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圣经》与心理学、造血器官、软组织及健康

  箴言第14章第30节;第15章第30节;第16章第24节;第17章第22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1000年

  14: 30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

  15: 30眼有光使心喜乐;好信息使骨滋润。

  16: 24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

  17: 22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16.1《圣经》与心理科学

  现代心理科学才清楚提出了人的情绪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1)打骂孩子太多,孩子将来必有惊恐畏缩的人生观,自信心也会较差;

  2)吵吵闹闹的夫妻家庭生活,孩子将来的心灵成长必受影响,并且会变得凶恶及不宽容、怜悯人;

  3)整天愁眉苦脸的人,没病也会生出一身病来的;

  4)斤斤计较的人,必是心胸狭窄及成不了大器的人,最后导致心理变态;

  5)对病患者而言,积极寻找医治和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人,一定比忧忧愁愁、畏手畏脚的人痊愈得又快又好;

  ......

  基督徒,意即相信、接受耶稣基督为个人救主的人。 神恩赐给我们永生的生命,所以,我们心灵里有平安、喜乐,因为我们明白,我们在地上不过是寄居的,却有确实的盼望将来与 神永远同在。其实当我们成为基督徒时,就应该学习过属天的生活。

  人若成天忧愁这忧愁那,这可能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了。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象唯物论者所说的,人死如灯灭,一完百完,一了百了,那么我们就应该要好好的“吃喝快乐”享受此生,今朝有酒今朝醉,因为“明天就要死了”。生活上找不到 神为他们设计的人生意义和目标的人确实不少。但是,金钱、地位、名声、罪中之乐等却远远不能填满人们心灵的空虚,为此而自杀的人,为数也不少。为什么呢?因为《圣经》告诉我们:13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14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第4章第13-14节)     

16.2 《圣经》与造血器官及其功能

  这几处《圣经》节特别提到不同的心理活动对骨骼的影响。追溯医学科学史,大约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才知道骨腔中的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具有造血功能,因此,骨骼也是造血器官。104血是我们人体生命的代表,所以,在临床医学上所见到的骨髓病常常也是致命的疾病,如骨癌、白血病等。当时,医学界还没有能力治疗这些疾病。人类一直等到1958年,法国著名医学家、免疫学家珍·道塞教授、医生(Prof. Dr. Jean Dausset, 1916-,获得198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先在人体上发现了组织相容性的抗体(histocompatibility leukocyte antibody,简称:HLA)。这个研究成果为后来的骨髓移植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68年,美国成功地为两个小孩做了骨髓移植术;几十年来,他们都很健康地活着。从此,科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有许多的进展。105然而, 神在《圣经》里早已启发我们这个实在不简单的医学秘密了:“嫉妒是骨中的朽烂。好信息使骨滋润。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根据以上《圣经》节的启发,我们可以继续做以下的研究,从而造福人类:1)积极与消极的心理活动对正常人红骨髓造血机能的影响;2)积极与消极的心理暗示(甚至包括音乐、环境、活动等)对治疗骨髓病康复的影响;3)消极的心理活动与骨癌、白血病的关系。

