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一~廿四;王上一1~二11;代上十二~廿九
大卫的统治方式与扫罗背道而驰,他谋求帝国的统一与发展。他联合为支派,设立一个有效的政府,组织祭司制度,并拥有一支绝少败北的军队。他继承的是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国土,但他逝世时,却留下一个完整的帝国。与前任君王对照之下,大卫不但是英君,更是以色列空前绝后最强的君王。他是诸王的准绳。成为如大卫般的君王,是一位继承者所能得的最高赞誉。
(撒下一1~五5) 虽然扫罗已死,但数年内大卫仍未能统治所有十二支派。犹大欣然接纳他为王,但北都的为支派却无意附从,他们拥立扫罗仅存的儿子伊施波设。基于这种分歧的效忠态度,百姓之间就有了裂痕。这种情形较早时已可发现(注一),在所罗门后更趋明显。大卫统治犹大七年半,后来统治全以色列三十三年,因此他的统治时期达四十年零六个月之久(一○一○一九七○;撒下五5)。 一、大卫受封为犹大王(撒下二1~4) 扫罗阵亡时,犹大百姓对大卫的认识是比其它支派要深得多。他的家乡在犹大的伯利恒,而他大部分的活动是在扫罗之京城基比亚以南,在大卫率领扫罗的兵丁对抗西南都的非利士人,和他逃亡的时期都是如此。因此,当他要返回自己的百姓中的时候(注二),理所当然的先往犹大的首要中心城邑希伯仑,并且城中的百姓也宣告他为王。历年来,大卫是他们的英雄,而且他的礼物和爱顾遍及各城,另一方面,他已显露领导的才能,特别是在战事上,与先前的政权迥然相反。大部分的百姓因着立他为王的机会终于来临而高兴,他们获得一位足以信赖的对象了。因此,大卫全家及六首随从的家眷抵达希伯仑后(撒下二3),犹大的百姓很快的集会,膏他作「犹大家的王」。 二、伊施波设受封为以色列王(撒下二一10) 其它支派的立场不相同(注三),因为他们对大卫较陌生,当他仍然任扫罗的军事长时,可能大卫勇猛对抗非利士人的故事,流传在他们中间,但自从他逃离扫罗王后,便从他们的印象中消失了。结果,他们获知扫罗身亡后,自然首先考虑扫罗仅存的儿子伊施波设(注四)。三个儿子与扫罗同战死沙场,只有这儿子和两个女儿米拉(Merab)和米甲存活。押尼屯侥幸逃过基利波山的屠杀,协助立他为王,选择约但河外的玛哈念为京城(注五)。迁移京城因为自基利波的溃败后,非利士人占据以色列;在玛哈念,这位青年受封立为约但河两岸的君王。然而,西岸的百姓受益与杏,以及有无存责任感是值得怀疑的。他们最关心的是,非利士人仍然存在的威胁。 非利士人对大卫和伊施波设各据一方有何反应呢?是否认为他们是危险的敌人,或有利可图的属国,或者漠不关心呢?至于以色列王,他们或许真的漠不关心。因为他的影响最多只达到约但河西边,而且对这块非利士人所感兴趣的地方影响很少。至于大卫,他们可能仍以他为属国。他会处身于他们中间,在亚吉的权下忠诚服务,而且,作为弱小之犹大的首领,也不难于管辖。他们必定因以色列的分裂而暗自高兴,而且胸有成竹地认为快要接管整个以色列国了。 三、大卫与伊施波设的争斗(撒下二12~四12) 1.早期的冲突:犹大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从开始就难以避免,首次的小冲突发生于耶路撒冷东北六哩外,便雅悯地的基遍;(撒下二12~32)(注六)。押尼珥在基遍的池旁(注七)与大卫的元帅约押(Joab)(注八)相遇。起初只是双方各十二人搏斗,后来冲突加深而发展成为小型的战争。最后大卫的随从得胜。