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真相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祖国迦毘罗城兴亡经过

 


迦毘罗城 Kapila-Vastu,又译迦毘罗卫,劫比罗伐窣堵,迦维。亦译苍城,黄赤城,赤泽(不知是否该地方泥土特别赤黄?)。释迦的祖国位于今日的尼泊尔国西南境内。根据佛本行经第五,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第二及西藏所传,四王子被父王懿摩尔王逐出后,来到雪山麓婆耆罗耆河边 Bhagirathi,迦毘罗仙人 Kapila 所住之地,遂渐建营,并以仙人姓名而称新国为迦毘罗城。佛本行集经第五:「……即向北方到雪山下,……以其本于迦毘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毘罗婆苏都」。

释迦的部落逐渐繁殖生长,定住于雪山南麓卢泗尼河畔 Robini,今之 Kohana 地方。领有现今尼泊尔国西南境拉普济河 Rapti 东岸一带地方,以迦毘罗城为其苜府(行政中心地),并领有附近提婆陀诃 Devadaha,车头 Catuma,舍弥村 Samagama,库马突沙 Khomadussa,石主 Silavati,弥娄离 Metalupa,散楁拉 Sakkara 等敷所村落。在迦毘罗城东方,卢泗尼河对岸,另又有一国,名叫拘利城 Koli,亦称提婆陀诃城,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及释迦妻耶输陀罗均出身于此。两城为争水利虽常争斗,但两城因常互通婚姻,保有密切关系,相传拘利城是由释迦族的一支所建。

当释迦时代,迦毘罗城可说处于列强包围之间,迦毗罗城虽称独立(?),实际土是宗主于居萨罗国,是拘萨罗的一个保护国。释迦的父亲净饭王,中文虽译成「王」,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 raj 的地位。在当时,raj 是由世袭或选举而立。国家(毋宁称是部落)的政治不是专制体系,而是采取长老制的共议制度。长老们不是 raj 的臣下,而是同僚及共同参与者。关于迦毘罗城宗主于拘萨罗国一事,中英佛学辞典四八二页亦提及「At the time of Buddha the Clan(Clan 即指释迦的部落,英文用 Clan,不用 Country 国。龚)was under the suzerainty of Kosala,an adjoining kingdom」。

但是,中国的许多僧人及佛教徒也许为了想提高释迦的地位,硬是向人夸称释迦的出身是何等伟大,是印度的甚么王太子,位居元首之尊等等。给人一种印象,释迦好象是一统全印度那样伟大尊贵的皇帝太子。例如煮云和尚便如此说:「那一个教主是王太子出身的呢?祇有佛陀一个……可是佛教教主以位居元首之尊,能够看得开,放得下,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了」(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如释迦有灵,听了煮云捧他的「位居元苜」,恐要汗颜三日,无地自容呢!中国佛教徒高抬释迦为「皇太子」,只显得说话者对印度历史的无知及幼稚罢了。

当释迦去世前一、二年左右,北地强国拘萨罗的流离王来攻打迦毘罗城,城遂沦陷。释迦族人或被杀或被掳,而终遭全族灭亡之痛。释种自兴起至灭亡,不过数百年生命而已。当迦城被攻前,释迦弟子曾苦求夫子施予援救,但释迦却以此乃前生宿业所致为借口,予以拒绝了。释迦眼见强敌在前,大势已去,即使抵抗亦无济于事,遂以「宿业」为借口而让自己置身事外。增壹阿含经称:「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释种今日宿业已熟,今当受报」。

关于迦城被攻陷后之情形,佛经有极凄惨之描写,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六:「是时……,流血成河,烧迦毘罗城……,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兀其手足着深坑中,是时流离王悉坏迦毘罗,越已还,诣舍卫城」。

唐朝的玄奘三藏法师在他的大唐西域记卷第六处,对迦毘罗城的死伤亦有同样记载。他称在迦城西北有数百千塔,装置死者骸骨。「大城西北有数百千窣堵波,释种诛死处也。……积月如莽,流血成池,天警人心,收骸瘗葬」。

