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篇有18章出现过"常"字。其中15章的"常"字明显是"通常"、"经常" 的意思,如"常有,常无","常使人无知","使民常畏死"等等。另有3章(十六、五 十二和五十五)用"常"字描述道体,是"永恒"之意。 一、道之常:"谷神不死","其名不去" 我们先来看道本身的永恒性。老子说:悠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6:1) 世间万物没有不死的,唯有那创造万物的自在者,才能不死。凡有形体的没有不化的, 唯有那无形之神,才能不化。凡是数目没有不变的,唯有"一"才能不变。凡有限的没有不 亡的,唯有永恒之道,才能不亡。 老子又说:"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21:4);"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 子子孙孙永不停息"(54:2)。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又说过"道的名份常向世人隐藏着"(41:7);"道通常不显露 其名份"(32:1)。这怎么解释呢?事实是,道的确不常为世人所明了,这是事实。直到 今天,认识自在之道的仍属少数,因为他"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14:1)。 其实,当老子说"道隐无名"时,已说出了他,即"道",表明自己是识他信他的人;"无 名"之说,只是表明世俗之人难以识他信他而已。 二、人之知常:"知常曰明","知常容" 永恒之道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老子说:"知常曰明":认识永恒就叫光明。(55:3;16:6) 为什么认识永恒就叫光明? 所谓光明,是说在光下人能看的远:在自然光下人的眼睛看的远,在智能之光下人的 头脑看的远。通常我们都看不远。在看世界时,如今我们能看到夸克,能看到宇宙大爆炸的 原点。但夸克以下是什么?原点之前是什么,我们仍然看不见,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有限的 存在物。在看自己的人生时更是如此,我们甚至看不到人生的下一步,看不到明天将如何, 更看不到何时何故将死,死后如何。我们所得到的生命之光、智能之光,都是有限的,只 能看一段远。然而,如果你能看到永恒之远,即认识永恒之道,你所借助的光是何等的大 呢!那将是何等光明的境界呢?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 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1,4,9)"。老子曾讲到一位"圣人善于拯救世人, 无人被弃之不顾,这便是承袭传递大道的光明"(27:3-4)。被以赛亚称为"以色列的圣 者"(赛 30:12)的耶稣,入世以后宣告说:"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 在黑暗里(约 12:46)"。当他从永恒真光中观看世人,就称他们是行在黑暗中的瞎子──的 确,在有限物中,世人是明眼人;在必灭亡、必朽坏、必过去的东西上,世人看得清楚; 但对于永恒的事,世人是瞎子。比拟雨果的说法,他们看见了金钱,却看不见财富;看见 了快乐,却看不见幸福;看见了生活,却看不见生命1。 老子又说:"知常容":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16:8)。看见了永恒的人, 也就明白了今生短暂的本相,不过如一个肥皂泡,转瞬即逝而已。"人在世上不过是客旅, 是寄居的(来 11:13)"。以这样的心态,自不会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一时之 利了,自不会被短暂虚幻的恩怨所缠扰了,今生今世便没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了。反之, 若不认识永恒,就会将今生当成全部的赌注和唯一的机会,非要争个头破血流不可,哪里可 能有万事包容的心态呢?正是由此,造成了今天这个你争我夺、肆意享乐的世界,标榜的包 容不过是仇恨之间的缝隙。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 后果凶险(55:3)。 三、人之袭常:"没身不殆","无遗祸殃" 老子确信,认识永恒就是承袭永恒,进入永恒。"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 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 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16:8-10) 永恒之道显然不是一般的认识对象;凡认识他的,必得进入他,在他里面。老子千真 万确地指出:"用其光,复归其名,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借着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 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的意思。(52:6) 注意,这里不再是"知常曰明",乃是"复归其明":不仅认识他而行在光明中,而 且借助他而进入他的光明里面。这样,便不仅是"知常",乃是"袭常":承袭永恒。由此 可见,永恒之道对人而言,就是永生之道。圣人耶稣曾简单明了地宣告:"信的人有永生"; 门徒们则对耶稣说"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47,68)"? 在《老子》中,还有多处谈及永生。如:真正的长寿是"死而不亡"(33:6);不贪 婪今生,而善得真生命的人就会"无死地"(50:4)以爱为本的人,最终将得着"深根固 蒂,长生久视之道"(59:1,8);财富不会比生命更重要,"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1,3), 等等。 后来有人根据老子"永生之道"的话,搞起"长生不老术"来,实在是不了解、当然 是时候未到而无法了解老子的微言大义。 附论:自在、无限、永恒中的人 一、自在、无限、永恒对人意谓着什么? 永恒、无限、自在,这些词人人都不陌生,喜欢哲学的人更是熟悉。然而,一个人在 使用这些词时,是否明白它对自己的意谓呢? 以"道"为例──你可以将"道"换成任何一个你认为表示"自在、永恒、无限"的 概念──当你说"道是无限"的时候,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极有限,却正在他之内谈论他? 当你说"道是永恒"的时候,你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只是一瞬间,且正在他里面短暂 得几乎不存在一样? 当你说"道是自在"的时候,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他在"的,且离开了自在者实 际上就不能存活? 