主要的争斗过后,约押的弟弟亚撒黑(Asahel)被押尼珥逃离战场时所杀,这事使约押深深怀恨在心。 2.大卫势力日增:日复一日,大卫的统治继续不断的强大,伊施波设则日渐衰弱。押尼珥从开始就在玛哈念发号施令,后来终于与他的王意见不合,而投奔服侍大卫了(撒下三7~16)。此举表明押尼珥认为局势已无法转变了。从前大卫与押尼珥同时为扫罗的亲信时,他就已仰慕大卫的才华了,现在大卫的地位显然日渐巩固,押尼珥深知自己的前途在于大卫手中,因此押尼周边讯给大卫,同意将全以色列移交大卫,以换取已身的安全及尊荣。大卫首先要他同意交出大卫的前妻米甲。米甲自大卫成为逃亡者后,就与帕铁(Phaltiel)成亲,现在大卫欲将她接回来。显然他对她的爱丝毫不减,一方面这个婚姻关系将他与扫罗家连结起来,对赢取北都支派的恭顺有莫大的裨益。押尼珥同意,促成米甲的归回。此事令她现任的丈夫悲哀万分,沿途饮位尾随不舍,直至押尼珥命他回头。押尼珥与其它支派的长老洽商,规劝他们转移归顺大卫,显然也稍有成就,但在他实际促成这种改变以前,他却被约押所杀(撒下三17~27)。大卫的元帅这种任意妄为之举,事实上是为亚撒黑之死而采取的报复手段;可能约押对其他位之劲敌的恐惧也是导火线。大卫既然渴望取得北方为支派的支助,因此尽力否认与此享有关,并且为所发生的事显出真诚的悲哀(撒下三21~30)。 3.伊施波设被杀:押尼珥的管制消失后,伊施波设属下两个次要的官员在官中刺杀他们的君王,将王的头呈献大卫,以图获得报酬(撒下四1~12)。但正如对待传递扫罗死亡之消息的使者一样,大卫再度有出人意料的决策,将二人当场处死。大卫的反应可能基于两个因素:(1)大卫尊重一位按礼被立为以色列王的人,特别他是扫罗的儿子;(2)大卫希望再次显明与此事毫不相干,因为此事足以导致北部为支派厌恶与反惑。一个藉计谋与杀害以达成目标的人是不可取的。他希望为人了解他真正的感受,而他个人实在厌恶这种行为。类似的观点先前使他感激基列雅比的居民,因为他们会给予扫罗与他为子光荣的葬礼(撒下二4~7)(注九)。 四、大卫受封为全以色列的王(撒下五1~五;代上十二23~40) 当大卫正式受育为全以色列王的时候。他在希伯仑已统治了七年零六个月(撒下五5)(注十),那时百姓不约而同地期待着他。各支派的领袖在可观的队伍随同之下(注十一),抵达希伯仑,正式提出要求并设法达成协议。既然圣经的记载特别明说当时立了一个「约」,可见中间曾有过谈判。百姓请求大卫作王,但大术也要求对方有某些约束,以保证达成一种名符其实的中央政体。从扫罗的统治期间,他已观察到各方面的松弛状态,因而体会若要促成统一,势必要有规条、组织和课税。他也了解取得允诺的最佳时机,是在统治开始以前。对在场的犹大与北部为支派来说,谈判也是必须的(西缅也在其中,代上十二24~25)。犹大的百姓必须同意与为支派共同拥有他们的王,或许要求某种让步做为报赏。犹大也要接受大卫所要求其它支派的各种规条。为支派衡量这些要求的想法,是不难推测的。他们急需一位君王,且是一位英明之君,一位如大卫早期任扫罗军事长时所显露之才华的君王。若大卫能解救他们,脱离现今隶属非利士人的这种光景,任何条件,只要是合理的,就可以办到。结果协议达成了,条约被接受了(注十二),而大卫在他的生命中,第三次受膏(注十三)。 (撒下五6~8;十1~19) 大卫从起初就显出治国的天赋。他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非利士人,虽然北郡为支派拥立他为王,但非利士人仍然盘据那地。这种势力要完全剔除,大卫才能全权统治。大卫在这任务上有辉煌显赫的成就。 