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阿含经上记载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心路历程:
他贵为印度净饭王(小邦国的国君)的东宫太子,是未来的王位继承人。一日与老仆人外出游玩,看见一个老人“鸡皮鹤发”,太子生长深宫,从未见过老人,所以好奇的问道:
“这是什么人?”
“这是老人。”仆人回答。
“什么叫老人?”太子追问。
于是仆人恭敬的解释:“老者生寿将尽,余命无几。”
太子是个非常敏感的人,立刻想到自己贵为太子,总不会也变成那么丑陋的老人吧?所以要弄个明白:“吾亦当然,不免此患耶?”
仆人的回答相当残忍,却是实情:“有生就有老,无分贵践。”
太子怅然不悦。回宫后无法淡然处之,静默思维,念此老苦,吾亦当然。
国王看他过于忧悒悲观,恐怕他会厌世,为他选美纳妃,享受酒色征逐之乐,使之乐以忘忧。
不久,太子第二次出游时,看见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太子也没有见过病人,所以问仆人说:
“这是什么人?”
仆人回答说:“这是病人。”
“何谓病人?”
“众痛迫切,生死无期。”
这回答吓坏了太子,他立刻又想到自己,所以问道:“吾亦当然,不免此乎?”
“有生就有病,无分贵贱。”
太可怕了,人生有这么多痛苦。败兴而归,怅然不悦,念此病苦,吾亦当然。
第三次外出更可怕了,看见了一个死人。太子从未见过死人,问仆人说:“这又是什么人呢?”
“这是死人。”
“何谓死人?”
“死者尽也,风先火次,诸根败坏。”
太子立刻又想到自己,连忙问道:“吾亦当然,不免此乎?”
“有生就有死,无分贵贱!”
太子想到这些老,病,死的残酷事实,悚然心惊,意兴索然,急速回宫。静默思维,念此死苦,吾亦当然,怅然不悦。人生的凄苦,悲痛,像梦靥般紧紧缠着他,苦思不得其解。
第四次外出时,看见裟弥沿门乞食,太子从未见过裟弥,问说:“他是什么人?”
“裟弥。”
“裟弥?裟弥是怎样的人?”
仆人回答说,裟弥就是割弃恩爱,六根清静的人。意思是远离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姐妹,到深山修行。从此就再也没有人生的烦恼了。
太子听到这话,顿有所悟,恋世情灭。终于离开家人,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悟道。
悟的什么道?悟出人生之苦,生、老、病、死,无不是苦,且是超越之苦。一切人世间的欢乐都是暂时的调剂,麻痹而已,最终仍然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之中。
还悟出人生之空,“四大皆空”。四大者地、水、火、风也。为物理世界之源起,即一切世界上的存在,都是空的(俗以四大形容酒、色、财、气,在此不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者物理世界也,不是指的男女之色。即是说一切现象世界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
上座神秀与南宗六祖惠能曾留下著名的偈语,颇能道出佛家的哲思。上座神秀偈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愿将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惠能和尚答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答案把佛家之空,一语道破。空到无物、无我、无灵、无神…,这才是真正的佛教精神。一切苦来自执著。而所执著的不过是个“空”字。解除痛苦的良方是割弃一切恩爱,远离红尘,出家修行。
在剃度时师父要问:“为生死大事,看破红尘。”这“破”字颇能道了佛家的出世精神。因此它是“破”伦理关系的,(远离父母妻子及一切亲人。)“破”国家责任的。“破”“红尘”的。红尘包括一切世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生产活动。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之下,怎能建立一个富足强大的国家呢?怪不得佛教国家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伦理道德无从建立。
泰国是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男人都要出家作两年和尚,连国王也不例外,以作和尚为光荣。和尚不事生产,接受信徒的供奉,每天清晨,成群结队的沿门托钵,家家户户恭进美食,成为一景。泰国一般民众生活虽贫苦,可是到处都有金碧辉煌的庙宇。泰国的财富都跑到庙里去了。泰国的弱小,其理不喻自明。
西藏在古代一直是中国的强悍边患,但自从唐朝和藩政策,将文成公主与金成公主先后下嫁吐鲁番王,并将佛教引进以后,经过百余年的宏法布教,藏人普遍奉佛,并以作喇嘛为荣。愚民政策生效,从此藏人悍气尽敛,永不为患欤。并且无以自保,被纳入中国版图。