当你说"道是万物之母"的时候,你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也是他的儿女,却常常不认 他不敬他? 一句话,当我们研究著述有关永恒、无限、自在的"对象"时,我们在他面前是否清 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藐小、无知、有限、短暂,从而向着那"对象"生出敬畏、谦卑、赞叹、 感激的心来?或是仍像一般的研究著述时那样自得自信、无动于衷?如果是这样,就可以断 定你并没有真正看见那自在、永恒、无限的存在,你只是面对一个假存在的概念而已。 一个研究者若真正看到了永恒无限的自在者,一定会时不时停下来,像老子那样感慨 赞叹:无尽的能力啊,至高的恩德啊,奇妙又奇妙啊,我难以说明啊,多言数穷啊!此时, "研究者"自然又是"信仰者"了。 二、以自在、无限、永恒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悖论 研究过程,首先是人的理性能力将被研究的事物对象化,然后才能开始研究。这就像 一个人要想端详什么东西,先要把它放在眼睛对面才行。这又像一个婴儿,用手抓住甚么, 然后去吮它。但是,像被称为神、道、上帝这样具有永恒、无限和自在性质的存在,人的理 性能力根本不可能将他完全放在对面,更不能抓在手里。因为人是在他创造、养育、爱抚的 恩德里面活着! 然而,人的理性能力的僭越性或荒诞性就在于,它一定要把一切它所能想象到的存在 都对象化,且非对象化不能研究。哲学家们其实早已意识到了这个悖论,无奈荒诞性似乎是 理性能力的本能,理性本身意识到了也没有用。 将这个悖论极为明确化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指出人的理性能力会导致二律背反, 说它总是追究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去。它内含着无限的冲动,却只有有限的能力,经常 使自己陷入晦涩不明、纠缠不清的烂泥塘中。所以,在有限的"此岸世界"中,人的理性 能力是有效的工具;但对无限的"彼岸世界"来说,人的理性是力不从心的,只有靠信仰才 行。显然,康德所讲的"彼岸世界",并不是另外一个世界,乃是内含着我们这个"此岸世 界"的、永恒无限自在的巨大真实存在而已。所谓理性能力达不到,其实是因为,理性能力 本来是在这个真实巨大的世界里面得以存活,根本无法将其对象化;而不能真正的对象化, 理性能力就是瞎子2。 以罗素、艾耶尔和维特根斯坦为首的逻辑实证主义,从消极的一面证实了这个问题。 他们以人的理性能力为绝对的尺度,反对研究一切诸如无限、永恒、自在这类形而上学的东 西,宣称这是无意义的。有一点他们说对了,就是理性能力不能把握这一类的存在,既不能 证实,也不能证伪。然而他们另一点是错了,那就是,以为凡是理性能力不能对象化、不能 把握的,就是无意义的;而只要理性能力不去谈论它们,仿佛问题就解决了,它们就不存在 了。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是"理性主义者"的愚蠢。他们自己的情感、灵魂和整个人类的心 灵历程,很快就把他们这一点淹没了。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倒是提出过一个积极的见解。他说,我们要想确切知道一个东西, 而不受理性能力的限制,即不受自以为是的思想观点的左右,就不应当去分析它,而是进入 它,即不是将它对象化,而是与它溶为一体,不是将它做"生物的解剖",而是体验它那完 整的生命。这时,使用的就不是理性能力,而是直觉。后来人们称柏格森是直觉主义或生命 哲学。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哲学并没有在人们的哲学思考中发生大的效应,倒是在文学界引 起一场哄动,柏格森因此得了诺贝尔文学奖3。 三、流浪者的回归 显然,不能独立于永恒无限自在者之外的人,其有限的理性能力若企图将自在者"对 象化",就是"闹独立性"。这种努力实际上是不合乎理性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柏格森以直觉进入对象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他讲的仍是一般事物。对于自 在者Jehovah来说,第一要紧的,还不是进入,乃是要悔悟。因我们本来在他里面,人的理 性能力却妄图去把握他,以自己为尺度衡量他,这是愚蠢如瞎子的行为,又是不肖如逆子的 行为。假如一个人从小被教育说,他没有父母,他也自以为没有父母,确信自己是不知为 甚么偶然出现的,那么他便真的没有父母吗?他的父母不是依然会呼唤他:"你在哪 里"?(创 3:9)?叛逆的责任虽然不在他,悔悟、回归却是他的责任。他当下面临的难题 是,使用既有的知识不能将自己判断清楚。他最好听从亲生父母远远传来的呼唤声,浪子归家。 为什么说理性能力把自在者Jehovah"对象化",是反理性的呢?因为真正的理性,应当 清楚地知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也当知道在自己之外,人还有情感和灵性的存在,还有许多 自己所不知的存在。这样,理性就达到了一个成熟豁达的地步,就会将自己那放荡不羁的能 力,从以往的僭越中退回来,谦卑地坐下、安息,并与灵性、情感以及生命的全部要素一起 ,全身心地感受"此时此刻"就在自在者Jehovah之内的平静、安稳、真实、完美。这就叫悔 悟、归回。这就叫"复归其明","复守其母","复归其根"(52:3,5;16:2);这 就叫"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28:2,4,6);这就叫"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44:3;32:4)。 当人类始祖背逆神,吞吃智能果,以便自己能像神一样来判断是非善恶时,神的第一 句话是呼唤他们归回(创 3:9)。当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向世人所发的第一句话就 是:"你们应当悔改"(太 4:17)!差不多与老子同时代的大先知以赛亚也说:"你们得 救在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于平静安稳。你们竟自不肯"(赛 30:15)!这不正像亲生父 母对游荡不归、逞能不已、悖逆不肖的儿女们的热切召唤吗! 注释: 1. 当一个瞎子因信耶稣而被治愈后,耶稣说:"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让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旁边的法利赛人(就是当时掌握学问的人)不解地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耶稣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约 9:41)。 2. 参见康德《形而上学导论》等。 3.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着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参见13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