一、与非利士人的争斗(撒下五17~25) 大卫无需过份费时思虑这个问题,事情便迎头而至了,因为非利士兵丁先发制人,进攻以色列。大卫身为犹大王的时候,他们不动声色,但王国统一后,他们的政策便改变了。大卫显然不再是一个附庸了,他再度的成为劲敌,需要按情形而处理。 1.第一次战役:非利士人攻击耶路撒冷南部的利乏音谷(Valley of Rephain)。战略是一目了然的,他们早已设防在伯利恒(撒下廿三14),可能基利波山的胜利之后就建立了。他们企图增添军力,将以色列国二分,使大卫无法促成条约所应许的统一。大卫对他们的计谋了如指掌,因此在希伯仑东北的亚杜兰洞扎营(注十四)(撒下廿三13~14),这是大卫身为逃亡者时,召集随从的地方。他的队伍大都份仍是昔日聚集的忠实追随者,他们是忠诚不贰的一群,即使他们的领袖渴望从敌人后方的泉源取水喝,他们也甘愿冒生命的危险去取来(撒下廿三15~17)。神应许大卫必定获胜,大卫在巴力昆拉心(Baal-Perazin,位置不详)进攻,击败非利士人,虽然他的军力显然较薄弱,但却打了大胜仗,敌人甚至丢弃神像,恐慌而逃。大卫将这些神像付诸一炬(注十五)。 2.第二次战役:然而非利士人并未死心,他们重组后,可能势力仍然强大,又卷土重来,进入利乏音谷,企图施展类似的战术。这次神指示大卫改变攻击,寻找机会自后方袭击他们,神自己要以附近桑树梢上的声音作为讯号。这个战略是利用大卫那人数稀少、但训练有素之队伍的机动性,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结果,随之而起的战争,再度带来决定性的胜利,这次大卫驱逐非利士人远至基色(注十六)。这次重大的胜利,结束了非利士辖制以色列的日子(注十七)。其后数年的接触,大多是在非利士的领土,且较为次要(撒下廿一15~22;代上十八1;廿4~8)。 因此,大卫开始作王时,是相当幸运的。两次短暂的会战中,只有稀少的兵力,却解决了非利士人的围困。经年累月受这些可怖之敌人压迫的北方为支派,印象必然非常的深刻。这些支派曾祈求大卫作他们的王,特别期望他救拔他们脱离这种迫害,大卫轻而易举地完成所托。他成为名符其实的君王后,所必须加诸为人身上的规条与组织,显然因这次突出的成就而更易于为人接受了。 二、新的京城(撒下五6~12,六1~七29;代上十三;十五~十七) 摆脱非利士人的威胁后,大卫集中精神考虑建立一个适当的京城(注十八)。希伯仑位于犹大的适中地,但对全国而言则太偏于南。像示剑这样的城市,对以色列甚为适中,但对犹大却太偏于北。扫罗从前的京城基比亚已遭非利士人蹂躏,位置也不见得特别好;发掘时丝毫没有水泉的痕为,可见当时只靠贮水池供水(注十九)。 1.耶路撒冷成为京城:大卫选中了耶路撒冷,这是那布斯人仍然盘据之城邑(注二十)。它刚位于犹大与以色列的交界,并自基训泉(Spring of Gihon)(注二一)获得良好的水源,而它的位置更是易于防守。占据此地等于剔除国内迦南人的要塞,因此大卫毫无困难的攻取耶路撒冷(注二二)并且占有它。圣经没有暗示他消灭原来的居民,意思是说,短期内城中大部分人口是外族人(注二三)。 2.宗教的中心地:大卫也盼望使耶路撒冷成为宗教中心,因此事隔不久,他便计划将在基列耶琳七十年之久的约柜(注二四),挪移至耶路撒冷(撒下六1~11;代上十三)。然而大卫没有按规搬迁约柜,他用无蓬牛车代替神所规定的杠子,结果,其中一个侍从乌撒(Uzzah),即保管约柜的亚比拿达(Abinadab)的儿子,在意图防止约柜从车上倒下的时候,被神击杀了。约柜原先是停留在乌撒家的,后来,大卫将约柜停放在附近俄别以东(Obed-Edom)的家,神大大祝福这家。