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道的无限性:"一"



一、道是"一":原初者、化一者、唯一者

  《老子》共有5章出现过"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呼"(10:1)?"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14:1-3)。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2)。"昔之得,一者"(39:1-2)。"道生一"(42:1)。

   什么是"一"呢?"一"就是道本身。"一者,道之数"(严灵峰注)。两个"抱一" 都是守道、与道合一的意思。古人所得的"一",就是孔子等先哲们痛惜不己的上古大道。 "道生一"的"一"仍是道自己。1 "夷、希、微"三者混合而一,如前所述,就是自在者,即道。

   道为什么是"一"呢?"一"这个数,起码有三层含义是很明显的:

   第一,它是原初者,是万数之始,万数之根。道也是这样为"天地之始"(1:2),"谓天地根"(6:2)。

   第二,它是化一者。再大的数,也是一个"一",宇宙虽万象也是"一"。道即是万物的化一者。

   第三,它是唯一者。一就是不二,就是绝对,天下只有一个道,"道为万物之奥(主)"(62:1)。

   原初者、化一者和唯一者,此三者也是一个"一"。

   用"一"来描写宇宙之根的,不仅老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戈拉斯(Pythagroas)就说过:"万物的本源是一"。2 《圣经》记载说,"Jehovah我们的神,是一"(申6:4,据原文意)。耶稣曾在世上说:"我与父原为一"(约 10:30);又说所有信神的人在神里面,可以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约17:21-23),亦即"归一"、"抱一"。



二、"一"就是无限:几何学的比喻

   有人会问,"一"怎么是无限呢?"一"不是万数中最小的吗?不错,常识这样告诉我们。然而当最小超越了一切的"小",就进入了无限;正如最大超越了一切的"大",也进入了无限。两者都是对一切差别性、有限性和相对性的超越。

   举例来说,直线、角、方、圆等几何图形是很多的,每一个都有独特的规定性。然而如果将它们都还原为"一",即还原、发散到"最小的原点",这些图形就无差别的同一了。这时,譬如一张纸,不管原来上面有多少几何图形,都变成了一片淡淡的雾色。所以在几何学的意义上,凡是可分的,都是有限的;只有最小的原点,即"一",才具有无限性。唯独它弥漫在一切图形中,唯独它包含着一切图形,唯独它具有构成一切图形的能力。

   这又像天地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目前人类探究到夸克,难以再深入测试。我们假设还有更深入更精微的几层几十层"存在结构",一直到"最小的原点",暂且称之为"灵",那么,宇宙不就在"灵"这个形成宇宙的最小的"点"上合而为一了吗?这个"灵",便又是一个无限大的"一",构成亦包含着一切的存在、智能和生命。

   所以,"一"的无限性至少包含三方面: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三、道的无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其一,道无所不在,是说道至小,他充满一切,就在人们中间,乃至身心之内,人们却浑然无觉,好象不存在一样。"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34:1,2)。"道是那样丰盈四溢,看起来却好象虚无的样子"(45:1)。"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的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的"(73:4)3。

   其二,道无所不包,是说道至大,一切都在他里面,且在他里面合而为一。"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寻不着他的尾迹"(14:6)。"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14:4)。"空间太大以致于没有角落,声音太大以致于听不到声音,形象太大以致于看不到形象。道的名份就是这样常向世人隐含着"(41:5-7)。

   然而,"当你塞住自以为通达的感官,关闭受感于外物的门户,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生命的光中,认同尘土的本相,你就进入了与道同一的玄妙境界了。在这个境界里,就不再有亲近和疏远,不会有利益和损害,不会有高贵和低贱。这是天下真正可贵的境界"(56:2-3)4 。

   其三,道的无所不能,是说道至小又至大,至柔又至坚,至弱又至强:"那天下至柔的,驾驭着天下至坚的;没有形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43:11)。"他虽然精微飘渺,天下却没有什么能胜过他"(32:2)。"通常看起来是无为的样子,但实际上没有一件事不是他成就的"(37:1)5 。



四、得"一"奥妙

  "天空得一而清明,大地得一而安稳,神祁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39:2)。

  宇宙间一切生命都来自于一、内在于一、服膺于一,这是从万物受惠获益的一面,展示大道的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万物各从其类,各具其性,各得其所,全在大道的里面得到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6 。

  作为一个入道之人,老子活生生地看到:天空的清明、大地的平安、江河的流水、万物的生机,都在道里合而为一,都沐浴在道的恩德里,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演奏着赞美感恩的乐章。此时,他在谦卑敬虔中感受到莫名的欢喜快乐,常常禁不住感叹赞美:"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自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割,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10:7)!



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这里需要指出,"神得一而灵"一句中的"神",还有四章"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句中的"帝"字,均不是我们今日所谈的神或上帝,而是神明鬼帝的通称。古人除了敬畏最高神、即天以外,也相信一般神明的存在。如《史记》说舜"辩于群神"。经殷商到老子时,随着大道隐去,"神"字已是指所有的鬼神之事。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何晏集解:"神,谓鬼神之事"。孔子自己也说"敬鬼神而远之"。"帝"字亦如此滥觞,如庄子《应帝王》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显然,所谓 "四方之神"、"三方之帝"等说法,本身就表明了这个"神"或"帝"是有限的,不符合《圣经》之神和老子之道的含义。

  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大错特错了。且不说老子在这句话里并没有否定"帝"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个"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 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 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 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这句话应译成:"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圣经》中也曾用"神"字表示外邦人的偶像(出 20:3),说摩西是埃及法老王的神(出 7:1),而称Jehovah是"至高神"(路 8:28),表明也有类似中国古时的情况。老子的"道"超越了所有神明鬼帝,但并没有否定其存在;恰恰相反,"道"作为"众妙之门"(1:5),具有希伯来人的"至高神"的地位。如老子此处说"神得一则灵",又在六十章说"以道来统摄天下时,鬼就不作祟于人;不仅鬼不作祟于人,神也不伤人;不仅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显然是说,道是至高无上的,一切神明鬼帝,灵与不灵,作恶作善,都在道之下。老子所谈的,类似基督教所谓"神与灵界"的关系。如《约伯记》就谈到,魔鬼也是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施展其能力(显灵)。《圣经》认为灵界的存在包括天使、魔鬼和邪灵,都在神之下;同样,老子说一切神明鬼帝都在道之下。很显然,在一切存在、包括形而上的存在中,只能有一个无限者,就是道。



注释:

1. 庄子《齐物论》曾讲道"一、二、三",其中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意谓:"一"若有言,则为二了。

2.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卷,20页。

3. 《圣经》:"Jehovah说,人岂能在隐秘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Jehovah说,我岂不充满天地么"(耶23:23-24)?"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 4:6)。"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7-28)。

4. 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即基督教,强调人们在无限的神里面的绝对同一、无差别:一样的渺小、有罪、有限;又一样的高贵:都是神造的,都具有神的形象。由此,所有信仰者便被圣灵包含容纳为一:合一,平等,同一,化一,进入神这个无限的"一"。

5. 自在者Jehovah曾直接对亚伯拉罕说:"我是全能的神"(创 17:1),所以约翰就称神为"全能者"(启 19:6)。先知赞叹说:"Jehovah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臂膀创造天地,在你没有难成的事"(耶 32:17)。耶稣说:"在他,凡事都能(太 19:26)。

6. "你们看天上的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们......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王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太6:26-28)!耶稣的话,生动地展示了万物在神道里面所承受的恩典。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