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大道赐人生命



一、道生:母亲之恩德

  道不仅自有生命,更是一切生命的母亲。老子在五十一章全面表达了这一思想:"万 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 没有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 然而然、永恒如此。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 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 ,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51:1-4)!

  道是生命之母。老子共七次用"母"称呼大道,如"天地之母"(25:3),"万物之 母"(1:2),"创始之母"(52:1),"国度之母"(59:7),"得母"(52:5),"守 母"(52:3),"食母"(20:8)。老子又十几次用"生"来显明大道作为生命之母的名份和地位。

  道是养育之母。万物由道而生,又受其恩养,各具其形,各从其类,各得其所。老子 说"唯有道,才能这样善于施予,又能成全"(41:7)。老子还直接以"爱"字来形容大 道的养育,说"大道爱养万物"(34:3)。

  道是恩德之母。大道创生、爱养万物,却"不宰、不恃、不有、不居"(2:4;10:7;51:4), 即不任意宰割、不自恃其能、不强行占有、不自居其功。这里的意思是,大道不仅恩赐生命、 养育生命,而且赋予生命以自由。这是多么深广的恩德啊!老子四十四次使用"德"字,其 中多次用"玄德":深不可测之德(10:7;51:4;65:4),"常德":永恒不变之德(28:6), "上德":至高无上之德(38:1),"孔德":至大无比之德(21:1),"广德":广大 无边之德(41:4),"建德":刚健有力之德(41:4)等等,来描写大道的恩德。

  道是尊贵之母。母的名份、母的爱养、母的恩德,自然使大道成为天上人间最最尊贵 的。"天下万物没有不尊敬大道、不珍贵其恩德的"(51:2)。"古人为什么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以赦免吗?所以大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啊"(62:4)?



二、食母:从道得生命

  老子显明各样生命都来自道。

  天地万物与侯王的生命来自道:"古人所得的,是一,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 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只若不显灵, 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 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39:1-3)。老子在这里讲得清清楚楚,天地神只、江河万物、 王侯社稷,一切的一切,它们的生命力都在于道;离了道,都要灭绝、死亡、废弃。

  鬼怪、神只、圣人的生命来自道:"以道来统辖天下时,鬼怪不作祟于人。不仅鬼怪 不作祟于人,神只也不伤害人。不仅神只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这样,两相和好, 互不伤害,德与道就交汇融合,归入其源头了"(60:2-5)。可见,连灵界、圣界的生 命,也都在道的掌管之中。

  天下社稷的命运也在于道:"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 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46:1);"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30:1)。 老子在很多地方谈到大道入世、入理、入事的大能,充分显明了道的生命力之强、之广、之无所不包。

  老子自己的生命也是来自道。老子曾在描述了世人的贪婪、骄傲、精明之后说:"唯 独我与众不同,把吃喝母亲(食母)看得高于一切"(20:7)。"食母"一词,历来众说纷 纭,有说"养母"者,有说"用母"者,有说"乳母"者,有说"守母"者。更有甚者,将"食" 字改为"德"字,说"食母"原本应作"德母",而"德母"就是"得母" 1。为什么大家都 不愿意用这个"食"字呢?因为食母即吃喝母亲,听起来不合乎常情常理常道,近似于呓语。 可见人们还是习惯于用"常道"来理解老子,尽管老子一开篇就强调"道"不是"常道"。

  看一段《圣经》的记载,就能明白"食母"的含义了:

  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之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赐的粮, 就是我的肉,为世人生命所赐的"。

  犹太人彼此议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 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 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 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吗?倘若你们看见 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51-63)

  可见,学者们厌弃"食母"一词,情有可原,耶稣的门徒当年不也是厌弃这样的话吗?

  吃喝上天赐下的生命之道,就如同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老子用一个"食"字,维妙 维肖地点明了大道是又真又活的生命源泉。这个"食"字是任何别的字所不能替代的。



三、风箱:造化与进化

   从一开始讨论大道的生命性,也许就有人想到:产生生命的东西不一定具有生命啊!产生智能的东西不一定具有智能啊!道虽是万物之母,却只是"根源"之意,不一定具有如人一般的生命智能啊!