三个月后,大卫重来完成他的任务,这次是按神的指示进行(撒下六12~23,代上十五1~29)在欢喜快乐的声音中和献祭的仪式中,他将约柜放置在耶路撒冷所设立的帐幕内。 大卫有意为约柜建造堂皇的圣殿,但遭神拒绝(撒下七1~17;代上十七1~15),神透过拿单(Nathan)提出此意,他是一位活跃于大卫整个统治期间的先知,但在此首次被提及。他转告大卫,神要大大赐福给他,他的家必永远坚立在王位上,不被别家接替,但因他是战士,不应该亲自兴建圣殿,他的儿子是一位和平之君,才是适合的人选。面对这些令人失望的宣告,大卫的反应是可敬可佩的,他在神面前发出顺服与感恩的祷告(撒下七18~29;代上十七16~27),然后开始搜集大量的材料,预备他儿子建圣殿之用(代上廿二1~5,14~16)。 大卫与扫罗对约柜和祭司那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是逃不过百姓的眼目的。扫罗不单疏忽了约柜,更杀戳许多祭司。相反的,大卫在统治的初期便迎接久被误放的约柜回新京城;现在他更设立祭司亚比亚他和撒督(Zadok)(注二五),还有协助的利未人在约柜前服侍(撒下八17;十五24~36;代上十五11)。大卫对约柜及祭司的关心讨好了百姓,并使他更得民心。 三、大卫的战绩(撒下八,十;十二26~31;代上十八~廿) 1.统一为支派:关于大卫合拼以色列各支派成为中央政体的资料,圣经没有记载。倒是报导许多关于他对外的战事。然而,国内不富强,国外战争就无法进行,可见得他促成了真正的团结,这是扫罗没有做到的事。有几个因素导致这个统一,首先,正如前文提及的,大卫从开始就与百姓互定规条与组织的条约;其次,特别是他早期对抗非利士人的成就,使得他已赢得百姓的欢心,这因素本身就非常重要,而且他能够与百姓相处,同时使他们一致附和他的观点。他是一个有说服力与自信心的人,自然吸引他人跟从;这些因素都足以鼓舞百姓接受他统一的计划。另一方面,他精于判断,加上身任扫罗政府一份子时所吸收的经验,都有助于他选择运用最高明的策略。 支派的合并同时也牵涉到获取原先所分配但从未霸占的地土。问题到目前为止,以色列人被局限于山岭地带,非利士人与迦南人则仍然盘据着肥沃的平原。但这种情况也改变了,发掘的出土物证实了圣经的提示(注二六),迦南人在地中海沿岸及北部,横过以斯德伦谷,和整个约但河谷,现今都在以色列人控制之下了。事实上,非利士人并未全被驱逐至以色列之西南都,但他们却被局限于一个受辖制的地方。从此,未占领的真空地带已不存在了(除了非利士地)。大卫统治的范围自加利利海北郡至南部的别是巴,以及约但河两岸。因此,以色列人首次体验,他们真正是以一个国家的姿态存在,所有的支派真诚的相连,几乎控制全部配给他们的地,且有一位他们引以为荣的英明之君。 2.大卫的军队:要超越国界广泛地征服,大卫需要一支坚甲利兵。有关大卫军队组成份子的资料几乎没有;但从无数的暗示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些事实。总括来说,队员分三组:在大卫逃亡时原有六百位忠心追随的人,其中可能稍有替换或增加;自百姓中征召的兵丁,组成一种轮班制的常备军;另有外来的佣兵。 那六百人通常是核心部队,可能就是撒母耳记下十五章18节所指的迦特人(Gittites,从迦特来的),而在有些记载中被称为「勇士」(Gibborim)(注二七)。这个名词似乎是他们的专号,例如,与大卫一同逃离押沙龙(Absalom)的一群(撒下十六6);示巴(Sheba)的背叛中,他们被列为大卫的支持者(撒下廿7);后来;亚多尼雅(Adonijah)图谋叛变,他们也被列在所罗门的支持中(王上一8、10);最后,在大卫临别赠言的场合中,他们也被列在出席者之中(代上廿八1)。