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般我们不认为死亡是基督徒属灵历程中的一部份。然而,我们毕竟是会死的,而我们则没有想过这也是一件要靠上帝恩典完成的事。我们一般也不认为死亡也是圣经的教义之一,对基督徒现今活着具有很切身的实际作用。回应。说实在的,这个题目并非一个时下基督徒会产生共鸣的题目;这个题目与现今的时代精神(Spirite of ourtime)相去甚远,谈这个题目,或许别人会指你是否有「病态」行为,(甚至你自己可能也这样怪责你自己)。 无论怎么说,我们只需用一点时间仔细想想,就必然会发现「死亡」在基督徒人生中的确占一席位,不仅如此,死亡标志着灵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great crisis)和转捩点(transition point)。 我们已经讲过,一般而言,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工作特性是漫长的、渐进的。而非突发性或危机性的。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的一生乃是充满关键时刻的:一开始,重生就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因为重生内含一种洁净的大能,叫我们一次性彻底地摆脱罪势的管辖;接踵而来的乃是一种持续的、漫长的、与世界、与肉体、与魔鬼之间的争战;但这场战役总得有个了结,基督徒总不能永远争战下去,入了坟墓以后还在争战呀!这最后一站就是死亡这个关键时刻了。越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就要踏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在本书最后一章,我们将会看,到在这新的领域里,上帝的形象将会得到恢复,原来死亡并非真正的终点,好戏还在后头。这就是为什么说基督徒最大的盼望不是死亡,而是基督在尊贵与荣耀中的再来。基督再来之后后一切都要结束!但是,如果基督不在我们有生之年再回来,我们人生的路途总会先让死亡给我们画上休止符,那救恩的终曲会在此之后才奏出。这样,死亡对我们来说,就有必要好好思想。我们要对圣经有关的教导好好了解,并且好好预备自己,为主的荣耀,在基督里迎接死亡。 〖 死亡的本质 〗 医学和科技在近几十年来的突飞猛进,也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现实和伦理上的难题,医学界人士也为如何界定「死亡」而大伤脑筋。然而尽管科技如何发达,仍然没有为我们解开死亡之谜。从某些方面来说,反而更加增了它的神秘性。读者当中若有人曾经有过丧亲之痛的,相信一定不会忘记你们所熟悉、所亲爱的人那个躯体当中所隐含的神秘。一个垂死的人(即使他身体已非常虚弱)和一个已死的人,两者之间是有无限的差距。你说你感觉到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已经「走」了,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的。由于我们认识对方都是透过这个躯体,我们整个人的个性为人都装载在这个躯体里,所以当我们发现这个躯体和以往的那个不同了的时候,也难怪我们会觉得难以置信,不知所措。对有些人来说,到了这个时刻,他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人不只是这躯体而矣,在我们里面有比这仅仅的物质更超越的东西。 但这一切不过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些特征。圣经有关死亡的教导又是什么呢?死亡对基督徒又有什么意义呢? 圣经教导说,死是罪所带来的后果。在罗马书,保罗最核心的教导,就是解释了人在整个宇宙中的状态。他指出了第一个人类的罪,借着他的罪,死亡就临到了人间,并扩散到全人类--因为所有的人都在亚当的罪上有份,亚当是他们的代表,是带头悖逆上帝的(罗5:12-21)。这也是为什么保罗说死就掌了王权,即使在那些不与亚当犯同样罪的人身上,也有辖制权。这是不是就是圣经为婴儿夭折的解释呢?这些婴孩可是从来不曾自愿地、有意识地犯罪喔!早期的圣徒的确认为是这样的。罪的工价乃是死,而且工价平等分配,人人有份。 不但如此,在圣经里,死亡被视为罪的咒诅。死亡并不是像我们有时误解的那样,是一种祝福,一种解脱,一个平安的结局。不错,这一切在一个基督徒离世的时候或许都是真的,但这些情形实际上是与死的本质相违背的。因为死即等于决裂、离散。死乃使我们与上帝所造的契合(Fellow ship)隔绝了,死亡的身体乃是极丑恶、极具毁灭性的--死乃我们「最后的仇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死将我们与我们所爱的人分隔开了;它把使我们彼此间身体、思想、心灵相联接的系带割断了;死夺去了我们世上一切的产业;他人的死叫我们与他们隔离,并将他们带到一个无法与我们沟通的地方;我自己的死则表示我撇下了我一生所爱、所牵挂的人在后面,也就是说,死将我和我生命的一部份:我的丈夫、妻子、儿女、父母、弟兄姐妹.....