇宙人 生的现象,懂得更多吗?抓住了天地万物的根本,不就比积累再多天地万物的表象,懂得更 多吗?所以《圣经》上说:"敬畏Jehovah,是智能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 9:10)。 四、从箴言看启示之道 老子五千言中不少箴言广为流传,老幼上口,成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妙诀。然而未 得其道,能明其言吗?让我们试着分析其中几个。 "柔弱胜刚强"(36:2)。这句话几乎成了一种权术的语言,即所谓"以柔克刚"之 类。其实,若非道的介入,世上的弱就是弱,岂能胜强?若非道的大能,世上岂有柔弱胜刚 强的道理?奥妙在于,谦卑柔弱的人能得道,得道了就有通天的力量与福佑,以致于"无死 地"(50:4);而自刚自强则为不道,"不道早已"(30:5)、"不得其死"(42:5)。 离了道的世人模仿此话,以为权术,是毫无意义的。正如老子所说:"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 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无为而无不为"(48:2)。这句话人们很熟悉,却常视为一种消极处世哲学,至多 作为万般无奈之时的自慰之言。老子却是说一个人虚己又虚己("损之又损"),达到无为 的境界,以致于完全入道顺道,与道合一,便"无不为"了。这正应了耶稣的那句话:"在 人有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 19:2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1)。这不是讲一种治学修身之术,乃是说入道之人会 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约伯在听到神的话语时说:"我是卑贱的,我用 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伯 40:4)。摩西在何烈山上听到Jehovah的声音,就蒙上 脸,怕见神(出 3:6)。老子见到大道的异象,在寥寥五千言中,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 我不知道啊,勉强啊,谁知道呢,恍惚啊,多言数穷啊,辞不达意啊,等等。由于老子知了 "道",便不敢多言;所以老子便知道,那信口开河、学识渊博的,一定是不知"道"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60:1)。这句话作为治国为政之术常在官场传扬,似乎是说 小心谨慎、不轻举妄动。此意差矣!紧接着这句话老子说得是:"以道莅天下"(让大道来 统管天下),则鬼怪、神祁、圣界都会与人和好,相安无事,大德彰显。老子又说过"天下 有道,最好的战马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46:1),都是强调以道 治国,方能无为而治。试想一下,若天下失了道,皇帝的"无为"怎么能导致天下"大治"呢? "不敢为天下先"(67:2)。此话也成了谋略,即"枪打出头鸟、以退为进"之意。 老子说得却是"不在这世上争强好胜",因为这是一个"失道"的世代(53:3),人人自私 自利,自满自得,斤斤计较(20:2,4,5)。"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 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29:3)。 唯独老子与众不同,把吃喝母亲(食母)看得高于一切(20:7)。《圣经》说"不要效法这 个世界"(罗 12:2),即此意。 "抗兵相若,哀兵胜矣"(69:3)。后来简化成"哀兵必胜",于是烘托宣染受辱悲 哀的气氛,也成了战前动员的一种策略。老子在此话之前说的是:"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 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 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有敌人了"(69:1-2)。可见真正的哀者,是指被欺负被 攻击的自卫者,是不张狂不恃强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得着道的帮助。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 赐恩给谦卑的人"(箴 3:34)。耶稣说:"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喜笑"(路 6:21)。 这是神道的公义所在,否则这个世界就完全变成专横跋扈、恃强凌弱者的乐园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4)。如今已是成语,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了。老子 相信这句话,是因他看到了大道的全善全能、赏罚分明,终究超越于人间司法系统之上。显 然,这句话只有在信仰中才是可信的。老子说"常有司杀者杀"(74:3):冥冥永恒中有一 位主宰生杀予夺的;正如《圣经》说"暗中的父"在察看世人的作为。这是"天网恢恢,疏 而不失"这个成语的真正内涵所在。 上述一类的箴言,在《老子》中还有很多。这些箴言"非常道、非常情、非常识", 均有深不可测之根。它们来自道的启示,也非得在道里才能领悟其深意。离了道,仅视作世 俗人生格言,就浅陋不堪,或走形变样,乃至觉得怪诞,更不用说行出来了。 《圣经》中有一卷书叫《箴言》,是所罗门王中年时写的。里面也有不少话,看起来 与孔子、墨子、苏格拉底很相似。但《箴言》的根深得通天。"敬畏Jehovah,是智能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这话便在《箴言》里。他又意味深长地说:"人所行的,在自己 眼中都看为正,唯有Jehovah衡量人心"(箴 21:2)。 注释: 1.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上卷,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