可能那些特出的「勇士」选自这六百人(撒下廿三8~39;代上十一10~47),或许他们都是指挥官。另外列出了三十勇士,他们可能都是二十人一小组的队长;其它五人大概位居他们以上(注二八)。这些随员的素质之高,一方面是借着所描述的丰功伟绩表明出来(撒下廿三8~39),另一方面借着其中一位,赫人乌利亚(Uriah)代表性的品格显露无遗;当乌利亚被大卫自战场召回时,他甚至不回家,因为这种舒适将阻碍他履行战士的职守(撒下十一11;廿三39)。 大卫也储备二万四千人,作为定规的常备军,按月更换班次(代上廿七1~15),因此他共有二十八万八千训练有素的人选,随时按需要应召服役。押沙龙叛变的时候,这群人应押沙龙之召,转而与大卫敌对,他们的数目被形容为「如海边的沙那样多」(撒下十七11)。 大卫也聘雇外来的佣兵,他们似乎是大卫私人的侍卫,成员是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注二九)(Cherithites and Pelethites,撒下八18;十五18;廿7;王上一38、44)。他们不一定常与正规军出战,而是留守在王身旁作他个人的保护者。 3.国外的战绩:国内牢不可破地团结与全面控制后,加上一队无坚不摧的部队,大卫便按着需要,随时准备征讨国外的领土。然而,他并非故意谋求战绩,或定意创立帝国。大致上他只参与已爆发的战事,并力图赢得胜利;他屡战屡胜,因此国界得以不断的扩张。 (1)摩押与以东:首先提到的战争(注三十)是与摩押之战,发生于死海东部(撒下八2;代上十八2)。大卫被扫罗追捕期间,曾在此地藏身,但现在他彻底地倾覆这个国家。战事爆发的原因并未加以说明,但大卫严厉的处分暗示事关重大。结果摩押成为附庸,拥有自己的君主,但却需要进贡。 其后,大卫争战,击败位于死海之南的以东(撒下八13~14;代上十八12~13)。然而,圣经再次未详加描述。战事发生于盐谷(valley of salt)(注三一),为生严厉的报复性的行动(注三二);以色列的防兵安置在以东,可见以东也成为一个附庸了。这两次的胜利使大卫雄霸死海东部和南部,直达亚喀巴湾,这是一条通商要道。 (2)大马色、琐巴、哈马(Hamath):在北方,大卫战胜强大的琐巴(注三三),夺去琐巴王哈大底谢(Hadadezer)一千战车,七百骑兵和二万步兵(撒下八3~12;代上十八8~11)。大卫将大部份的马匹杀掉,只留下一百辆战车的马,这显示他不以为自己的部队需要这为多马,可能因他大部份的战事在山区进行,战车无法派上用场。当大马色的亚兰人(Aramaeans)援兵抵达要协助琐巴的时候,主要的战事已过,大卫进军击败他们,要求并收取了他们的贡物。此外较北方位于俄隆提斯河的哈马,也自动地进贡礼物,但这些交往没有再提到。大卫在大马色设置驻兵,正如在摩押和以东一样,可见这地方也成为以色列的附庸,但这种控制的势力,在大马色北部有多深远是不详的。显然还未延伸至哈马,因为他们只承认大卫的君主权,位大马色与哈马之间的琐巴,地位也暗晦不明。至于地中海沿岸地带,大卫早已与推罗王希兰(Hiram)订立条约,商榷有关建造大卫宫的人力与物力(撒下五11),这种方式促成双方和平共处,而非征服与辖制。 (3)亚扪与琐巴:另一个重要的战役,是与东方的亚扪之战,圣经曾详细地描述(撒下十;代上十九)。按年代来说,这次会战可能先于刚才提到的北方战役(注三四),虽然圣经的记载篇幅在后。大卫对亚扪的新王哈嫩(Hanun)的仁慈引起了误会,而大卫所差遣的使者饱受凌辱。