割绝了。 死亡还带给我们另一种的分割,不仅是我与我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即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分隔,死还把我自己分裂了--我的身体和我的灵魂分家了。我们这个暂居其中的帐棚必须留在地上(林后 5:1),我这副唯一的、用以认识自己、用以与别人交往的器具,必须与我的永恒的灵魂分割开来,与我天性相违的部份(contrarary to nature)。这样的事,实在远远超过我脆弱的理性所能想通的。仅仅涉足窥探一下这种事情,已足以叫人不寒而栗。此乃咒诅也!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的主想到死之将临时,他说他心中充满忧伤。圣经形容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所用的描述,暗示了主在想到他将要亲尝的可怖经历时,整个人在战栗。圣经形容主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一幕所用的形容词是属于用来形容「困惑、不安,因身体上的失调或精神上的困扰、忧伤、羞辱、失望而产生的近乎精神错乱的状态」。难怪马丁路得评述说:「从没有人像那人一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得像那般惊恐。」 所以,唯有当我们看到基督时,才能发现死亡真正的本质。在其它人身上,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的惧怕到不在乎,有的悲伤,有的乐观,林林种种,什么都有。而这些反应都是基于当事人对死亡之后的眺望。但当我们的主思想到死亡的时候,他却是因看见死本身而退缩起来。当他看到他究竟要借着死来肩负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对上帝说假若许可,叫这杯可以被撤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死亡本身的厉害。死亡是生命的毁灭者,而生命则是上帝他无穷的大爱所赐予人类的,因此死亡不仅是我们最后的仇敌,同样也是上帝的仇敌。 〖 死亡之死 〗 虽然以上所说的都是真的,也的确是圣经的教导,但仍然不是真理的全部,至少对信徒来说,不然。因为信徒不会单单思想死亡本身。基督徒看待死亡,正如看待其它所有的事,都是「在基督里」来看的。死亡本身确实是一个叫人退避三舍的经历,但在基督里,死亡的必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新约圣经中,我们每逢读到有关死亡的经文时,所讲的总是死亡如何已被击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殉道者在面临死亡时才会以得胜者的姿态出现;而大大小小的信徒在自知死之将临之际,才会仍然安之若素。我们看到,在一个已经战败的仇敌面前,人们勇敢面对,好比早期卫理公会的信徒那样,他们知道他们的信徒是「安然去世」的。如果我们也想有同样的勇气,就必须清楚对基督徒来说,死亡为什么会被击败,以及是怎么被击败的。 死亡啊,你少狂傲! 有比你壮的已向你开刀, 他直捣你的黄龙,逮了你去报到, 休想我们今后会再给你吓倒! 布伦克(William C.Plunket) 〖 基督是如何直捣死亡的黄龙、夺去死亡的权势呢? 〗 圣经给我们提供了几个答案。 (i)基督以和我们一样的肉身形状来到世上,以致他可以亲尝并且分担我们的死亡。希伯来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基督成为我们的形象,体验我们的软弱,接受试探的考验,忍受我们的苦难,为了要经历死亡。他这么做,以致可以成为我们救恩的「元首」(来 2:10)。他的父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好让他成为永活的救主,人类的朋友,并且能够承诺永不离开我,也永不丢弃我(来 13:5)。即使他没有再做别的什么事,已足够叫死亡成为我面前的败将,因为我知道,当我行过死荫的幽谷,他会与我同在,我不会是孤单一人的,我有那位既是复活的主又是生命的主伴我同行。我们可以将这种信念,称为对死亡之惊恐的夸胜。 (ii)基督已经征服了「那掌握死权的」(来 2:14)。希伯来书这里用的这个动词,英文圣经常常被翻译成destroy(消灭),基本上就是「废除了别人的武功」的意思(horsdecombat)。原文katarge?这个字,有用在无花果树的比喻上,那无花果树乃是「白占」地土(路 13:7),也就是说,对土地使用来讲,它丝毫起不了作用。