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会更快乐吗? 我觉得基督教过于食古不化,追不上时代;单看「不准离婚」这点便是明证。现在快要进到廿一世纪了,何苦还死守条文,硬把两名早已情不投、意不合的男女拴在一起,迫使他们为着封建时代的残余,痛苦地挨完下半生? 古代不作兴离婚还勉强可以理解。因为那时人类寿命较短,所谓「古人五十人盖棺多」是也,而且婚姻大事,泰半是父母之命、媒酌之言。婚后除了上有双亲,中有伯仲妯娌,下有侄儿侄女;兼蓄奴婢之辈,济济一堂。况且男主外、女主内,独处时间不多;等到确知对方与己格格不入时,经已子女成群、年近半百了;还谈什么离婚?再说古代男子既拥有纳妾特权,又可公然宿娼,自无需出妻,以落个薄幸之名。为人妻者讲究三从四德,纵知丈夫有不合之处,也不敢表达,免招不贤之声。社会压力所趋,造成无奈怨妇,只能嗟叹「巧妇常伴拙夫眠」而已! 今则不然,医学科技日益发达,年逾九十者大不乏人,即使年近七十者亦精力充沛,故婚姻生活长达六十年者不足为奇。大概结婚之始便是二人世界,无所谓稳秘缓冲境界。一俟蜜月期过,难免偶有意见相左之时;婚前刻意遮瞒的缺点,婚后有曝露之日。相对日久,或是龃语频生;或是冷战不停;或觉配偶一举一动,莫不瞭如指掌,毫无刺激新鲜可言,实难长对一人而不生厌;于是乃有悔不当初之感。与其勉强坚守,而成貌合神离之怨偶,倒不如毅然分手,尚可维持知心之至交。是以「因误会而结合,经了解而分离」乃至情性的明智之举。而且当今社会民主开明,对离婚之辈并无歧见,实在是妇女之福,也是对传统男权主义大突破。此举不特可免怨偶之痛苦,更可避免婚外情之畸恋。当他们欣然觅得第二春之时,亲朋戚友都当为他们欢呼。 ~张淑贤 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加州十二岁的宝莉(Polly Klaas)在母亲的寓所内,遭歹徒劫走奸杀。 一九九四年十月廿五日,南卡罗来纳州的史密斯太太把自己两个孩子,三岁的麦可和十四个月大的亚历山大,抱上汽车,系好安全带,把汽车推到湖里。 同年十月廿二日,佛罗里达州塞尔太太(Pauline Zile)报称七岁的女儿姬丝汀娜实被继父杀害。 这几个家庭都是离婚家庭。许多人以为,离婚是成人私人的事,是个别独立的事件,于人无损,于己,是追求毕生之快乐,有何不可?却不知道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人是群体动物,是社会的一分子,一分子的个别活动,虽不至每一趟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也并非不可能引起一连串的反应。离婚行为自六十年代,经自由主义者大力提倡后,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现已有不少学者写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一、孩子沦为罪犯的受害者。现代社会及心理学者发现,父亲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父母离婚后,孩子失却父母共同的保护,很容易沦为罪案的受害者。其中包括遭母亲杀害。从来虎毒不食子,只有母亲为子女牺牲,但在破碎家庭,人性有可能被扭曲。罗德岛大学家庭暴力问题专家杰尔斯说,美国每年约七百个母亲杀死自己的孩子。综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律犯罪学家的说法,母亲杀子的因素通常包括心理不健全、精神抑郁、受不起丈夫离弃的打击,加上孤单、经济及教养孩子的压力、欲报复丈夫,引起他的注意、争夺监护权,或与别个男性关系破裂等。 拥护离婚者说,父母另组织一个家庭,单亲的问题迎刃而解,但由美国国会议员洛克菲纳第四世(Sen.John D.Rockefeller IV)主领的国家儿童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on Children)研究发现,父母再婚后的孩子,比单亲子更感孤寂抑郁。原因是再婚父母,比单亲父母更少时间关注孩子。另一惊人发现是,母亲再婚后,可能使孩子陷入大危险,就是孩子可能为继父或与其母同居男人虐待、强奸、性侵犯或杀害。在罗得岛大学主持家庭暴力问题研究的谢理斯(Richard Gelles,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Island's Family Violence Research Program)估计,三分一至四分一的儿童谋杀案,是由母亲的新男伴干的。 二、孩子心灵的创伤久难复原。父母离婚是造成子女产生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比之父母死亡,伤害更大。根据临床心理学家华纳斯丹(Judith Wallerstein)和其加州离婚儿童研究(California Children of Divorce Study)的成员,从一九七一年起,所做的追踪报告,三藩市区中产阶段儿童,于父母离婚五年后,有三分一人仍患有抑郁症,十年后仍有许多人情绪不稳,茫茫然,做事不专心,一事无成。十五年后,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但是他们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包括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离婚后,母亲多半获得监护权,孩子对父亲普遍怀恨。而许多母亲,即或在离婚前关心孩子,离婚后,因工作及其他种种个人问题,也会与孩子渐渐疏离。人口学家克勒平格(Daniel Klepinger, Battelle Centers for Public Health Research)及黎黛安(Diane Ly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分析父母亲子关系,发现儿童及青年时代经历父母亲离婚的人,有一半与双亲关系不好。