亚扪唯恐大卫采取报复性的手段,便以此为借口,立刻备战。哈嫩王自亚兰属地伯利合(Bethrehob,在柯里为利亚,但的北部;比较士十八28)、琐巴和玛迦(Maacah,位黑门山之南)(注三五)招募佣兵支助。大卫差派约押率领以色列军队面对这支联盟军。约押显出超人的才智,有效地布署队伍,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约押返同耶路撒冷后,战败国琐巴的王哈大底谢为顾全败军的面子,率领援兵,卷土重来,再度宣战,大卫的队伍横渡约但河,在希兰(Helam)与他会战(注三六),再度获全胜。敌军已无兵牢可战,只好从舞台上退下,承认以色列是至高无上的。 其后约押围攻亚扪的京城拉已(Rabban)(注三七),显然是亚扪先前引发之战役的延续(撒下十二26~31;代上二十1~3)。就在这次围攻中,大卫与拔示巴(Bathsheba)犯罪,并将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调住阵势险恶之处,以促成他阵亡(撒下十一1~27)。最后,拉已被攻陷,大卫夺取亚扪的统治权,霸占此地,拼入自己帝国的版图中。 4.大卫的帝国:上述是大卫战绩的情形。如今他权限的范围是令人赞叹的。就帝国本上而言,包括起初配给十二支派的地土(要扣除一小块非利士地),加上亚扪国。至于附庸国,就是拥有自己的君主,但受制于大卫驻防军队的,计有摩押和以东、死海的东部和南部,及大马色东北各地,甚至可能包括整个琐巴。而承认以色列统治权的地区,则有位于更北端,以哈马为京都的地带。由于疆界向北延伸至幼发拉底河,那地也承认以色列的统治权,因此,大卫的权势自亚喀巴湾和南都的埃及河(注三八),伸展至北都的幼发拉底河。这是神在数世纪以前,应许赐给他后裔的地(创十五18),它固然不能与全盛时期的埃及、亚述、巴比伦等王国相比,但在大卫期间,这已经算是相当大的领土,而无可否认的,大卫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统治者。 一、国家 在大卫统治期间,以色列人的世界观剧烈地改变,这是难以避免的。大卫统治以前,他们是为矢之的,因为他们是弱小的,而其它的国家,特别是非利士,却非常强大。但现在时势改变了。他们成为凌驾诸国的强国,邻国都惧怕他们。这现象是史无前例的。神对他们祖宗亚伯拉罕的应许终于实现了。 大卫是这种新权势的主角,这是他一手做成的局势,以色列人只是跟从并赞叹他的领导。尊荣是属于他个人的,以色列成为大卫的王国过于大卫成为以色列的君王。 关于大卫所颁布的行政措施,圣经没有记载,但却说到他在各支派(除了迦得与亚设)以上设立首领,然而并没有描述他们的职责(代上廿七16~22)。他又立财政、仓库和各农业部门的首长(代上廿七25~31)。要推行这政策,必须征收重税,然而国外可观的进贡,可有所帮补。 二、内阁 大卫内阁的官员,圣经记有两份相同的名单(撒下八15~18;廿23~26)。在军事上服务的有元帅约押;外国佣兵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的总管是比拿雅(Benaiah);督导民政的有约沙法(Jehoshaphat),他被称为「一个提醒人的人」(mazkir),他的任务可能是记录,及提醒君王的约会和职责;书记(sopher)西莱雅(Seraiah)负责官方信件;另有掌管服役之人(mas)的亚多兰(Adoram)(注三九),那些服役的人可能由国外的劳工组成,专门负责公共建设;在宗教事情上领导的是撒督和亚比亚他两位大祭司。