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无为之大谜 人们常以"清静无为"或"无为而治"来概括老子。不错,老子的八十一章中有十三次讲到"无为":大道无为,圣人无为,为道者亦当无为;无为而民自化,无为则无败,无为而无不为。然而,"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着啊! 的确,世人不仅难以做到无为,连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是十分清楚的。无为, 就是无所作为吗?抑或在为人上随和无执,或在处世上消极退守,或在治国上简政放权吗? 是放任主义还是颓废主义?是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对百姓们来说,无为似乎只是安于宿 命的同义语。 无为之谜,谜在"道"上。稍读老子便知: 其一,无为是建立在人之不能、道之全能的前提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1)。所谓"道常无为",是说人们对"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绳绳兮不可名,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等。然而道却"无不为":用之不足既,用之不勤,善贷且成,万物持之以生,爱养万物等等。 其二,无为的实质含义是:人效法道,唯道是从。人若只是效法道的无为之状,是没有意义的;人只有弃绝自己的作为,而完全顺从道,才是真正的无为。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此意明显之极。 其三、人无为的结果,是道无不为。不是人自己能无不为,乃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只有损己,以至完全无为时,便入了道的"无不为"之中了。人放弃自己,才能得着神道的力量。耶稣一句话,点到了根本处:"在人有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可10:27;路18:27)。《圣经》还说了另一侧面:"若不是Jehovah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Jehovah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诗 127:1)。 由于世人一直无法了悟老子之道及其化身圣人的真相,虚无缥缈中便略去了"得道" 这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前提,自然也看不到"无为"本是"弃己顺道"的实质内涵。后来,对于"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惊人反常的论断,人们几乎是存而不论了,只剩下"无为",成了一句人人似懂非懂、"若存若亡" 1、茫然不解其意的口头禅了。 春秋末年以来,由于失了道,老子无为之说虽然流传不息,且几度兴盛,却必然是" 无道的无为",而不是"有道的无为",久而久之,甚至流俗演变成"无为便是道"了。学 者道士们亦看重"外在的无为"过于"内在的无为",以为"少事、无事"便是无为。"内 在的无为"是人放弃私欲、智巧、俗世而全然回归真道,有了这个功夫,人融化在道里,其 无为自然便是道的无不为了。相反,"外在的无为"则往往是人处于私欲、智巧、俗世而模 仿老子的方法,虽有一时之功力,却不可能得着"无不为"的道力。譬如,汉惠帝、文帝和 景帝(文景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等,都程度不同地采用了黄老的"无为之术",尊 崇"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道理,确实开创了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可见哪怕"仿黄老、 效道象"也比"悖道"好得多)。然而,因无"内在的无为",从个人操守到民心世风,都 没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实质,没有"子孙以祭祀不缀......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2。 的信仰内涵,便挡不住罪孽侵蚀、江山败坏,谈不上"无不为"了。不过,古今各逢其时,这 类事只能为论、不足为评的。 二、无为以求道 世人都崇尚有所作为,唯修道者以无为为要务。世人都靠"努力"去做事,唯修道者放弃一切"努力"。世人都追求有"益"的事,唯修道者以自"损"为美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1-2)。这就是"无为功"。 为什么必须以无为来求道呢? 其一,神的道,不是靠人本身的道德与智能能得到。你知道人的道德、智能和生命都是有限的。你也知道"道"是无限的自在者(Jehovah)。一个有限者怎么达到无限者呢?即使再多的有限数相加,总归还是有限数。神与人之间的鸿沟,人无法跨过。创造者与被造者的差别,被造者不能超越。慕安得烈说,永恒之道对人而言,本是一种绝对无法得到的东西;人越是努力,越是深深地显露出自己的无助。古往今来各种宗教的、哲学的和科学的努力,无法使人类的思想通"一"、归"一",便是明证。 其二,神的道即使给人,人也不能完全理解。无限者光临有限者是可能的(实际上已经发生且仍在发生着)。但即便如此,有限者的领受仍然是有限的。不仅道的化身圣人耶稣的被处死是一个明证,现今世界对道成肉身这一事件在历史效果上的接受,和在思想理念上的拒绝,也是明证。"是的,永生神用我们有限的头脑难以明白的方法,在我们身上做工,只要我们有简单如婴孩般的依靠"3。神道的作为和话语,不是先使你在理论上明白其奥妙,然后再去经历体会这奥妙。不是的。大能无比的神道是要心灵诚实的人去经历,要亲身经历了的人去明白。神道的定律是:"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4。 其三,一切出自人的东西,都必有私、有躁、有罪、有死,这是绝对无法与圣洁、清 静、永恒的神道相和兼容的。