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基督徒谈「参禅」

目录  - 「信仰之道」的对话- 「天人之间」的对话- 结语

- 关系- 因果- 人的价值- 与基督徒谈「参禅」

禅(Zen),梵语 dhyana,又作「襌那」,意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在中国佛教,襌法被通称的有两种:即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是,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是。

禅,以目前有许多人的竞相参与学习,可见它必然存在有相当大的魅力。因此综观它现时所显示的现象,真是五花八门。虽然佛门教导「行、住、坐、卧」皆是禅。但基本上,只要提起「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打坐」。因为不管哪里有挂名「禅」的道场,「打坐」必是一门自始至终的功课。于是以「打坐」为主的发展所及,「禅」,经由今人的诠释产生了相当大的空间。

禅,于今时专以「打坐」为出发,就开展了繁多的种类;除了上述佛门自诩为正宗禅以外,禅修的境界,透过个人的冥想,就其目前已存在的众多乱象,当务之急该先探讨的是它们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只一昧判定「谁是谁非,孰正孰邪」。

禅,在中国,背负有千年传统文化,因此融合了相当多的儒、道思想。基于「儒」,有人以「静、定、安、虑、得」的「修心养性」来看待;期于「道」,有人欢喜「清净无为」,或积极「修身练功」,其结果是共同皆以「禅修」自居。而另有一类较具现代信息者,因国际文化交流皆及影响,又有了更创新的作风;有人把它利用为「开发潜能」;也有人藉此自立新的宗门,招揽信徒,俨然成为新一代宗师。于是新兴宗教,此起彼落,各家各派坚持己见,却忙得信徒四处流窜,莫衷一是。普遍流行, 乃因这种所谓启发「本然自性」的说词,最能迎合「人类自我」的高度诉求与满足,或藉以逃避现实的挫败与面对。

禅,在此先撇开它「起源于何」的定论;除了是为避免它反不得「自由自在」的限制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能重新正视思考「人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先摒除「谁是正派」,「谁是外道」的争论,而让我们着重于探讨:「禅,透过人,它真实是什么?」所以,人藉由「禅」这样的「静虑」,它产生了怎样的「冥思」,才真正是人人必要关心和明白的主题。

如来禅与祖师禅,佛门中人或许不认为有必要截然的划分;仅就其个别特色,略作介绍。

「如来禅」:佛教经典里的禅法,是如来所说,而依修法的不同,大致归类了「三种禅」来认识,即「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 小乘禅:有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
    •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
      1. 不净观: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
      2. 慈悲观: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
      3. 因缘观: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
      4. 念佛观: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
      5. 数息观: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 四念处观:即
      1. 身念处:观身不净。
      2. 受念处:观受是苦。
      3. 心念处:观心无常。
      4. 法念处:观法无我。

以此四观,使安住于道法。 

    • 八背舍:又名八解脱,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系缚的禅定。
      1.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
      2.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虽然没有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
      3.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以使不起贪心,证得心性解脱,名身作证;又因此观想能达于圆满,安住于定之中,故又称为具足住。
      4. 空无边处解脱:略。
      5. 识无边处解脱:略。
      6. 无所有处解脱:略。
      7.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略。
      8.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略。
    • 十一切处: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
  • 出世间禅: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接后空假双离,入中道第一义观,名之。
  • 出世间上上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名之。

释迦牟尼佛的修行证果,也经历了四禅八定、五十二位次第等,时间长达三大阿僧祇劫。

  • 四禅八定
    • 四禅者:
      • 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 二禅:清净心中,粗漏已伏;有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唯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 三禅:安稳心中,欢喜毕具;有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 四禅:前五识具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有无云、无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熟、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

大涅盘经说,初禅天人,因心中仍有粗细思想,故外境有火灾;二禅天人,于己禅定生喜乐心,故外境有水灾;三禅天人,呼吸粗重,故外有风灾;唯至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至。 

    • 四空定者:

1.     空无边处定:修行者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2.     识无边处定:修行者以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

3.     无所有处定:修行者更又厌弃歧视,观心识无所有,做心与无所有相应。

4.     非想非非想处定:修行者进修无粗想,做到如痴如醉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

