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见证人


    透过受苦的人,世界才会进步。

    ——托尔斯泰



    瑞士内科医生和法律顾问杜尼耶在《创意受苦》一书中记述他读过一篇令他大吃一惊的文章:《孤儿领导世界》。这篇文章刊登在一本受人重视的医学杂志上,综览对世界历史有重大影响力的三百个领袖生平。当作者研究这些领袖一些共通点后。竟发现他们都是孤儿出身的——由于父母死亡或分居,不论在实际上或情感上都引致他们童年受到严重的剥削。他的名单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罗伯斯比尔、华盛顿、拿破仑、维多利亚女皇、梅厄、希特勒、列宁、斯大林和卡斯特罗等。

    杜尼耶写道:”我们举办讲座,解释一个孩童在成长期的时候,父母能和谐地一起扮演他们个别的角色,对他何等重要。然而,我们忽然发觉这个重要的特质,却是那些对世界历史最有影响力的人所缺乏的!

    杜尼耶本身是一个孤儿。当他妻子死后,他很快就思索孤儿这个特殊现象,因为年老的他再度感觉自己变成孤儿。以前,他评价人生的每件重大事故——成功的或悲剧的——不是善就是恶。但现在他开始觉察事件无论幸或不幸,两者在道德上是中立的。它们始终不会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做出反应。按道德感而言,善和恶并不存在于事物内,却常常存在人的里面。

    这种洞悉改变了杜尼耶研究医学的方式,令他发展出全人医治的理论。他说:”极少人是事件发生的主脑人,但是(连同那些辅助我们的人),我们却要对我们的反应负责……受苦本身从来不是有益的,我们必须时常对抗它。重要的是人面对受苦时如何反应,那才是这个人的真正考验。我们对人生、人生的改变和机会抱著什么态度呢?这里有一个患病或被悲剧所困的人信任我,并对我说:他如何解释那打击着他的悲惨事件?他个人将会有什么反应?一个积极、主动、有创意的反应会发展他的人格,抑是消极反应会妨碍人格的发展呢?…在适当时刻付出适当的援助,可以决定他一生的方向。2

    杜尼耶行医时,每天都看见受伤的人,他很快就承认受苦只会使人颓丧,并不会引致个人成长。事实上,这是他的理由放弃传统的诊断及治疗方式,而开始关顾病人的情绪及灵性的需要。他觉得有责任引导病人把受苦看作是一种转化的工具。

    杜尼耶使用胡桃钳作类比。不能预料的灾难会用力打破个人安全感这个硬外壳。当然,压碎的行动会引起痛楚,但它不一定造成破坏。相反地,在正常的环境下,混乱可以带来创意的成长:当旧有的常规和行为方式不再行得通时,病人在毫无保护和易受伤害的情况下,必须寻找新出路。

    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牧师或挚友的角色很简单:令被钳制的事件不受破坏,又帮助受苦者看见,就算是最坏的困境,也能开启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一个创意受苦的运动

    马丁路德金常常说:“不能摧毁我的事物,会使我更强壮”。在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纪中,马丁路德金、甘地、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屠杜、曼德拉和许多人都是杜尼耶创意受苦理论的生动说明。因只有在受破坏的情势中,这些有勇气的人发出的力量才会今全国震惊。

    举例来说,马丁路德金故意寻找南部最卑劣的郡守,作为他对抗的人物。他接受鞭打、囚禁和其他野蛮的对待,因为他相信,当一个自满的国家看见种族歧视是最极度丑陋的恶行时,才会支持他的主张。他说:“基督教常常强调先背负十字架才可戴上冠冕。人要成为基督徒,就必须拿起他的十字架,以及所有困难、痛苦和充满张力的东西;也要一直背负十字架,直至它在我们身上留下记号,救赎我们,使我们得到那更妙的道,这等事只有透过受苦才能得着。