这就是基督的死给黑暗带来的影响(参林前2:6;15:24)。死亡依然存在,但其权势已经完全给废除了。当邪恶势力试图攻击信徒的生命时(正如现今这些势力力仍然不断努力尝试在做的),发现它们已经没有权柄了。因此,它们只能欺骗吓唬基督徒,让信徒以为自己仍然在它们的管辖之下。 基督究竟是怎样征服撒但,尤其是指那位「掌握死权」的撒但的呢?基督耶稣的得胜到底带来了什么局面?他的得胜是针对撒但用来控制我们生命的钳子,即罪着手的。保罗说基督透过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过犯,以致他能够为一切王权缴械。基督借着在十字架上的得胜,把这些权势公开示众(西 2:15),魔鬼用来钳制我们的钳子就因此失去力度、脱钩断裂了--我们不必再受它的奴役。这带给我们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受制于死亡的威胁!由于我们的过犯已经从我们身上挪去了,而我们也不再是可怒的儿女或今世掌权者的奴仆(弗2:1-3),死的毒钩已经由基督为我们承受了(林前15:55-57)。只要我们注视着基督的得胜,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这显然就是新约圣经为什么把圣徒的死视为圣徒的安睡,(这里所讲的安睡并不是像有些基督徒所想的那样,基督徒的灵魂会在他们离世之后和世界末日之前这中间阶段安睡)。当死亡的毒钩己经消失,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已不足为惧时,死亡反倒变成了一道桥梁,在此桥梁的另一端,即我们醒过来新的一天的早上,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与上帝同在了。纵使死亡还极力想威胁和捆绑人,但对那些把信心安定在基督身上的信徒来说,死亡只不过是安睡而矣。保罗说,这就好比一艘船解开了系泊绳,「离开了」我们灵魂今生今世所暂泊的居所,驶入无边际的海洋,在那里更靠近基督,甚至更是「与基督同在」(腓 1:23)。 这一切并不是要否认基督徒的离世,仍有各自不同的、难以言喻的经历,正如我们每人的睡眠,也各有不同的经历。由于我们各人的心理构造是相当复杂的,有的人很容易入睡,想睡就睡,而有的则整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们面临死亡也是如此。在圣经中没有说死亡一定要有什么模式,因为死亡这经历本身也是上帝用来预备我们迎见他的方法。我们只能模糊地猜度,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一生非常有把握地生活,反而到了最后这一役竟会打得如此艰辛,甚至有时感到幽暗惨淡;而另一些一生比较小信的人,到临终时竟会感到格外的甘甜宁静。上帝有他的计划、目的和他工作的方式,他是不会做错事情的。我们大可以放心把自己的灵魂交付在他手中。 〖 预备迎接死亡 〗 如此说来,基督徒又当如何看待死亡呢?基督徒要学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死亡。我们不应当轻易地、很肤浅地视之为无物;也不应该容许自己怕死怕得要命。基督徒要认识到死亡是我们的仇敌,但我们要欢喜快乐,深知即使死亡也无法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罗 8:38),因为,在基督里,死的毒钩已经被废去,虽然死亡仍然可能会临到,或必然会临到(除非主在此之前再来),但是死亡已经无法伤害我们了。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发现死亡始终会带给人一些不自在的感觉,即使明白圣经教导的基督徒,在感情上也会感到有难以协调的地方。死亡摧毁了一个人在世暂时所拥有的和他所珍惜的一切。他不可能毫不难过地对死亡,向死亡表示友好和欢迎。我们必须操练自己的灵性,使自己在死亡来临之际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死亡。我们大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操练自己: (i)我们的心必须以基督并与他同在的荣耀为至宝。保罗就是持着这样的心态。他认为与基督同在乃是「好得无比」(腓 1:23),因为对他来说,活着就是基督,死了也有益处--这益处就是获得了一个与主更亲密的关系,对主更有深刻的认识。这一切只有对那些今生爱主的人才有意思。如果我们看重基督,超过世上万事,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超于万事,那么,与主面对面相见,与我在世上要舍弃的一切相比,自然宝贵得多了。至于有多宝贵,我们目前也许讲不清楚,但我们起码知道一点:与上帝的儿子同在是不会叫我们失望的。 基督徒往往很容易失去这种识见。