  • 五十二位次第: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另立为十。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是资粮位;十地又称十圣,是修习位。论时间,须经三大阿僧祇劫。 
  • 三大阿僧祇劫:菩萨行成佛的年数,极多,无央数。修行次第历经五位、五十二阶,初阿僧祇劫在资粮位有十住(第一发心住,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十行、十回向,在加行位有修成四寻思观的暖、顶二者,与修成四如实智的忍、世第一二者。第二阿僧祇劫有在通达位(即见道位)的初地入心,与在修习位(即修道位)的初地住心、出心及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第三阿僧祇劫有在修习位的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及究竟位的妙觉。

佛法浩瀚,法门八万四千(略数,表极多),光是教理,无人终其一生能参透、证果,所以若不能确定「三世轮回」之说,佛法的可行性与存在价值,是有待商榷的。

「祖师禅」:自菩提达摩东来传慧可,传弘忍等,禅法在中国有了「教外别传」。因碍于佛祖年代久远、地源遥隔,以致产生有关佛经不完备或真伪的议论,乃转而重视佛法「自觉体验」的事实,认为佛法当落实于人人自心的体悟自证,非必由「言教」,于是演变成为「不立文字」的「以心传心」。传惠能,「直指当前一念即解脱自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达摩禅的中国化开辟了通路,至魏晋以降,更老庄化、玄学化。现前佛教中人虽一再言明从「印度禅」演化为「中国禅」,实质还是一贯的「如来禅」。但以中国人一向认为自己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自信,对外来宗教或哲学思想多半是先予包迥,再加以杂揉,而后传流。佛学承传期间虽有东晋释道安重申「以经解经」的教训,但普观现在「类佛教」的乱象,乃因历代以来,「九流十家」的思想已然与中国佛教信仰混然相融,所以今时人的「禅修」,行者慨标榜自证境界的不同凡响之际,是该当小心考量此境是否只是原有思想背景与知识教育的投影,或有其它我们未知或非人的能力范围所能掌控的存疑等等。

我们不定要「以古非今」,或断言「今不如古」;好人、坏人,古今皆有,再看出上古文物的发现,在在显示了远古的高度文化,不禁令人怀疑人类文明是否进步了?「进化论」之说又怎能视为不变的真理。而能确定不易改变的是人性;人性里有善有恶。禅家说要「明心见性」,探究「本原天真自性佛」。千年以来,除了述说于释迦牟尼佛的冥想世界以外,「禅门公案」又添了几则类似「狗子有佛性也无」的哑谜,于是尚未「明心见性」以前,倒先留下一则苏东坡——「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真话。

禅,说穿了,不过是人自我的闶证;人人都可以有见证;人的自我观照下的见证,充其量最高者也不过是释迦牟尼佛——「华藏庄严世界」的幻象。《楞严经》里教修「如来大定」,历经「五十阴魔」,佛警戒禅修者对于每一次自证的境界要常有这样的心态——「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做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因为「汝辈修禅,师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路,当处湛然」。所以禅修者有境界,最忌「着相」——《金刚经》有云:「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悟境,所以禅者,乃为解甚深又甚深密意。个中的神秘对人极具高度的吸引力,推想这可能是「禅」给人的最大魅力。

所以任何人于「禅修」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类自我探究内心深处的本能,是源自「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原文是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道书 3 章 11 节)

永生的盼望既已存在人的心中,人一日不得「永生」的真理,他就不会停止一日的探索。又「如经上所记: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 2 章 9 节)

因此禅,通过 meditation 的体验,不是任何宗教的专利,藉此要提醒大家仔细思考的是,做这样的功课,其动机与目的何在?或许有人一开始真是为内心因于「未知」的驱动,也或有人是因看到世界的无常、苦恼与虚空,而极需寻求出路,更或有人直接就是要探究「永生」。但人类毕竟是软弱的,他们常常就败在中途上;在禅修的过程,孤单的自我,最容易掉入小小轻安的陷阱或初步的幻境里;因为这太符合人类「自以为是」的个性,同时也转换了人在现实世界里「求不得的苦」。也或许有人能自我要求「时时放下、步步提升」,然而也不过是落入一个更让人不愿离开的「无止尽游戏」中。但纵然「禅修」会发生这样的危险,而我们也不是就因此要扼杀人这样的本能。所以在此与基督徒谈「参禅」,却是希望我们能更善用发挥这样的本能,唤醒我们当要常记念神赐给我们的「永生」,努力不懈地「追求真理」。且要以此作为生命的动机与目的,则我们「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翰福音 3 章 21 节)