    结果,这个原则就成了人们久候的民权运动得者胜利的原因。警察和郡守用残暴手段对待民权运动的游行者,这幅景象最终骚动全国。警察突击塞京玛桥仅一周后,国会就处理1965年的选举权法今。面对每次的流血事件都使马丁路德金更刚强,而不是更软弱。

    这个原则大大地实现在马丁路德金身上,也能实现在所有跟随他、为自由和为公义游行的“小人物”身上。我记起一个不像是英雄的人住在密西西比州郊区,他的照片总不会在新闻杂志中出现。在1970年初,我访问巴克利先生,那时美国南部大部分人都仍然激烈地对抗民权运动。当我离开巴克利先生的寓所时,我感觉自己离开了一个圣人。

    我在密西西比州辛普逊县访问,而巴克利先生的家是最友善的黑人家庭。这间屋的外墙是用砖砌成的,内墙是用木板造的,当中有四五间大房。然而,九十高龄的巴克利先生好家遗忘了他四周的环境。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厨房火炉旁边的木制接椅上,就好像坐在密西西比郊区、只有一间房的安舒小木屋的炉灶旁边一样。我在那处找到他——摇动着,回忆着,轻搔他浓密的短灰发,轻笑往日的人生。他的双眼湿润,皮肤厚而坚韧,是被密西西比的太阳曝晒了九十年所造成的。

    在一次采访中,巴克利先生决定重拾他童年的所有回忆。他对着录音机讲了三个半小时后,就停下来,要拿一杯水喝。他啜饮了很久,让水在嘴里呼呼地响,然后宣布说:“好了,以下这件事将我们带回1901年”。

    他出生于奴隶制度后的一代,正好在复兴运动的艰苦日子中长大。他活在三K党的恐怖统治时期,常听到他们的恐吓,看看十字架被烧掉,又听闻私刑和火烧的报告。他们有七十五年之久被禁止不准进入白人旅店、白人汽车旅馆、白人浴室和白人投票所。及至六零年代中叶,巴克利先生参加了民权运动。因为他相信上帝会用他,就开始追随帕金斯牧师鼓励投票人前来登记。当时,那个县市有超过五千个成年黑人,但只有五十个人愿意登记投票。

    联邦政府的警官负责在邮政局后面的货柜码头四周设立登记的行列,而巴克利先生则协助组织巴士和货车的队伍。每一个名字加在投票名单上都会造成恐慌:有时,那里会出现一群不友善的白人,说出侮辱和威吓的话;有些登记了的黑人因而失业,但他们仍然前来登记。因背负棉花袋而令腰部弯曲的强壮黑人,在万顿资的商业区组成了一支勇敢的队伍,要求人民投票。结果,一共有二千三百人登记。

    巴克利先生在万顿贺附近黑人社区作领袖的期间,他与上帝同行,而他那时所受的创伤,使他成为一个更有深度和更坚强的人。他向我指出,贫穷人和受欺压者确实如耶稣所说,得到祝福。当日子布满黑暗、夜晚有若不眠的恐惧时,他信靠上帝就是他的一切。最后,上帝住在他里面,带给他有明显的安稳和亲密的情谊。

    当巴克利先生和妻子第一晚搬进他们的新居时,他的信心受到最严厉的考验,他们终于在八十多岁时有一个舒适的家安居——仍然间到新鲜的油漆味,看来是个整洁干净的家。但是,巴克利先生忽然在凌晨二时醒过来,并嗅到烟味。他刚好赶得及跳下床,因为屋子的走廊已经著火了。而火焰沿看护壁板来到睡房。他和妻子仅仅逃离现场,但却失去了所有财物。这一场火是他们的邻居所放的。

    巴克利先生告诉我:“对了。我计算过我们经历了许多遭遇。我有三个孩子却失去两个,我也失去了第一任妻子。当然,那个晚上我们也险些送命。但上帝说过他不会让我们背负过于我们所能背负的重担。如果我们背负不了,他必站在我们旁边,赐下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