蒙古,这个建立过世界上空前庞大的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凶狠无伦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顽强的头号大敌,万里长城也挡不住他们凌厉无匹的攻势。但自从征服吐鲁蕃之后,即接受了喇嘛教,并册封了法王巴思八为蒙古帝国的国师。在经过了佛法的洗礼以后,蒙古民族仿佛脱胎换骨,百炼钢化作了绕指柔。男人出家作喇嘛的,多达一半(不结婚、不生产、不当兵、不纳粮)。自此日渐衰弱,光芒尽失,再也无力为患世界了。这固然是佛教对人类和平的一大贡献;但佛法推演到极至,人类将从世界消逝,却也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人长久生活在保守的农业社会,在儒家礼教的长期薰陶下,民族性本就温驯柔弱,文质彬彬。自从佛教在东汉传入以后,深入民间,并且被完全消化吸收,注入在中国文化的血液里。走遍大江南北,荒山僻壤,莫不有寺庙菩萨,香火不绝。知识分子,出入佛老之间,文人雅士,以谈玄为尚。到了唐朝,儒、释、道三家合流,史称“三教合一”。再加上中国人本就喜欢命理之说,相信命运,佛的轮回说今生之苦来自前世的果报,既是命里注定,怎么努力也是白费,不如听天由命吧。
善恶之根,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涅槃经乔陈如品)。
宿命论把人的勇气消磨殆尽,使人畏缩不前。中国之积弱不振,思过半矣。
史怀哲在《文明的哲学》一书中认为:
波罗门教和佛教,对于文明的漠不关心,绝对厌弃世界和人生。悲剧的教人类把时间长期消耗在孤独的默想之中。认为追求知识和改进外在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是十分可笑的事情。唯一合理的行为是完全隐退到自己内心去生活,并且尽一切努力去加深这种内在生活。就是要达到“不再有求生的意识”。并且要利用每种弃绝尘世和克制情欲的方法,逐渐消弱他的生命。最后成为一个生物,除了等死,别无他求。
佛之世界观是空、苦的,心灵是悲观的、消极的、出世的。发展不出科学技术,创造不出丰裕财富,更不会衍生出强力的丰功伟绩。倒是愚民政策的最佳工具。其对现世伦理架构之破坏,责任之逃避,将使其国家永远与现代化绝缘。
二、道教
道教本与道家无关。但由于道家老庄哲学中的虚无玄渺,清静无为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诞生留下空间。道家中的一派转变为“阴阳家”,以炼丹炼金而求长生不老,深受历代帝王的欢迎。后来加上念咒画符,而形成道教。张道陵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鹄鸣山修炼,以符咒为人治病驱邪,称“太平道”。门徒要献五斗米为进身之礼,故亦称“五斗米教”。三百年后,名道士寇谦之的时候,道教的名称才确定。
佛教初入中国时,力量薄弱。只好依附在道教之下,好象道教的一支。可见道教在民间的力量之大。中国的名胜古迹,道观与佛寺比美。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太极拳不输给少林功夫。道家的玄虚空无思想,与佛家出世精神颇相吻合。而驱邪治病,超渡亡魂,两教亦多雷同。在这样的两教夹攻之下,(一教已经受不了,何况两教?)中国的民族性怎能不趋向阴柔寡合,迂回内向,欲振乏力呢?
明朝皇帝朱厚囱(世宗)因为迷上了道教炼丹术,在宫内闭关修炼、筑坛建醮,向玉皇大帝大献青词。为了得到长生不老仙药,和炼金的法术,二十七年之久(到死为止),不理朝政(只跟群臣见过四次面)。他的孙子明朝第十四任皇帝朱翊钧(神宗),更是变本加厉,从一五八二年初一宣布取消群臣朝拜的大典那天起,就紧闭宫门,不再接见任何人,完全不管国家大事二十五年之久。直到“梃击案事件”发生之后,才不得已露了一次脸,然后又隐退深宫直到死日,一共三十年之久。他的祖先们,还利用“票拟”“朱批”过问一些政事。朱翊钧的三十年断头政治,连“票拟”“朱批”都完全停止。全国行政陷于长期停顿。中央政府的六个部,只有一个部长(刑部),都察院的都御史已悬缺十年以上。锦衣卫没有一个法官,狱中囚犯已关了二十年还没有审问过一次。全国地方政府的官员,缺少一半以上。宰相李廷桂有病,连上一百二十次辞呈,都如石沉大海,只好不辞而去。后金汗国连续攻陷抚顺、开原、铁岭诸城,守军阵亡四万五千多人,沈阳危急,北京震动。全体大军长跪文华门外,请求皇帝批发军事奏章,增派援军,急发欠饷,可是皇帝毫不理会。
朱翊钧虽然绝不过问政事,但生性极为贪心残忍,所有的税收都派宦官掌理,搜括一尽,民不聊生。除染上吸大烟的毒瘾外,还喜欢喝酒,每喝必醉。随侍的宦官宫女,稍不顺眼,就喝令扑杀。平均每星期要杀死一人。
耶稣曾说:“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参马太福音第十二章三十三节)。这几位虔诚的道教徒皇帝就是道教所结的果子,由此可以知道他的宗教是好是坏了。
西汉时代,曾经奉行黄老之治,政府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达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果然带来四十年的“文景之治”。但时代不同了,在今天竞争激烈,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中,哪里容得你有片刻的从容?别说三十年不理朝政,,就是三年,三个月,甚至三星期的松懈,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老庄的哲学,曾令无数的知识分子向往,悠游其间,乐而忘返。与佛学一样的展示出负面的人生智慧。但毕竟找不到重回人生战场的着力点,只能作为精疲力竭者的避风港。想要重新得力,还得别觅活水源头。至于从这种消极悲观的哲学思想出发,竟发展成为宗教,令人崇敬膜拜,衷心服膺。则对人性之戕害,和对人类文明之绊阻,岂是文字所能道尽。
现将老子道德经中的若干观点,引录于此,以供参考:
主张愚民政策,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如何处事呢?根本什么事都不做,那事到临头不是就“船到桥头自然直”了吗。圣人也不需要穷嚼舌根,罗里罗嗦去谆谆告诫;那人民不都活得好好的吗?)
