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教会面对着这样的民俗节日,总无可避免地必须探讨端午节对民间的影响,以及教会可以采取的对应方案。 许多人对端午节的认知,不外乎「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艾草」、「携带香包」等应景活动。并且在商业化的供应之下,多数人并不需要自行准备粽子、菖蒲、香包等物,他们可以直接到市场买现成的。 事实上商业的影响力不仅于此,它也决定了许多人过节日的品质。除了外出踏青的人之外,那些守在电视机前,看着应景节目的观众,在观赏龙舟竞赛的节目之余,也同时必须接收那些穿插在期间的"秀"。毋庸置疑,近年来的划龙舟活动,经过商业包装之后,早已稀释了其原有的意义;这就犹如现在有许多人藉着圣诞节的名义狂欢,同时也有许多商人也极力以商业来包装圣诞节的活动,但却极少有人认真的思考「圣诞节」的意义一般。 因此对不少人而言,端午节的意义除了是一个「会放假」的日子之外。人们似乎不须太用心,就可以买到应景之物、看着应景的节目。过的似乎是很慵懒、很舒服,但是也很无聊的日子。然而吊诡的是,在工作之余,有不少人反而会满足于这种假日和商业结合的应景文化--慵懒、舒服、无聊的生活方式。 教会可以采取的对应方案 因此面对类似的假日,教会所面对的,其实早已不是传统的文化,而是这种节日和商业结合的应景文化。 教会可以采取怎样的对应方案呢?笔者认为教会可举办一些与端午节有关,但却不流俗的活动,例如吟诗比赛、社区清洁活动等。 由于端午节的由来,一般都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屈原具有诗人的身分,因此吟诗比赛就成了可行的项目之一。此外端午节时挂菖蒲、艾、榕的功能,主要是治病除疫。因此教会可以主动地带头举办社区清洁活动,藉此活动达到美化社区,消除病媒的功能。此外也可考虑邀请基督徒医师,至社区举行医疗卫生的演讲,以此增进教会和社区的互动。 除了过节应景之外,至于「包粽子」的活动,除了祭祀屈原的原始意义之外,还衍生了以谐音联想--考试「包中」的意义,因此就有一些考生或是家长,以「包粽子」的活动来祈求考试「包中」。 「谐音相似联想」这种思考方式,在民间有时是具有浓厚宗教意味的。例如民间对「四」和「死」的谐音相似联想,使得「四」这个数字,在某些时候就成了禁忌。然而就「包粽子」和「包中」的相似联想之中,由于「包中」不若「四」所具有的浓厚宗教意味,加上这种活动极为讨好考生和家长,这时教会是否也要仿效来办理,或许具有讨论的空间。 最后笔者再次提醒,教会在此时所面对的,并非是传统的节日文化,而是节日和商业所结合的应景文化。在这种流俗之中,教会所举办的活动,无论是多么精致,对那些具有慵懒心态的人而言,恐怕还是缺乏吸引力。因此对这些人而言,我们恐怕更要付上祷告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