    巴克利先生死于1986年,享年九十七岁。他在晚年协助创建一间位于万顿贺的新教堂。他说:我希望有一间欢迎任何人加入的礼拜堂,不论他们的肤色是什么,也希望它是一间有人祈祷和期待祈祷蒙垂听的教堂。我希望这间教堂以信徒彼此相爱而闻名。巴克利先生以身作则,证明那一种类型的教堂是他希望建立的。

   
大倒转

    马丁路德金曾这样说:“不能摧毁我的事物,会使我更强壮。”巴克利先生平静而满有皱纹的面孔似乎证明了这一句话。他有如一株坚韧的老橡树饱经雷雨、大风雪和森林大火的侵袭,却流露出满有力量的特质,这是受庇护的美国人从未经历过的。在试炼中单单倚靠上帝是非常独特的事。

    当我与巴先生共度几个小时后,最后明白耶稣说出既奇怪又吊诡性的八福之含义。我领悟到自己时常看“贫穷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受逼迫的人有福了”等话,是耶稣向不幸者投掷的一种慰藉物。噢,因为你贫穷,你的健康不佳,你的脸充满泪水,故此我掷给你几句好话和应许将来得赏赐,或者使你会儿得好过一些!但是,当中的应许是用现在时式表达——天国是他们的。——而我与密西西比贫穷黑人的相聚,却证明贫穷人和受欺压者的确得到祝福。巴先生表现出来的生命特质,是我很少在其他人身上看见的。他的信心是坚固的、长久的和不变的。

    使徒保罗写下一句奇异的话:他的(上帝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这句话被人误解和嘲弄,他们公开指责上帝容许痛楚和受苦存在世界。但是,就如保罗和巴先生这些代表人物证明,这句话是真的。圣经甚至这样形容耶稣:“因著所受的苦难学会了顺从。”(来五8)我们这笔旁观者观察著受苦的人,期望找到他们忿怒和悲痛的一面。我们等待他们转向上帝,并为人生的不公严责上帝。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却时常在上帝里面找到安慰,反叫我们羞愧。有些最能鼓舞人信心的故事,是出自其余世人公认为“失败者”的人身上,这事一点儿也不意外。

    鲁益师踌躇地结论说:我不确信受苦……有任何自然趋势,会产生道等恶(忿怒和愤世嫉俗)。我找不到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前线战壕比其他地方更满有憎恨、自私、反抗和不诚实。我在一些受极大痛苦的人身上,看见伟大而美丽的精神。我看见男人整体上是随着年龄的加增而变好,而不是变坏;我也见过疾病使最没有希望的人生出坚忍和温柔的宝贵品格……如果世界的确是“塑造灵魂之谷”,它大致上似乎正在发挥其效用了。4

    受苦有什么特质能产生这个倒转:痛楚可以坚固人而不是摧毁人?耶稣很清楚地教导,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世界是倾向支持贫穷人和受欺压者的。这个教导有时被称为“倒转神学”,它出现在登山宝训和耶稣的其他言谈中:在前的将要在后(太十九30;可十31;路十三30);自己谦卑的,必要升高(路十四11,十八14);你们中间最大的,应当家最小的;作首领的,应当家服事人的(路二十二26)。好撒玛利亚人、财主和拉撒路等比喻也指向这个世界次序的倒转。

    但为什么呢?为什么上帝挑选贫穷人和受欺压者,使他们比其他组别的人特别受人注意?是什么使软弱者如此配得上帝的关注?我偶然看到一份激发人思想的表,是一位名叫赫尔威的天主教修女提议成为贫穷的“好处”。我改编了她的表,且将它扩阔以包括所有受苦的人。5

    1.受苦——巨大的均衡器——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步可以领会我们迫切需要救赎。