「只有神借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哥林多前书 2 章 10 节)

冥想(meditation)内心观照,产生的境界是可以浩瀚无穷的,给打坐人的幻想力可真是「天马行空」;特别对一个不信仰独一「三一真神」的人,更是充满了诡谲、神秘的慑受力。的确,「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这话对人是有相当的鼓舞作用,但人却要谨慎不让自己成为「好高骛远」。有史以来,人类探索「未识的」,的确帮助人开拓高度的智能,但是「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哥林多前书 2 章 11 节)「未识的」未必都是良善的,尤其考量到人的深重罪性,透过「打坐」的途径,是人心在内向四面八方放纸出去的,真的是危机四伏,不会处理可能就「走火入魔」,落入极度的执着,自夸自己独有的功夫境界,自诤自己的超凡入圣。此时的他,志得意满,却不知仍是「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哥林多前书 2 章 14 节)走进这样的地步,往往无以自找,无人能救。

人的自我努力本是值得褒扬的,奈何人的罪性深重;佛法的《百法明门论》说人有「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八大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二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十小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思想人要依靠自我修行来出离我的深重罪恶,这会是多么困难的一个负担,甚且徒劳无功。的确如保罗所言的: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原文是人),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罗马书 7 章 18~25 节)

所以想靠自己修行来「了生脱死」,根是自讨苦吃,糟蹋了有生的年岁。如今,唯我们已经接受了有完全的义的主耶稣基督的救赎,才能白白得了永生(佛法希望修成的「了生脱死」)的恩典,因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 章 16 节)

「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罗马书 8 章 1~4 节)

「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罗马书 3 章 24 节)

甚且我们能藉由在主前祷告静默,从神支领许多意想不到的智能及领悟。

「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能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哥罗西书 1 章 9 节)

「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并且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能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或作:将属灵的事讲与属灵的人)」(哥林多前书 2 章 12~13 节)

「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哥林多前书 2 章 15~16 节)

感谢主,赞美主,成为神的儿女真是何等幸福;因我们所信靠的神,祂「所积蓄的一切智能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哥罗西书 2 章 3 节)且「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能和训诲。」(箴言 1 章 7 节)

所以人想要向更高的境界去参究,在人自己的领悟里是有限的、危险的。而唯一心能向着神的,神必然教我们得的更多,因为神的儿女有这样的权柄,「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提摩太后书 2 章 26 节)「要叫他们的心得安慰,因爱心互相联络,以致丰丰足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使他们真知神的奥秘,就是基督。」(哥罗西书 2 章 2 节)

坚信我们的主爱是完备的,要成为蒙福的基督徒,最重要当常建立这样的信靠,不住向神静默祷告说:

「你的手制造我,建立我;求你赐我悟性,可以学习你的命令!」(诗篇 119 篇 73 节)

「耶和华啊,愿我的呼吁达到你面前,照你的话赐我悟性。」(诗篇 119 篇 169 节)

「求你赐我悟性,我便遵守你的律法,且要一心遵守。」(诗篇 119 篇 34 节)

「我是你的仆人,求你赐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诗篇 119 篇 125 节)

「你的法度永远是公义的;求你赐我悟性,我就活了。」(诗篇 119 篇 144 节)

是的,我们要「侧耳听智能,专心求聪明,呼求明哲,扬声求聪明,寻找他,如寻找银子,搜求他,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神。因为,耶和华赐人智能;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他给正直人存留真智能,给行为纯正的人作盾牌,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护庇虔敬人的道。你也必明白仁义、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智能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谋略必护卫你;聪明必保守你。」(箴言 2 章 2~11 节)

我们向着神唯一道路的「灵修」,胜过一切「参禅」。除了神以外,我们真是再也别无所求了。

- 关系- 因果- 人的价值- 与基督徒谈「参禅」

目录  - 「信仰之道」的对话- 「天人之间」的对话-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