和家庭完整者相比,他们中间很少与父母联络的比率,也较家庭完整者为低。 父母离婚,对孩子并不是伤风,一下子就会复原过来。根据研究,离婚对孩子的打击是一生一世的,他们会因得不到一个完整家庭,而终生不乐。巴尔的摩太阳报专栏作家雷摩苏珊说:「孩子要自父母离婚中的打击复原,比自死亡中求生,还要困难。」 三、孩子品学俱受影响。在破碎家庭中,青少年因缺乏父母共同教导,四分一没念完高中,五分一有严重行为问题,百分之四十需要某种心理辅导,相比之下,家庭完整者这方面的问题少一倍。研究发现,在完整的家庭里,未婚少女怀孕的情况比单亲者少百分之五十,两者读书成绩优异的比率为百分之卅与百分之十七之别。 四、社会治安问题。家庭之瓦解,使美国犯罪率剧升,三分之二的强奸犯,四分之三青少年凶手与狱中四分之三的长期男性囚犯,都长在没有父亲的家庭。杀死宝莉的凶手即为其一。 五、国家经济负累。根据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一项长期研究报告,婚姻破裂,使愈来愈多的单亲母亲,被困于低薪工作,沦为低级公民。在美国,离婚的单身母亲只有一半收足赡养费。全国每年不缴付的赡养费高达三十四亿美元,近五百万家庭因离婚要靠政府福利金过活,而这担子,就落在我们纳税人身上。离婚率高,纳税人的担子愈沉重,而政府代为追讨赡养费的工作,亦愈应付不来。以维珍尼亚州为例,由政府追讨赡养费的个案,已由一九九三年的廿八万四千宗,增加至一九九四年的卅二万宗,德州每月新增的个案三万宗。现在美国每五个儿童,就有一个生活在贫穷线下。电视剧所标榜的富裕单身妈妈,在现实中并不普遍。 离婚并不是私人的单独个别事件,而是对自己、配偶、孩子、以至于社会、政府,以及似不相干的纳税人,都可造成伤害和负累。自由主义者不了解人性,推算不出人类行为可能引起的互动关系及其全面长远性后果,便胡乱大张嘴发诳言,还俨然以人类自由、快乐和人权斗士自居,使无知而不敬畏神的普罗大众,深信其言,趋之若鹜,纷纷献身充当白老鼠,以实验其学说,落得家破人亡,社会秩序大乱。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已是百年身。」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这话一点没错的;敬畏神的人,纵使在人看来老实保守,并不特别聪明,但是,因为唯有创造人类的上帝了解人类的心思、行为、反应、性情和能力所带来的结果,也就唯有祂,能定出一套使人蒙福避灾的法则来。如此信祂,听祂指示的人,便无意中因信,省却许多冤枉路,不致被无知、但会花言巧语的思想领袖,舞弄得昏头转向,一头栽进了死亡陷阱,还不知道死因何在呢! 上帝设立的婚姻规则 如人发明象棋或一部机器,他一定会有些规则,说明当怎么运作使用;神创造了人烦,设立了婚姻,自然也告诉人,婚姻应怎么运作,要避忌些什么。 圣经上说: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记二18~24) 「你们……使前妻叹息哭泣的眼泪,遮盖耶和华的坛,以致耶和华不再看顾那供物,也不乐意从你们手中收纳。你们还说,这是为什么呢?因耶和华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间作见证,他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你却以诡诈待他。虽然神有灵的余力,能造多人,祂不是单造一人么?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祂愿人得虔诚的后裔。所以当谨守你们的心,谁也不可以诡诈待幼年所娶的妻。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恨恶的,所以当谨守你们的心,不可行诡诈。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玛拉基书二13-16) 「有法利赛人来试探耶稣说,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么?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么?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法利赛人说,这样,摩西为什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他呢?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马太福音十九章3-10节) 门徒的感叹,道出了夫妻难以相处时,那悔不当初的困苦。到底大部分的人都是非娶非嫁不可、不甘寂寞的人,这样,若遇到了困境,又当如何自处?人们畏难的心理和有限的智慧能力,只想出逃避──离婚一个简易法。但正如耶稣所说:「起初不是这样的。」起初又是怎样的呢? 一、婚姻是「神所配合的」,人没权废除神的旨意,否则就是越权,以自己比神更大。这就是自由主义者的底牌,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没有神;婚姻是凭个人的喜好和感觉,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二、婚姻是二人成为一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纵然有人不能接受自己身体的毛病,或嫌自己老朽多病,巴不得能换一个健康、年轻、美丽的身体,但这没有可能,我们就接受了,并且好好保养。婚姻也是一样,若认定二人成为一体,不能分割,嫌弃的心态,就会由好好保养的心态所取代,不能解决问题,也可想法解决。 婚姻是二人成为一体,将一体分割,自会使人受伤。社会上许多破碎心灵,来自破碎家庭,他们有心理、精神不健全的,有思想、人格被扭曲,因而伤害别人的。现代狡辩的律师替犯人开脱罪名时,往往说犯人是受害者,不是他错,是社会的错,家人的错。