    2.受苦者不但知道他们依赖上帝和健全者,也知道他们彼此之间同样相互依赖。

    3.受苦者不会把安全感放在事物上,因他们时常不能享受,且很容易被人拿去;他们却把安全感放在人身上。

    4.受苦者没有自现重要的意识,也不夸大需要私有权。受苦使骄傲的人谦卑。

    5.受苦者不太期待竞争,却十分期待合作。

    6.受苦帮助我们分辨必需品和奢侈品之别。

    7.受苦教导人忍耐,这种顽强的忍耐往往是从自认依赖而生发出来的。

    8.受苦教导人认识正确的惧怕和夸张的惧怕之别。

    9.对受苦者来说,福音听起来是好消息,不像是恐吓或责骂。福音赐给人盼望和安慰。

    10.受苦者确实可以舍弃一切,全然简单地回应福音的呼召,因为他们不会损失什么,并预备好迎接一切。


    当我仔细读这份表时,开始领悟为什么有这么多基督徒都愿意忍受无数苦难。依赖、谦卑、单纯、合作、舍弃——这些都是属灵生命非常宝贵的特质,但却是活在舒适的人极想逃避的。

    我对八福的认识有着彻底的改变。我不再把它们看作是耶稣掷给世上不幸者的慰藉物,也不认为它们是施恩于人的口号,它们却是人类存在的奥秘的极探洞察。贫穷者、饥饿者、哀恸者和受苦者确实是蒙福的,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幸的情况——耶稣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设法挽回那些不幸。反之,他们有福是因为他们比那些更舒适、更自足的人,保存固有的利益。

    自足最先在伊甸园显露出来,乃是最致命的罪,因为它如磁铁一般吸引我们离开上帝。受苦者和贫穷者得到好处,就是他们每天自觉缺乏自足;他们必须转向某些地方求取力量,有时他们会转向上帝。富有、成功和美貌的人可以依赖天赋的恩赐度过一生。但是,缺乏这些自然恩赐的人有一个机会——只有一个机会——可以在有需要时呼求上帝。

    简言之,受苦者和受欺压者透过没有选择余地的境况——他们或许迫切期盼别些选择——发觉自身的条件更适宜接受上帝的恩典。他们有需要、依赖和对人生不满足,为这缘故,他们可以乐意接受上帝白白的恩赐——爱。

    贫穷和受苦可以成为工具,教导我们认识倚靠的价值。除非我们学会倚靠,不然我们永不会经历恩典。为了说明这个原则,使徒保罗自身给哥林多人作榜样。他与一根“肉体的刺”搏斗,这疾病未被确认出来,故很多人建议了多个可能性:癫痫病、眼疾、慢性忧郁、疟疾、性试探等。我喜欢保罗不说明这个疾病是什么,因为他在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所略述的处理方法,可以应用在我们有不同肉体的刺的人身上。

    保罗起初看不见他肉体上的刺有什么好处,难以“凡事喜乐”,反而抱怨这个折磨人的苦难。由于它妨碍他忙碌的事奉时间表,令他质问上帝。他曾三次恳求得着医治的神迹,但三次都遭拒绝。最后,他接受一个功课,就是上帝要他透过苦难学习:“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事实上,身体的软弱使保罗受益。属灵骄傲、自大和负满等罪代表了更大的危险,但这个恼人的肉体软弱却使他继续倚靠上帝得力,而不是倚靠自己。当保罗最终领会这一点时,他的态度从抗拒转到接纳:他没有乞求上帝除去那根刺,反而祈求上帝救赎或转化这个痛楚使他获益。

    保罗一旦学会这个功课后,就以他一贯的作风开始向世界呼唤,“自夸”他的软弱。哥林多人是一群复杂的听众,被权势和外貌吸引;保罗夸张上帝拣选的模式,就是拣选世上卑下、被人藐视的人对抗有智慧的人,拣选软弱的人对抗刚强的人。保罗已经学会八福的功课:如果我们以谦卑、倚靠的灵转向上帝,贫穷、苦难、忧伤和软弱都可以成为上帝施恩的方法。保罗结束时。说:“因为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我们越觉得软弱,就越会倚靠上帝。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