《圣经》说:"人见神的面不能活"(出 33:20),便是这个 意思。所以人必须自损自死,以达无为的境界,神道才可触及人的灵。人的灵原本来自神道, 是人安静永恒的真命所在,却被因短暂而贪婪躁动的肉性与理性所遮盖,不能归根守母、静 而复命。 如此,前述"弃绝"、"虚静"、"柔卑"三功,此刻都归于"无为"一功。无为,就是彻底地绝欲、绝智、绝俗,就是全然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绝对的柔弱、卑下、自死。只剩下灵还活着。灵,没有了多重多方的纠缠扼制,便归向那久违的故乡。那母,那根,其实早已在等待、盼望、呼唤。于是,灵在那里安息、平静,在那里复了真命,便是那永恒之道,便是那光明之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1-10)。 慕安得烈说:神与人的关系是独特的,这就是:人放弃自己而依顺神,人停下来让神 做。人靠自己做的全都有罪。人唯有将自己献在神的手中,成为完全被动的器皿,才能成为 被神的大能大力所运用自如、主动非凡的工具。一句话,只有当我们的心思停止工作时,神 才能完全的工作"5。 盖恩夫人同样说:"我们要非常注意一件事,就是要停止一切自己的动作及力量,让神单独来作"(30)。盖恩夫人有一个精到的比喻,她说,正如人一松手,手中的石头就会落地一样,人只要放下心智、欲望和意志上的各种自我执着和自我持守,内在的灵自然就会归向神道。神道是一切存在的引力中心,万物都依赖他并最终归向他(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6:2)。由于人的灵是直接来自神的"神的形象"(创2:7;1:27)。故只要你别无所执,专一向神,此时此刻就可以与神相通、入道而休了。"所以人若弃绝外面的事物,只注意里面时,不必用力就会倾向中心。神爱的力量会使你沉下去,越向中心,越安静,越不用己力,速度越快,越没有阻碍了"6。这便解透了老子"无为而入道"的内涵。 三 、入道而无为 无为而入道,入了道,无为就不再是方法,而是境界、心态、习惯了。此时,你的"无所作为",便成了神道的"无所不为"。 入道而无为,便是"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63:1-2)。不难看出,这不是消极颓废,或忍让软弱的宿命主义。表面上乐天知命、顺受其正,实质上有根有母、唯道是从。这样的"无为",无论对个人、对家庭、对社稷、对人类,都比黄金财宝还要贵重。 自然,此处谈的是个人,你我之辈。入道而无为,恰是基督徒常说的"绝对顺服"、" 完全交托"。当你在祷告中尝到了神道那永恒静谧的喜乐境界,当你在生活中经历了神道又活又真的引导和护佑,当你的信因此而对神道的信实可靠笃信不疑,当你感觉到圣者耶稣如同恩人又如同好友一样的亲密无间,难道你还会执着于任何世俗目标上的"有所作为"吗?当你融汇贯通地感觉到《圣经》、古代多次多方的神光预表(包括老子)、耶稣道成肉身的历史事件、两千年来的历史轨迹、如今十几亿人的信仰、以及你心灵深处的领悟与感应,再加上从小便使你好奇的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和如今仍令你迷惑不解的宇宙奥秘,所有这一切交织成一幅无可置疑的神道图画,表明了一个背后隐藏的巨大真实的世界,你已置身其中,成为被悦纳的一个儿女__当你有了如此浑然一体、通神入道的感觉,除了敬畏感恩、无为领受之外,你岂能还有什么在这个虚幻短暂的世界中逞强示能的冲动吗? 盖恩夫人说:"宗教最高的造就,本是最容易得到的;最重要的圣事,本是最容易举行的。自然界的事,也是如此。正如你乘船入海,并用不着你什么力量,你自然会不知不觉地被带进大海里。你只要用甜蜜简易的法子亲近神,就会很容易很迅速并且很稀奇地达到目的地" 7。 在无为的境界里,你的一切交由神道所为。"接受一切临到我们的,不以为是由于人,乃是知道由于神。正如一个礼物奉献后,就不由奉献的人作主了"。这就是将自己的意志丧失在神道的意志里。如果你像老子一样相信神道是又真又活有生命的,你这样作就是一件极自然的事。如果你能弃绝自身学识、俗念和意志的缠扰,你这样作就是一件极容易的事。 无为既是在神道里随遇而安、安息静止,那么,即使以神道的名义去努力作为也要不得。齐克果有过一个尖锐的说法:他思索着,有哪一种努力可以用来追求上帝的国呢?一个人是否应当找到一种合适的职业,以便发挥一种善良的影响力呢?他的回答是:不,我们必须 "先"求上帝的国。那么,我们是否应当舍弃我们所有的金钱去喂养穷人呢?答案又是:不,我们必须"先"求上帝的国。那么,也许我们要去把这真理向世人宣告,叫人先求上帝的国吧?再一次,答案是大声说:不,我们必须"先"求上帝的国。齐克果总结说:"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什么都不做。是的,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毫无所为,在上帝面前是空无一物,学习保持缄默;这缄默便是开始,这便是先求上帝的国......" 8。 事情大概是这样:人只要放弃自身的努力作为,神的道自然就光临人心了。正如什么地方足够空虚低下,水自然就流入了。这大概正是耶稣所说,为了他(道)放弃自己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亦即老子"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所以,追求神道的唯一可能,就存在于放弃一切追求之中;为道的奥妙就在于无为,包括无为于为道。 注释: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1)。 2.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54章)。 3. 《绝对顺服》,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第11页。 4. 《住在基督里》,校园书房出版处,1992年版,第108页。 5. 《住在基督里》,校园书房出版处,1992年版,第114,116页。 6. 《简易祈祷法》,台湾福音书房,1993年版,第30,28页。 7. 同上,第32页 8. 《属灵操练礼赞》,学生福音团契,1993年版,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