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2002年的一天,中国青年出版社青春读物编辑中心主任冈宁先生,在他的办公室跟我谈起了这个选题。他最初的灵感便来自那个“分苹果”的故事。这个选题让我怦然心动。于是我开始了近一年的奔波采访。 我去过少管所和监狱,到过一所所工读学校,我听到了许多不曾听到过的故事,见到了许多不曾见过的人。他们中有的是罪大恶极的杀人犯、强奸犯,有的是劣迹斑斑的少年犯,更多的是让老师头疼、让父母绝望的“问题少年”。当我抛弃世俗的眼光和偏见走近他们时,我发现,在他们黑色或灰色的人生故事里,几乎都有一个相似的岔路口,而改变他们人生走向的正是那个岔路口。当我沿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寻找时,我无比震惊地发现,“杀”了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最亲最敬的人—父母亦或老师。 在SARS肆虐京城的日子里,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我希望它是一块立在人生岔路口的警示牌,警示后来者不要再重蹈覆辙。我希望它是一声醒世警钟,让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最后,我要感谢冈宁先生,如果没有他的敏锐眼光和精心策划,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我还要感谢在采访中给过我许多帮助的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采访必定步履维艰。书中引用了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严平、肖敏,还有张静虹的部分新闻稿件,在此一并感谢,并特作说明。 吴苾雯 2003年9月2日 于北京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