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是灵性的大障碍,是人类痛苦根源,基督教布道的出发点,就是要救人脱离罪恶,虽然佛教劝人修行的出发点,是在脱离苦海,而苦海也就是恶业所引起,故将两大宗教的罪恶观比较一下,是极有意义的事。 佛教看人生是苦,苦是从业来,业是由无明来。无明是因,业与苦是果。无明是无始以来,即在人心中,犹如基督教的原罪,十分相似,因为据基督教的圣经记载,人类的罪,原是始祖亚当离开上帝而来,由罪才生出多样痛苦与死亡。佛教认为人类无始以来,由于有「无明」为缘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而有「老死」,这是佛教的十二因缘法。 一、 佛教说罪是什么? 佛教少讲「罪」,但讲「业」。十恶业就是罪,那十恶业呢?分身、口、意三类: * 第一、 身业有三种:即杀、盗、淫,这是身体所犯的罪。 * 第二、 口业有四种: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是口所犯的罪。 * 第三、 意业有三种:是贪、嗔、痴,这是意念对于外境所引起的罪。 人类所做的恶业,都是由于无明而起的。无明的内容,即「烦恼」,佛经上分析人的「烦恼」很详细。「烦恼」亦即是基督教「罪」的代名词。佛教只称为烦恼,不叫它做罪。烦恼分两大类,一是根本烦恼,二是随烦恼。根本烦恼是根,随烦恼是枝叶。 简述之,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随烦恼有二十种:忿怒、仇恨、覆藏(隐瞒罪)、恼害、嫉妒、悭吝、虚诳、谄媚、损害、骄傲、无惭、无愧、掉举(心掉不宁)、惛沉(心滞蒙昧不清,与掉举相反)、不信、懈怠、放逸(放荡如野马妄为)、失念(失正念有邪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颠倒是非)。 佛教徒常讲烦恼不讲罪,这些在基督教看都叫罪(参罗一18-32) 二、 佛教说善是什么? 佛教认为将以上恶业、烦恼反过来就是善,就是道德。善与道德就是对己对人都是有益的。十恶反过来变为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 善心所法,计得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以上是唯识学百法中的「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种,或善,或恶,或不定。以上十一种心所有法是善的。 三、从诫律中看佛教罪恶观 佛家有七众,持诫各有不同。七众是一、比丘(和尚),二、比丘尼(尼姑),三、式叉摩那(译为学道女,是沙弥尼进一步欲受「具足诫」者),四、沙弥(初出家未受「具足诫」者),五、沙弥尼,六、优婆塞(在家男居士),七、优婆夷(在家女居士)。 1. 比丘应持二百五十条诫。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2. 比丘尼应持三百四十八条诫。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 3. 式叉摩那,欲为比丘尼,须再学道二年,方可受具诫。 4. 沙弥应持十诫。 5. 沙弥尼应持十诫 6. 优婆塞应持五诫 7. 优婆夷应持五诫。 五诫是:一杀,二盗,三淫,四妄,五酒。 十诫是加上:六不着花鬘及不香好涂身,七不歌舞倡伎并不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触钱金银宝物。 此外则有大乘菩萨诫,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则有十重诫四十八轻诫,是出家僧所应受的。根据「优婆塞诫经」受诫品,则有八重诫,二十轻诫,是在家居士所应受的。关于大乘菩萨僧诫,除梵网经之外,尚有瑜伽诫,名「菩萨诫本」,其中四重诫,四十八轻诫,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诫品而来。 诫律是佛家七众所共修,律居三藏之一,释迦佛在世时对弟子说:「在我去世后,汝等以诫为师。」诫定慧三学,以持诫修行为首。未有不持诫而能开悟者。 这篇短文不能尽刊出「比丘诫」是什么,请读者自行翻查比丘诫本「四分律」,或「四分律比丘诫相表记」,虽然费些时间,但是一件极有趣味的事。 基督教一个重要的题目是罪,「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15)罪是人类最大仇敌,死亡和痛苦的根源──「死的毒钩就是罪」。(林前十五56) 一般人将罪恶二字连在一起使用,其实二者有些分别。 罪(sin)是原因。 恶(evil)是后果。 犯罪之后的结果,必定是恶,恶却不一定是罪,如病、贫、天灾,都是恶,由外而来,罪是道德上的,由心而起。「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可七21、22) 一、罪的实在 有人以为一切遭遇都由天注定,由环境所造成,自己是无罪的,有人以为罪只是一种概念,但现实生活中罪却是实在的: 1. 公私道德的判断 公众对于某人所做的事,好坏都自有判断,曾经杀人的人,一生有强烈罪疚感跟随,令他无法遗忘自己的罪行。 2. 国家社会法律的裁判 几乎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法律制裁罪恶,使违法的罪人无所遁形,足证犯罪的事在世上何等普遍。 