除此以外,历代志的作者(代上廿七32~34)列出另外四位在高位的:大卫的叔叔约拿单作谋士,耶歇(Jehiel)作王为子的师傅,亚希多弗(Ahithophel)和户筛(Hushai)也作王的谋士。 大卫的家庭非常庞大。综合数份名单(撒下三2~5;五13~16;代上三1~8;十四4~7;代下十一18),我们看见他有八位妻子,二十一个孩子。除了提名的妻子外,还要加上自大卫开始在耶路撒冷统治期间,没有记名的妻子与妃嫔,虽然数目不详,但他自耶路撒冷逃避押沙龙的时候,至少留下十个妃嫔看守宫殿(撒下十五16)。拥有为多的女眷,是昔日强大帝王一贯的作风,而大卫显然多少也依循了这种习俗。 除上面提到的家人以外,还有一些与王同席的。例如大卫特别地恩待米非波设,因为他是约拿单的儿子(撒下九1~13),他与王同席。一个富有的基列人巴西莱(Barzillai),在大卫逃避押沙龙的时候,善待大卫,因此,也被邀与王共席,虽然他拒绝了,但由金罕(Chimham)代替。金罕可能是他的儿子。此外大卫挑选「勇士」,就是前文提及的勇士,大大荣耀他们,他们也可能经常在王宫里吃饭。 三、宗教人物 1.先知迦得与拿单:在大卫的宗教团体中,迦得与拿单最为出类拔萃。大卫身为逃亡者时,迦得已追随左右(撒上廿二5),其后在大卫的统治期间,因子点百姓的罪(撒下廿四10~15),迦得提供三种从神而来的惩罚,要他任择其一。拿单则转告大卫,神禁止他建造圣殿(撒下七2~17)。后来他指责大卫与拔示巴犯罪(撒下十二1~15),最后,在所罗门被拥立为王的事上,他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王上一11~45) 2.大祭司撒督与亚比亚他:如前文所述,大卫违反了摩西的律法,设立撒督与亚比亚他两位大祭司,律法上只容许一位大祭司。然而,事情是不寻常的,亚比亚他逃脱扫罗屠杀挪伯八十五位祭司的毒手后(撒上廿二20~23),投奔大卫,自此以后就一直与大卫同在,固然深得他的尊敬与恩宠。但大卫开始统治以色列后,发觉撒督也曾被承认为大祭司,可能是扫罗屠杀祭司后任派的(注四十)。二人皆属亚伦的后裔,亚比亚他属以他玛的谱系,而撒督则属以利亚撒的谱系,因此,二人皆有继承这名份的权利。大卫似乎较偏爱撒督,所以安置他看管约柜(撒下十五24~29)。后来撒督协助所罗门为王,而亚比亚他则拥护亚多尼雅(王上一7及下文)。大卫统治结束后,撒督与他的后裔仍然连任大祭司之职,而亚比亚他则被放逐了(王上二26~27)。 3.组织:在两位大祭司之下,祭司与利未人组成特别的班次(注四一)。祭司分为二十四班,每班指定在中央圣所轮班事奉一周,一年之内,每班理当有为期二周的事奉(代上廿四1~19)(注四二)。大卫也将所有的利未人分类,按着以前的划分法分为「歌唱的」、「守门的」、「官长和士师」以及祭司的一般助手(注四三)。上述至少那些「歌唱的」与祭司一样,也划分为二十四班次,(代上二十五1~31)可能其它部门也是如此(注四四)。大卫正确地关心百姓的宗教生活,并且相信这种组织,是促成祭司和利未人有效的事奉,能达到最高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大卫以身作则的生活,及他所写的无数的诗篇,对宗教的强调与增长都有贡献。他所写的诗篇,其中有在官方宗教仪式中被采用的(注四五)。 大卫作王的时候,圣经的记载为述几件有关的、意义深长的事件。一些是蒙神称许的,其余的却招神的责难。 一、受到称赞的事件(撒下九;廿一1~14) 1.以恩慈待米非波设:大卫最优秀的表现之一,是他以恩相待约拿单仅存之子米非波设。前文曾提到,大卫赐予他在官中尊贵的位份(撒下九1~13)。