中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意思是:治道的极致:使人胸无大志,饱食终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叫他永远不思不想,不求上进。使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不敢有什么野心。统治者什么也不必作,人民也不敢作乱。统治者就高枕无忧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欲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什么都不作,结果万物不都是欣欣向荣吗?君王如能守住无为,不去妨碍万物的生长,结果一定天下太平。如果有人要造作一些麻烦,就要给它镇压下去,恢复本来的宁静,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各守本分,不生贪欲,天下自然安定了。)
因此一切改革都是不必要的,是引起动乱的原因。主导中国人的思想保守僵化,一成不变,成为一潭死水。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能够无为,反倒能够无不为。得天下的人,往往就是常常处在无事当中的人。如果整天的瞎忙,找些事来作,这种人是不足以取得天下的。
难怪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一无贡献。交了白卷。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从前懂得治道的人,不是教育人民,使他明白。乃是使他愚蠢。因为越聪明的人,越难治理,所以以教育治国,会害了国家。人人愚蠢,才是国家的福气。
无政府主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故此圣人说:我只要无为,人民就自然得到教化。我只要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了。我只要无事,人民就自然富足了。我只要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了。)
这种领导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作风,让人民自生自灭的政治主张,是产生瞒憨无能、无知愚蠢的渊薮。
反文明,反教化;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天地神灵之所以不仁,是将他的意志强加在受造之物身上。圣人之所以不仁,是驱使百姓服从他的意志)。
反科技文明: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人民如果拥有各种非常便利的器具,国家就不容易统治,变得民强国弱。人民如果学会了各种新奇技巧,变得聪明,就更容易产生奇奇怪怪的事物来蛊惑人心。)
反法制: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法律政令太过繁复并着重的话,就会有很多盗贼。)
因此道家的理想既是无为而治,自然法制变成扰民,最好是无政府状态,人民就都自由了。
反圣贤,反礼教:
大道废,人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第十八章)。绝圣弃智,利民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道德经第十九章)。(把人为的文明废除,回归自然,才有仁义。人变得聪明之后,就会调皮捣蛋,背后搞鬼。去掉这些圣人和智慧,才是人民的万幸啦。至于仁义道德,提都不可提,人民反倒又会孝慈了。)
反精神文明,压抑一切文化活动。只强化人的物性,使他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彩色缤纷,能触动人的美感,激发创作欲望,沉迷不返,目为之眩,就看不见自然的本相了。音乐太富魅力,是诱使他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违反了回归自然的本性。就听不见自然的呼唤而一去不返了。美食则可使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不会出麻烦。游猎也会使人起贪欲,见猎心喜,永不满足,多么危险?科技发明,商业贸易,都会使人贪得无厌,巧取豪夺。所以圣人只鼓励人填饱肚子,其他一概禁绝。)
公然主张逃避道德责任,明哲保身,是典型的鸵鸟主义:
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不与人相争,就不会犯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就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无人能够与我相争。)
这不是典型的阿Q精神吗?
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凡事退缩,绝不冒险犯难,让别人去出头,去倒霉。但求苟全自己的性命)。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敢的人首先被杀,懦夫则总能苟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道德经第七十四章)。(人民不怕死,,便不怕以死来吓阻他。若能使人民常常怕死,而有那好惹麻烦的人,我就抓来杀死他。用以杀一儆百,就无人敢犯上作乱了。)
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成功之后立刻退隐,免得发生意外。这是唯一能够持久的法子。)
提倡闭关自守,使民族性陷入浓重的自闭、退缩的精神状态。造成明朝开始的四百年锁国政策,几乎陷国家于万劫不复: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小老百姓,住在穷乡僻壤,有才能的人也不用他,任他荒废。使人怕死而不愿迁移。不要发展交通,就算有了车船,也无人乘坐。有了军队也没有用处。使人类文明倒退到洪荒时代,连文字都废除掉,用结绳来记事。提倡美食、美衣、美屋,把他的身体照顾好,人民除了这些,完全不要求其他的权利,使安于并乐从这种风俗。和别处的人,虽然彼此看得见,鸡狗的叫声可闻,人民从出生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这样,人不活像一只猪,一块木头般地回归自然了吗?活着是多余的,最好是不要生出来。
厌生厌世,活着是大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我所以有那么多的麻烦和痛苦,是因为有这个臭皮囊。要是我根本就没有出生过,当然就不会有这个身体了。我连身体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