迦毘罗城以后遂成废墟,第四世纪中国法显法师游历该地时称:「城中都无天民,甚如坵荒,只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法显传)。两百年后,唐朝的玄奘法师看到迦毘罗城古迹时称:「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围四千余里,(里数有问题,是玄奘的故意夸大,是他的佛教「白发三千丈」翻版。龚按)空城十数,荒芜已甚,王城颓圯,同量不详,其内宫城,同十四五里,叠砖而成,基址峻固,空荒久远,人里稀旷」(大唐西域记第六)。释迦方志卷上称迦城:「宫城周十五里许,以砖成之,故寺千余宫城一,寺僧三十余,天祠二所,外道杂住」。

迦毘罗城究竟位于今日何处?这个问题幸有近代考古的发现,获得了一个梗概。纪元一八九六年,Fuhrer 博士受印度政府之请进入尼泊尔国考古。在尼国 Butwar 州的 Tarai 地方,Tilar 河之西,Bhagvanpur。村北二哩,Paderia 村北方的 Rummindei 之地,掘出了阿育王在释迦诞生的蓝毘尼园为释迦所建的石柱。柱上记着阿育王于灌顶后二十年访此供养佛陀,并免除蓝毘尼村 Lumini 的税金。氏将发现经过发表于世(Monumental Antiquities and Inscriptions in the North Western Provinces adn Oudh(Ar th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Vol,Xii, ,Xii,1898)。一八九八年,P.Mukhe 邑氏又深入调查,发表文章,Report on the Antiquities in the Tarai,Nepal(Ar theological Survey Report,No26,1901)。

在阿育王石柱的西南十二哩之地,又发现一塔,其中置有佛骨龛一个。佛骨龛通常称作 Piprawa(塔名),此龛系由极坚固之石质所制,内包有铁及水晶等,最后在黄金叶子上面安放着释迦的骨灰。此龛现存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中,释迦骨灰的一部份曾分置于泰国及日本……等地。

佛龛上的文字是 lyam salila-nidhane Budhasa bhagavate Sakiyanam sukiti-bhatinam subhaginikarn saputadalarnam。如译成中文:「这是佛陀世尊的舍利龛,是大有名誉释迦族诸人及其妹、妻等共同奉祀之处」。

据考证结果,蓝毘尼园西北十五公里的 Tilorakot 与 Nigliva 附近地点,便是迦毘罗城的古址,位于东经八十三度二十分,北纬二十七度二十九分之处。至于在佛教史上占极重要位置的蓝毘尼园园址,东西约宽三十米达,南北约长二十米达。

迦毘罗城究竟有多少面积?佛教徒常夸称迦城的国界周围广有数千里,连唐玄奘还称它「周围四千余里」。好象迦毘罗城如不够大,便不足以彰显教主释迦的伟大似地。迦城在当时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少人口?实际情形现已无从知悉(佛经中的夸张记载不能视为事实),但迦城既如系位于今日尼泊尔国西南境的确实地点,便知不是广有几千里了。据日本佛教印度考古团上野照夫推测,迦毘罗城东西宽约五百米达(公尺),南北约一公里长。但他仍无法确定(印度纪行第五十二页,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考古日记)。

按尼泊尔国整个国家的面积也不过东西八○○公里,南北一六○公里,大小约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相似。尼泊尔全国约可分为三大区域:(1)喜马拉雅高山区,沿西藏边境,高度均在一万五千英尺以上,在山谷中除有少数住民外,几全为无人地带。(2)外喜马拉雅山区,山高一万英尺以上之地,其中有若干肥沃的河谷,尼国的首都加德满都(Katmandu,位于一二○○公尺以上高地),即在此区。此地亦为全国人口集中地带,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迦毘罗城即位于加德满都西南方两百公里处。(3)低矮区,沿印度边境,广十英里至二十英里,森林密布,农作物亦多。

两千五百年前的迦毘罗城北方四十余公里处即是拘萨罗国。迦城东南方十五公里处,又有拘利城,南境又有拔祇,摩揭陀等国。由此看来,迦城仅属一弹丸之地,何来疆界数千里昵?尼泊尔全境也不过这么一点点大,而迦城又在尼国加德满都西南方的一处,便知迦毘罗城微不足道了。本来,一个宗教教主出生地的大小,及其家庭环境等与其宗教根本无关。但因佛教徒硬要把迦毘罗城说得庞大无比,人口众多,以增释迦地位,所以我们纔不惮其烦弄个清楚。兹特列地图两张如下,以作参考。图二系根据日本帝国书院所编「历史精图」中印度佛教史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