16.3 《圣经》与软组织及其功能

  “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这里提示我们:心理活动与软组织(主指肌肉、韧带、肌腱、血管和神经等)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从肌肉活动的生理生化过程看,1907年,沃尔特·莫莉·弗莱彻博士、爵士(Dr. Sir Walter Morley Fletcher, 1873-1933,英国生理学家)和弗瑞德里克·高兰德·霍普金斯教授、爵士(Prof. 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1861-1947,英国著名生理学家,因发现促进生长的维生素B2,而获得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先定量研究了肌肉的无氧收缩过程中肌糖元在消耗时产生了乳酸(lactic acid)。106乳酸积累过多会使肌肉产生酸痛等不利影响。1926年,阿奇巴德·维薇安·希尔教授、爵士(Prof. Sir Archibald Vivian Hill, 1886-1977,英国著名生理学家,因对有关肌肉产热的研究成果,而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用一种热电偶(thermocouple)的方法测量了刺激神经之后所产生的热量,他并且发现了在肌肉的收缩过程中,氧气的消耗是在肌肉收缩后的恢复期中出现。1071927年,伊米尔·波兹勒教授、博士(Prof. Dr. Emil Bozler, 1901-1995,法国生理学家),研究了肌肉收缩的生物电变化,以及钙离子和镁离子在肌肉收缩和放松时所具有的生理生化作用。1081927-1928年,美国科学家埃格尔顿博士(Dr. P. Eggleton)、埃格尔顿(G. P. Eggleton)、西诺斯·哈威尔·菲斯克教授、医生(Prof. Dr. Cyrus Hartwell Fiske, 1890-1978,美国生化学家)和耶拉盖普瑞达·苏巴罗夫博士(Dr. Yellagaprada Subbarow, 1896-1948,美国生化学家),四人在对肌肉的研究中,共同发现了磷酸肌原(phosphagen),并且阐明了它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的机理。1091929年,美国科学家罗曼教授、博士(Prof. Dr. K. Lohmann)、西诺斯·哈威尔·菲斯克教授、医生(Prof. Dr. Cyrus Hartwell Fiske, 1890-1978,美国生化学家)和耶拉盖普瑞达·苏巴罗夫博士(Dr. Yellagaprada Subbarow, 1896-1948,美国生化学家),从活检的肌肉中离析出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简称:ATP)和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ine)。1101930-1935年,约翰·泰尔斯顿·爱索尔博士(Dr. John Tileston Edsall, 1902-2002,英国生化学家)和亚历山大·冯·穆里特教授、博士(Prof. Dr. Alexander von Muralt,1903-1990),从活检的肌肉中离析出肌浆球蛋白(myosin)。111它是肌肉收缩时的重要蛋白质。1932年,美国科学家罗曼教授、博士(Prof. Dr. K. Lohmann),才发现了ATP 和磷酸肌酸系统的裂解反应(ATP - phosphocreatinine reaction)机理。112它们是肌肉收缩时所需要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从神经肌肉接点的生理生化过程看,1896年,英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教授、博士、爵士(Prof. Dr. 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1857-1952; 193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把神经元(neuron)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synapse),虽然他当时还不了解接点的形态学,但他指出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不连续的,而且推论有兴奋性(excitability)和抑制性(inhibitive ability)两种突触存在。在20世纪30-40年代,科学界对于突触之间是以电学传递或化学传递,曾经发生过争论。后来才知道有两类突触: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与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神经元之间化学传递的基本概念,起源于对哺乳动物内脏神经系统的研究。20世纪初,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理学家、组织学家(histologist)约翰·牛波特·朗勒教授、博士(Prof. Dr. John Newport Langley, 1852–1925; 1898年任英国神经病学学会会长,1899年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生理学分会会长,1904-190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和他的学生托马斯·兰顿·埃利沃特教授、医生(Prof. Dr. Thomas Renton Elliott; 1877–1961),发现肾上腺素的效应与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效应十分相似。埃利沃特教授甚至指出,肾上腺素可能是外周神经释放的化学刺激物。后来,英国著名药物学家亨利·哈雷特·戴尔教授、医生、爵士(Prof. Dr. Sir Henry Hallett Dale, 1875–1968; 1940-194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47年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会长,1948-1950年任英国皇家医学会会长;193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胆碱及其衍生物对心脏、膀胱和唾液腺的效应与刺激副交感神经相似,特别是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最有效。他提出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的作用与刺激两类内脏神经的效应相似性的问题。1921年,著名药物学奥托·洛威教授、博士、医生(Prof. Dr. Otto Loewi, 1873-1961; 193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裔澳地利和美国籍),刺激迷走神经释放出活性化学物质,可抑制心搏。继而证明,这种化学物质就是乙酰胆碱。1936年,戴尔教授等人在刺激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后,得到了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因而把化学传递的假说推广到全部外周神经系统。证明乙酰胆碱是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递质后,直到1952年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说才被广泛接受。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著名神经生物学家(neurobiologist)爱德温·珍·弗什潘教授、博士、医生(Prof. Drs. Edwin Jean Furshpan, 1928-)和大卫·波特教授、博士(Prof. Dr. David D. Potter),首先指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电学传递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之间、平滑肌细胞之间、心肌细胞之间、感受器细胞和感觉轴突之间。一个电突触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紧贴在一起形成缝隙连接,电流经过缝隙连接从一个细胞很容易流到另一个细胞,从而清楚地证明了电突触的存在。113

