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每年一次的「鬼月」就要来临,可以想见各地的普渡活动,又将席卷我们所生活的这块岛屿。 经常有人在问,为什么台湾人会这么热衷于铺张浪费的普渡活动呢?这可从两方面来解释。 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台湾地处汉文化的东南边陲,这块区域自古本就是重视鬼神的地方;至于另一个原因,则是与移民面临的死亡威胁有关。 死亡威胁 除了原居住于台湾的住民之外,台湾来自外地的移民,他们的生活经验,几乎就是在面临死亡的威胁之中渡过。这些死亡威胁包含渡过台湾海峡这条黑水沟的威胁;此外定居下来的人民,还要与原居住民彼此战斗;其后不同族群间的分类械斗,再加上瘟疫等天然灾害。接踵而至的死亡威胁,终于形塑了台湾特有的宗教文化。 其实若是细属台湾具有影响力的民间大型宗教活动,有一些就是与死亡的威胁有关,例如台湾南部有不少庙宇,每三年一次举行王船法会,就是与瘟疫有关;在云林县口湖乡金湖村每年的「牵水 」仪式,则是与当地百余年前所发生,导致数千人死亡的海啸有关;此外客家族群的义民信仰,也是与死亡事件有关。针对这些死亡事件,民间举行周期式祭典来祭祀,由这些祭典的规模来看,就可大致了解台湾人对死亡威胁的警觉性。 普渡活动,所处理的当然就是死亡的问题,并且是台湾各地处理死亡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做有够没? 1.隆厚祭品的准备 台湾人针对死亡的宗教活动,例如普渡等活动,其处理之慎重,可从一句很平常的话来得知,这句话就是「做有够没?」。例如在普渡活动之中,各家户都极尽所能地摆出丰富的供品,就是基于「做有够没?」这想法。 做有够没?对民间信仰的信众来说,其实是一种极为主观的判断标准。特别是祭典之后若是发生了某个不寻常的事故,他们或许就会产生这次「做有够没?」的困惑,甚而就在下一次的祭典,准备更为隆厚的祭品来因应。 由此观之,去年的921大地震,恰巧在民俗鬼月结束之后不久就发生,若是按着民间信众的联想力来看,今年他们在鬼月所准备的祭品,只怕是更为隆厚了! 2.最低限度的要求 居民在普渡活动之中,除了极尽所能的准备供品之外,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做有够没?」所表示的是一个最起码要达到的标准。例如宜兰县头城镇的「抢孤」活动,原是头城当地普渡活动中,具有特殊指标意义的活动。因着意外事件停办多年后,于民国八十年(1991)恢复举办,但却又于八十三年因故停办。当地人对此解释是:「若是连续办三年(八十--八十二年),就做有够,可以停办一次。」 从当地人这番的解释之中,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连续做三次就成了「做有够没?」最起码要达到的标准。 3.竞争性的活动 各地的普渡活动,除了家户性、社区性的普渡活动之外,在某些区域甚至还有区域性的普渡活动。 这些区域性的普渡活动,主要是以祭典区的方式来举办,例如基隆地区的中元祭、新埔义民庙的祭典,都各有十五个祭典区。在基隆的祭典区主要是以姓氏宗亲会为主体;在新埔义民庙的祭典区则是以行政区域为主体,并且涵盖了新竹、桃园的客家区域。在这些区域的区域性普渡,都是由祭典区轮流主普,也因此每个祭典区都是每隔十五年才会轮到主普一次。 这时轮到主普的祭典区,普遍都有「输人不输阵」的心理作用。因此每个轮到的祭典区「做有够没?」的标准,就是要比前一年的主普办得还要风光。以去年基隆中元祭为例,当地轮到的主普是林姓,他们那次挖空心思要标新立异,于是就想出将普渡放流的灯笼,放置在一艘特制的船上,当然最后船也随着灯笼烧掉了。 按着当地的规矩,十五个祭典区都有其代表性的灯笼,但是那艘特制的船则就不是必要品。船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着竞争的心态而导致的结果。 结论 民俗性的宗教活动,虽然看似没有一套民间神学理念做指导,但却不可忽视他们的活动,仍然是有某些指标性的行动标准。 包含普渡活动在内,民间对死亡的祭祀活动,常常受到「做有够没?」这标准所影响。影响所及,所准备的供品也就极尽丰厚了;甚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也要达到某种程度之上;此外若是区域联庄性的祭祀活动,只怕一年又比前一年更铺张。 「做有够没?」所代表的,也是民间里的一个担心,他们担心若是做不够,就会有灾祸来临。当然面对民间的这种恐惧,基督徒的「平安」的确是一条可以去除他们恐惧的方法。只是扪心自问,基督徒在与真神上帝的交往之中,是否真正得到了平安?还是在与上帝交往之时,我们也会对自己产生「做有够没?」的疑虑?假如基督徒有此疑虑的话,又要如何向世人见证基督所带来的平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