当然这不对,但也说明,受伤的人,会反过来成为伤害别人的人,我们不得不留意神的规则。 三、婚姻是一个盟约,须讲信用和责任性,不能随感觉变来变去。合约签了字,就须导守,遇困难也要用毅力和心思克服。自由主义者认为一纸婚书无用,锁不住两个人的心,所强调的是感觉,彷佛人只有感觉,没有理性,没意志力,不必讲信用、责任,又不能自约。这种观念传递给了下一代,轻则毁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下一代不能与人建立信任与恒久相爱的关系;重则导致青少年单顾自己的感觉,不负责任,不讲信用,不能自约,全世界只有自己的感觉最重要。推而广之,就是生下孩子可以不理,或是干脆堕胎,杀婴。只要自己喜欢,就可随更杀人取乐,因为人是不能自约的。 四、婚姻是为对方,耶和华神说:「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妻子有责任帮助丈夫,不求自己的益处。而丈夫就要爱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拾己(以弗所书五22-28节)。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婚姻观,并无新意,其实唱来唱去只有一句,就是满足个人的需要和欲望。无论是合是分,是签了约,是会伤害他人、负累社会,他们都只有一句应对,就是只有自己欲望的满足,才是全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结语 自由主义信徒将自己的快乐,看为人生最要紧的事,可惜错信诳言,反致求福得祸,求乐得苦。现在专家发现,离婚并不解决问题。《离婚失败》一书入屠戴维丝说,「离婚并不解决问题,只会引起新问题。」此外,人会把老问题带到新的婚姻里。现在婚姻辅导员也改变观念,提倡修补婚姻,而不主张切除。可见离婚寻不到快乐这事实,已被人察觉了──虽然后知后觉了。 许多对基督真理没识的人,以为人生唯一目标乃是求福,无神者求今世之福,信耶稣者乃今生、来生的通通都要。并不是这样的,圣经中有一套深奥的苦难神学,耶稣基督临世的榜样是上十字架。许多圣徒受苦殉道,上帝并没有听人祷告免去人间一切的苦难。圣经反记载,耶稣基督「因受苦难得以完全」,「祂虽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希伯来书二10,五8节)。而「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因为祂预先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使祂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马书八章28-29节)。 神看圣徒品格的熬炼,比个人一时的欲望满足更重要。我们在世的目标不是求福求寿,求富贵荣华,求感官兴奋满足,而是有更大的使命:遵行神的旨意,熬炼自己的品格,甚至为此不惜受苦舍命,如基督耶稣。这诚然与自由主义者的自私自我中心哲学背道而驰。但我们也不是自讨苦吃,我们只是有另一种价值观。人生遇到难处乃不可免,胆怯与手足无措的人当然只好逃走,自私的人只顾追求自己的快乐,但也有人勇敢、坚毅,面对难处倚靠从神来的智慧克服它,不屈不挠,不逃避,也不自私只顾追寻自己的快乐,这是品格,在人生而至于婚姻的苦难中,都可以磨炼而得。 上帝的路,不是自私、浅薄的人能走的,然而,这是智慧与生命之路。走在其上,我们就不必随人乱绕圈子,一直绕到死。我们免了被自由主义者用来做实验品的灾难。因我们已得了正确我们知道,神的路是先死而后生,先苦而后乐,先舍而后得,先卑微后升高。一粒麦子必须落在地里死了,才会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必失丧生命。主耶稣已先走我们前头,「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立比书二章6-11节) 走上帝的路,终有好的结局。 * 世界日报(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九日;九二年十月三日;九三年七月廿一日,九月二日,九月卅日;九四年九月四日,十一月五日,十一月十日) * Cases all too common, but each has own signature, ( by C. Dowling & D. Sharp, USA Today, Nov. 41994 ) * Child support ; States if parents don't ( by Mimi Hall, USA Today, Mar 28, 1994 ) * Divorce and Kids: The Evidence Is In, ( by Barbara Dafoe Whitehead, Reader's Digest, July 1993, Condensed from The Atlantic, April 1993 ) * Divorce Can Lead To Unexpected Splits ( Wall Street Journal, Dec. 10, 1993 ) * Innocents Lost ( by Jerry Adler with G. Carroll, V. Smith & Rogers, Newsweek, Nov. 14, 1994 ) * Life With out Father ( by Irving Kristol, Wall Street journal, Nov. 3, 1994 ) * Parents Who Kill ( by David Van Biema, Time, Nov. 14, 1994 ) * Why Parent Kill ( by John McCormick, Newsweek, Nov. 14, 1994 ) ~张宇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