  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才明白心理放松的时候,软组织也跟着放松;心理紧张的时候,软组织也随着紧张。它们之间成正比关系。笔者在临床上常遇到一些病人,因为工作紧张或者个性紧张特征的缘故而引起颈部、肩膀和背部软组织粘连变硬,从而压迫局部的神经和血管,继而产生肌肉酸痛、偏头痛等症状,且有些患者有并发症出现, 如有某些程度压迫视觉和听觉神经而产生视听功能的一些障碍等。

  根据 神的这番话语和以上的科学分析,我们起码可以提出以下两个课题进行研究:1)不同神经类型和紧张度与肌纤维活动之间的关系;2)心理暗示对肌纤维活动的意义。

16.4 《圣经》对健康的教导

  “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还有另一层面上的意思,即心理活动与健康之间有紧密关系。基督徒因为有永生 神的生命,我们有永恒天家的确实盼望,所以,基督徒有平安,有喜乐。我们的 神是赐平安和喜乐的 神,因为祂是平安和喜乐的源头。基督徒即使处于患难之中,心灵里仍然有安全感。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2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3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祢与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5在我敌人面前,祢为我摆设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第23篇)这首基督教会非常优美、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泪下的诗歌,已经唱了几代人了,唱出了基督徒活生生的各种生活与信仰的见证,唱出了基督徒的信心,更唱出了 神的慈爱和信实。有人写了一篇文章 --“基督徒为什么比一般人更喜乐”,文中深刻、全面地概括了其中的原因:基督徒比一般人多享受一种爱、多一份自我价值、多一份顺服、多一份安全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悔改、多一层工作的意义、多一个祷告。114笔者认为还多一份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约翰福音第8章第32、36节,哥林多后书第3章第17节,加拉太书第5章第1节)。

  要做到“心中安静”,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基督徒能有“心中安静”,是 神所赐的生命(灵性生命)在我们身上的彰显,而不是基督徒肉身原有生命(旧生命)的作为。中国广西一对超过百岁的寿星夫妇说:心胸开阔、淡薄名利等是他们的长寿秘诀。115《圣经》教导:心胸宽广、不报复、不与人计较、凡事包容、爱人如己等,这些 神开给我们的“养生处方”,对人的今生和来生都有无穷的禆益。(提摩太前书第4章第8节)这方面的科学根据如下:1996年美国无线电全国连播网主持人珍·贾丝丁(Jane Chastain)曾经做了如下报道:1)上教会的人较可能在危机时刻维系住稳定和美满的婚姻;2)出席教会对年轻人对抗贫穷有正面之助益;3)基督信仰对道德实践和判断有实质上的贡献;4)惯于实践信仰的人会经历到较少的沮丧,以及更多的自尊,并使未婚生子的数目降低,较少服用毒品,也少自杀、犯罪和离婚;5)惯于实践信仰的人会使健康得着益处,少有致命性疾病,并使疾病恢复机率大幅上升;6)基督信仰和实践是力量和恢复的来源,可以帮助人从酗酒、吸毒和婚姻危机中得着恢复。1161996年底《基督教时报》(Christian News)报道:根据《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所收集的科学报告,习惯性参加教会聚会对我们的健康有益。即“习惯性聚会的人,有较低的血压、较少心脏病、忧郁的比例亦少,并且比不上教会的人健康。”﹝根据美国东维吉尼亚医学院(East Virginia Medical School, USA)老年学家和流行病学家杰弗瑞·李文教授、博士(Prof. Dr. Jeffrey Leven)和国家护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精神病学家大卫·拉森博士(Dr. David B. Larson)对200多个宗教影响健康的研究报告﹞1171999年10月,一项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Dept. of Sociology and a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Population Research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罗伯特·哈默副教授、博士(A/Prof. Dr. Robert A. Hummer)对“美国人的死亡率与宗教参与”(Religious Involvement and U.S. Adult Mortality)的研究报道:研究小组根据美国政府1989年的健康统计资料,自1989年起连续9年,对2万1千名被访者作跟进调查,以研究他们的宗教行为与健康状况,以及死亡率等之间的相关情况,结果发现,参与教会活动每周一次以上的人,比不参加教会活动者,平均多活7-14年。118

>>目录  >>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