二、一般人对罪的看法 1. 罪是由物质(欲望)控制 中西哲学家都有持这种主张的。希腊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罪恶的,肉体捆绑了灵魂,佛教亦如此。此外又有人主张不可有美丽东西,不可听美好声音,不可吃好东西...其实,身体和物质都是好的,物质并没有罪,罪是从人心发出的 2. 罪是由于愚昧无知 这派人以为犯罪是由于缺少教育,认为野蛮人与文明人是差得多,但我们却知道,文明社会的人,也同样犯罪 3. 罪是由于生活缺乏 人因穷困所以偷盗,夫妻因穷困所以争吵,失业青年因空乏而自杀。人人衣食足,就良善了。此说笔者亦不能赞同,试看多少富有夫妻也照样吵骂,达官贵人也照样贪污枉法。 4. 罪是基于兽性 此派认为人是动物,所以骂人:「猪、狗、牲畜。」,人有兽性,还未进化到高尚地步。 以上四者,似乎都是将罪推到别的事物上,人自己不用负责任,但都不是罪的真正原因。 三、基督教对罪的看法 1. 罪的责任必须由人自己负。基督教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最为尊贵,高出一切受造之物,赋有自由意志,所作所为,无论好坏都要自己负责,并且要接受上帝审判。 2. 罪的起源,是人妄用自由,离开上帝。禁果并非特别的果子,它代表上帝的法律,人类始祖抗拒上帝的命令,擅吃禁果,就陷入罪的箝制中。 3. 罪的性质(根)就是自私自利(selfish),从以上帝为中心(theocentric),堕到自我中心(egocentric)。把自己放在上帝和他人之上,一切罪念烦恼就产生。 4. 圣经中罪字的原文意思 A. Hamartia 有射不中的意思(罪,罗二23),圣经中罪的总称,是指不像上帝,不合上帝的心意,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就是罪。 B. Parobasis 不走正路(罪过,罗五14),公园有「请勿践踏草地」一牌,你走草地就错了,违望律法就是罪 C. Paraptoma 失足堕地(过犯,罗五15),英文译作trespass(侵犯),前者意即人立在平地上面失足跌倒,后者指越过、侵入不应进入的界线 D. Parokoe 不听从(悖逆,罗五19),意即听不见,听不清,或听虽听见,却不理会,就是罪 E. Anomia 反对,不守律法(不法,罗六19) (中文罪字,是古文网字下面加一非字,网,古网字,意网尽天下之非,皆是罪) 亚当可说犯了以上各罪,因为即使犯罪一条,亦是犯罪了。 5. 罪的结果,就是痛苦。古人罪字写成x(编者注,字典也查不出来,乃是「上自下辛」)字,辛苦也,辛苦,辛,悲伤也,如辛酸。罪的结果是自己辛酸。还有将罪字写成辜字,「说文」有:「辜,罪也」,可解为「自古以来,罪就是辛酸」。 A. 上帝方面 1. 不能得上帝的喜悦,令圣灵担忧 2. 断绝交通,上帝与人之间有了隔断的墙。 B. 自己方面 1. 道德败坏 2. 健康受损 3. 灵性死亡 C. 他人方面 1. 社会不安宁 2. 是坏榜样 1. 佛教将罪业,分为身、口意三方面,而特别重视意业,这点与基督教相同。耶稣在马太福音五章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犯奸淫了。」 2. 佛教以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有无始无明,障蔽真性;与基督教说人自始祖以来,遗传原罪,与上帝隔绝之说相近,以弗所书二章说:「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指罪)。」可见人本是与上帝隔绝,也不明白真理的。 3. 佛教诫多,比丘二百五十诫,比丘尼三百四十八诫,诫多则难遵守,处处拘束,行动无自由,如查看四分律,则可发现许多诫是出家人也不易持守的,基督教诫少,只从摩西留下来的十诫,耶稣又融为「爱神,爱人如己」,两条重要的诫。严格说来,就是一个字,都包括在「爱」中了,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提摩太前书一章命令的总归就是爱」,罗马书十三章,「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4. 佛教诫律虽多,但只限于人伦道德的层面,未提到人须对上帝负责,基督教诫命虽只有十条,但头四条就提到人对上帝当尽责任,后六条才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不同的。 5. 佛教徒犯罪,只是自己的事,其信仰中并没有说对上帝的亏欠;基督徒犯罪,则不仅是自己的事,也是得罪上帝,此又是不同点。 6. 佛教消灭罪恶的方法是持诫、修定、得慧,以持诫为先。基督教以为人不能完全守住律法,只有在恩典之下,方能完全律法。 7. 佛教忏悔罪,分理与事二方面,一是理忏:「罪无体性,罪性本空」,罪从心起将心忏,忏罪无如不起心,心忘罪灭两皆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是理忏。事忏是五体投地,向佛忏悔,求佛证明,佛不能赦罪,只求佛力加被,使自己可以持诫修善。以基督徒眼光看来,佛教理忏心空罪空,无赔偿之道,对犯的罪无责任感。事忏「求佛证盟,佛力加被」,无赦罪之道,无代替之道,罪责还须自负。基督教悔改则是向上帝悔改认罪,有救恩代替的途径,救主耶稣宝血,洗尽一切罪,替悔改憺偿清罪债,使他立刻成为新人,得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