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如何自我成长」Gordon MacDonald等合着,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1993初版. 名言:「世上无一物能比"高品质的灵魂"更美,更有能力.」---- Gordon MacDonald 应用经文: 林后11:5; 提前1:15; 创5:24; 林后1:8; 太9:12,13 一. 引言 每个人的情感都有极限,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崩溃」,但我们常常没有察觉,重新打造生命工程,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当你重建生命工程时,有时候必须先清除一些瓦砾,譬如习惯、动机、野心、梦想以及各样的骄傲,这是神给我们的属灵操练. 二. 探索动机的根源 在使徒行传第八章,彼得对西门说:「*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当开始探索内心的动机时,我们会发现有些爱神或事奉的动机并非来自神.其中有一些动机是: 1. 需要人的肯定 保罗有多次谈到人需要受肯定,但他出来传道到他要离开世界时,他的态度有极大改变.保罗曾说:「*我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之下,..」(林后 11:5),后来却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前 1:15),因为神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在父母和亲友的称赞中成长,然而他们的肯定并不能为这些人护航,平安度过风吹雨打的人生.当别人的嘉许成为我们的瘾时,好象嗑药的人一样,对别人肯定的需要会逐年增加.但是,人的肯定难免摇摆不定,我们的情绪也就跟着摇摆,当掌声消失时,我们的情绪也跟着低沉. 在圣经中,「施洗约翰」才是我们效法的榜样.有一天,当他看到自己的门徒去跟随耶稣时,他的反应是「我必衰微」,唯有完全不需要掌声来生活的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2. 需要成就感 大多数的人是在深受「成功伦理(或神学)」影响的社会制度下成长的,以为那些拥有多方面成就的人是蒙神特别宠爱的.然而,不要把「价值」和「成就」画上等号,成功的人事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人事不一定成功.倘若「成功」是人唯一的动机,那么既使爬上那个位子,也不会有太多的喜乐和满足. 在圣经中,「以诺」是我们效法的榜样,「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创 5:24),没有介绍他的生平,没有对他的嘉奖,没有记载他的成就,然而以诺一生的价值不在大卫,彼得,保罗等人之下. 3. 渴望接近人 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或整天与制造东西或贩卖东西等没有生命气息之物在一起,使人渴望从人与人的相处中得到满足.在圣经中,提摩太起初出来传道,可能也是受到这种动机所驱使;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他不喜欢得罪人.若没有保罗的刺激,提摩太很可能一辈子安于作个「烂好人」,保罗敦促他去传道,并面对冲突,而坚持原则到厎.我们从圣经中所建立的「人性观」,会使我们的待人接物更可以荣神益人. 4. 理想主义的力量 「报喜不报忧」的习性,使我们从小就习惯崇拜伟人,听成功的故事,甚至美化这些主角的缺点,为他们的一生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既使善意为神做的工作,也未必都很愉快,如保罗所说:「我们*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林后 1:8).动机不可能百分之百单纯,单纯近乎百分之百的动机也会变质,唯有天天洗涤内心动机的人,才可望见到好的成果. 三. 检视内心的动机 每当耶稣提到从父神来的呼召时,祂便再度检视内在动机的根源.在苏格兰布道家Alexander Whyte的传记中,曾提到有一次,有人告诉他,某位美国布道家指控他的一位好友没有重生得救. Whyte听了怒不可遏,厉声指责那位批评他朋友的人.等到他情绪安定下来,那个人又告诉他,那位布道家也批评他没有重生得救.突然间, Whyte安静下来,没有半句反驳的话,反而俯身把脸深埋在双手里,然后抬头对前来告诉他这些话的人说:「你走吧!朋友,我必须彻厎检视我的内心.」 四. 跟进作业 1. 耶稣曾说:「*有病的人才需要医生*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9:12,13),当我们把自己塑造成很属灵的人时,会不会有人来向我们讲内心的话?会不会找我们帮助? 2. 在校成绩好的人,如果有一天成为教师,很有可能他不会是一位好的教师,为什么? 3. 若没有人的肯定,也没有成就感时,我们与现在的生活有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