   当代国人深受"进化论"这一假说的影响。只有进化论,才敢如此大胆地假设,生命是从无生命中来,智能是从无智能中来,一切活物都是偶然地从死物中来。本来按照正常的理性,人们难以苟同这种思路。孟德斯鸠就说过:"有人说,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一种盲目的命运所产生出来的,这是极端荒谬的说法。如果说一个盲目的东西竟能产生'智能的存在物',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他说:"在没有智能的存在物之先,他们的存在就已经有了可能性"2。严格地说,不仅有了可能性,而且有了将这个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力量,即必然性。否则不管等多少时间,"智能的存在物"也不可能出现。那么,这个力量是什么?它为什么作用于可能性,使之成为现实性?对这一类无法回避的问题,进化论统统用"偶然性" 来搪塞敷衍。真正严肃的科学家,是不可能相信宇宙任凭偶然性来支配的;如果这样的话,一切规律和定则都靠不住,哪里还有"科学"可言?所以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又说,凡是深入探究宇宙奥秘的人,看到它如此和谐,不能不想到上帝。

   庄子曾把人比作金属,天地是冶炼的熔炉,老子则称天地为"风箱"。《圣经》多次比喻神是窑匠,人是泥巴,那么天地就是一个窑场了。一个金属或陶瓷的器皿成形后,若它有些"智能",追溯探索自己的来源,自然发现自己原本在地里,只是石土,在漫长又漫长的时间中,"偶然地"落入了某种强力分离、混合、温度、湿度、压力、震荡等等条件中,从变湿或变软,到成块,到粗坯,到初形,到成形,又磨光、喷漆、加标签、装潢等等,一步一步地"演化",直到成为今天这样"高级"的器皿。这样,器皿便对自己在被造中所经历的过程、条件、材料、工序等等,有了一些了解。然而,关于统掌这一切的"制造者"的智能,它怎么能"实证"地知道呢?电脑或汽车,若它自己反观生产流水线,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它"进化"的过程。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它是被人制造出来的!它不可能"实证地"知道这一点,因为它的制造者的生命和智能远远超越了它的"生命和智能"。被造物永远不可能把握造物者的智能。再高级的产品,也只是产品,不是设计生产者;产品越高级,只说明设计生产者越高超。同理,地球上有水、土、空气、阳光、植物、动物等等,时空中有过这样那样的"演化"过程,以致于出现了智能的人。这就像一个工厂有这样那样的条件、设备、时空运作,以致于出现了产品。"如果有一位创造主...他可能用科学无法知道的手段来创造人,也可能用一些方法过程,是人的科学研究可以略知一二的。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过程中含有的设计与目的性"(这是人永远无法知道的)3。我说,最重要的,是"有创造者"这个事实本身。这个事实无论如何已经被证明了:假定"进化论"的描述中有合理的成分,那么,"进化"的诸多必要条件的全面设置、过程的精确控制、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以及人类环境独具匠心的完备,等等,也证明了有更高的生命智能存在着。以色列的先知们和中国的老子庄子,将天地间比作造化者的冶炼熔炉、风箱或窑场,岂不正是通神的意念和异象!

   进化论,乃至所有无神论的最后防线是理性能力。"没有任何理智可以查验到神明或设计性的力量"4。美国一批无神论学者发表的《人文主义宣言》说:"没有足够的证据使我们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5。请问,器皿能查验到窑匠吗?福特汽车能发现福特先生对它的发明吗?电脑能查验到它的设计者吗?若非神启示人,人的理性能力怎么能认识神呢?理性主义除非先证明人的理性是万能的,或者是宇宙中最高的智能,否则,它就没有权利评判全宇宙最奥秘的事,包括人在其中的出现与命运。

   "不用理性能力,人类用什么来思考和交流呢?若用理性能力,又怎么能谈论超越理性能力的东西呢"?人身上有灵性,使人凭诚实感悟神的存在,接受神的启示。理性能力绝非人的唯一能力,也不是人的最高能力。拘泥于理性能力,正如老子所说,不仅不能、反而阻碍认识神道。所以先知们一再强调要谦卑虚己,超越世俗的知识,用心灵通神入道。当人的灵性复苏了,理性能力便回到它真实的位置,不再僭越了,即不再动辄评判它自己达不到的境界了。这时,理性能力不再是狡猾地服务于感性本能,或骄傲地沉溺于有限的自己,而是顺从与永恒相连的的灵性之光。此时的它,尽管仍然不能"实证"神道的存在,却可以抒发蒙福的感受,交流心灵的体验,传达神道的默示,捍卫信仰的神圣。这种对灵性的理性表达的有效性,取决于灵性的酥醒。这里用得上一句俗语:心有灵犀一点通。



注释:

1. 参见陈鼓应、扬家骆、任继愈等论老子的专着。

2. 《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卷,正文1-2页。

3. 詹腓力《审判达尔文》,中信出版社1994年版,137页。

4. 詹腓力《审判达尔文》,中信出版社1994年版,150页。

5. James Sire:"The Universe Next Door". Intervassity press, IL 1988,P. 64.。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