有一种想法往往很微妙地就给我们设下了网罗,例如,有人会认为只要我们今生慢慢培养我们基督徒的事奉,将来我们总会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培养对主的爱和与主的团契。我们与主的关系是件大事,不能等到死亡使者来临时才处理,因为人一定是在活着的时候死亡的!我们要清楚一点,活着的时候习惯了对上帝不冷不热,这习惯是会习以为常的。这种习惯既不容易说改就改,其后果也不能够说补尝就修尝。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相对来说,说我们将来一定会比现在作更好的基督徒,是不怎么可能的事。基督徒为末日预备自己的灵性,必须从第一日就开始。 (ii)我们必须以那将来所要获得的祝福来提醒自己。基督在那里,我们便会在那里与所有与基督联合的人一同相聚,有我们认识的:我们的朋友、教牧、长执、父母祖先、弟兄姊妹--大大小小凡帮助过我们的人。在天上的教会是何等的荣耀!来到众圣徒一同聚集的教会是何等的荣幸(来 12:23)。 无疑,讲到将来的喜乐,我们现在知道的实在有限。还有许多问题,我们知道的答案也许只是模模糊糊的:到那时,我们彼此间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没有世上这一切的享受,或者再没有那些旧有的,上帝赐予我们在世时的关系,我们的日子会怎样过呢?那些在年幼时或婴孩时就离世的人,在天上会不会再长大呢?我们对上帝的知识是一下子顿然增加的呢,还是会经过一个过程,渐渐不断增加的呢?到时候,我们还会不会认得大家呢?这一切合乎情理的问题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到那时再没有咒诅,只有喜乐和满足,因为上帝的祝福将毫不间断地涌至他的子民。我们今生所尝到的任何一种喜乐,到那时,只能显得不过为凤毛麟角,不足为道了。在那时,一切都会是真实而永恒的!但唯有当我们真正经历到这一切时候,我们的问题才会消失。那时候,我们就会承认说:「现在我终于『完全知道了』」(林前 13:12)。 要是我们的思想能够专注在这些确据上,我们自然会以一种崭新的眼光看自己的离世和进入将来的美境。 (iii)我们必须在今生就觉悟到这世界不过是短暂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日活着,都必须抱着一种态度,就是以那一天可以随时成为我们向世界告别的一天。这也是保罗对哥林多人的劝告(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因为这世上的情况都要过去」,保罗说,所以「享用世上百物的」应当活着「要像没有享用的一样」(林前 7:31)。如果我们对所有这一切的世俗享受不再紧握不放,反之,紧紧抓住的是基督自己,那么,那一天早来或晚来也没有关系了。当我们学会对今生的世界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那么,我们一定懂得怎样与将来的世界影形不离。司布真(H.Spurgeon)曾经在他的一次讲道中,就保罗的「我是天天冒死的」这句话,点出以下这个道理: 要是一个人是天天冒着死的,他一定不会认为死有什么艰难的。他原早已经常常操练死亡了,要他死,只是让他再示范一次而矣;就好象歌者彩排了多次一样,他已练得炉火纯青了,他只要再将那些音符发一次声,就可大功告成了。那些每日清晨到约旦河边,涉入水中与基督相交,与基督同死,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并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他们该是何等快乐的人!当他们攀上了他们的毗斯迦山(Pisgah)眺望时,将一无牵挂,他们所看到的,乃是那些早已熟悉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研析过死亡的地图。.....愿上帝既教导我们这种处世的艺术,让我们该活出这种艺术荣美来。阿们! 那些认识到这种恩典的人,也许会跟本仁约翰所描写的那位心直先生(Mr.Honest)一样,心感欢欣,本仁约翰在「天路历程」中写道: 不久,信差又来找天路客,这次是找心直。找到了便递给他一封信。信上说:「有命令召你去见主,预备好一切,可以进入天父的家。」信差也给他一个记号说:「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传 12:4)。心直听见了这消息,叫齐了他的朋友们,对他们说:「我虽要死了,却不作遗嘱。我的诚实,我要带去。不过你们可以把我的诚实告知后人。」日子一到,心直便出发到江边,那时江潮适高,幸而心直生平有一位朋友名叫无亏心〔Good-Conscience〕,特来助他一臂,帮助了他安然渡过了那无桥的江。心直最后的话是:「上主的恩典掌管一切。」说完了,便离开了这世界。 「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林前 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