大卫统治的早期,就主动的寻访扫罗的后裔,赐他尊荣,藉以记念约拿单。他获悉有关米非波设的消息后,立刻下令传他到宫中。自基利波山之灾后,在震惊之余,米非波设在基比亚被摔下以致于瘸腿,现在恐惧战惊地到王面前,因为对被废之王室的遗属来说,一个召令可等于死刑的宣判。但大卫安慰他,使他的心转惊为喜,因为大卫除了赐他在王的桌子占一席,与王共餐外,更将他祖父扫罗曾拥有的地土,全数赐给他。大卫进而指派曾任扫罗臣仆的洗巴(Ziba),任米非波设的管家,因为他曾通报大卫有关米非波设的下落。在这作为中,大卫显出宽宏大量的心胸。因为一般君王在得权后就除去被废的皇族,更不会尊崇他们。然而,大卫显出这般的恩慈,是有利无害的,而且他更获得北部百姓的爱戴,因为他们仍然效忠于大势已去的扫罗家。 2.以公平待基遍人:后来,获得好评的另一件事是,他矫正扫罗错待基遍人的错误(撒下廿一1~11)。多年前,基遍人曾用诡计使约书亚与他们立约(书九1~27)。虽然这个胁定不应该发生,但神仍要求他的百姓留意尊重它,然而扫罗却轻举妄动,屠杀了无数基遍人,将他们的为业据为己有。大卫年间三年的饥荒,催逼他寻问神,是否曾犯了过错,因而揭发扫罗的罪行。大卫立刻设法补救。大卫询问基遍人有甚为要求,他们要求交出扫罗的七个儿子将他们吊死,大卫按要求而行(注四六),但保存米非波设,基遍人将那七个人吊死在扫罗的家乡基比亚。可能这七个人曾分享扫罗的战利品,因此被公平地处决。 二、不蒙悦纳的事件(撒下十一~十二25;廿四:1~25;代上廿一) 1.与拔示巴犯罪:圣经记载大卫两件不蒙神悦纳的事情。第一件发生于他统治的初期。当时他的军队在约押率领之下与亚扪人争战,围攻京城拉巴。此时大卫与拔示已犯罪,后来更谋杀她的丈夫乌利亚(撒下十一1~27)。大卫从宫中窗户眺望的时候,看见拔示巴沐浴,便召她进宫与她通奸。后来拔示巴通知大卫她怀孕后,大卫将身在前线的乌利亚调回,使他有机会与妻子相聚。但乌利亚基于崇高的原则,拒进家门,大卫只好不顾一切,调派他至战场上的险要地带。正如大卫所安排的,乌利亚战死沙场,而大卫则娶拔示巴为妻。因着这个严重的过犯,神借着先知拿单重重的申斥他。大卫毫无隐瞒地悔改(撒下十二1~23)。正如拿单斥责大卫时所预言的,拔示巴的婴孩出生后便夭折了。大卫因这从神而来的惩罚显出感人的悲恸(注四七)。这婴孩之死,只是大卫接二连三的家庭问题的开端而已,也正与拿单的警告吻合。 2.数点百姓的罪:大卫第二件不讨论神喜悦的事,发生于他统治多年以后(注四八),这就是数点百姓的罪(撒下廿四1~25;代上廿一)。实际所牵涉到之罪的性质,我们不大清楚,但必定是十分严重,并非仅仅是数点人数而已,甚至冷酷无情的约押也力劝他放弃这个计划。从百姓身上所受的严厉刑罚,可看出神相当愤怒。真正的罪过可能是关于征收重税或征召劳工等不良的存心。 其它国家采取令人厌恶的强迫劳役制度,以谋求公共建设,可能大卫也想效法他们。前面所提及的,至少大卫官员的第二份名单中,的确包括一位名叫亚多兰的,他负责掌管「服苦的人」。这个称呼通常只指外地的劳工,但现今大卫可能有意开始征召百姓,如所罗门后来所作的(王上五13~14),曾大大激起百姓的反感(王上十二4)。无论大卫的存心何在,他坚持要数点百姓,这显然是骄傲的表现(比较诗三十6)(注四九),约押只好唯命是从,督导这工作。调查的工作花了超过九个月的时间,统计的结果,以色列中兵役年龄的男丁有八十万,在犹大有五十万(注五十)。调查完毕后,神差先知迦得宣判三种惩罚的方式,要大卫任择其一。大卫选择「三日的瘟疫」,酿成他刚数点完毕的百姓中七万人的死亡。致命的瘟疫在耶路撒冷外耶布斯人亚劳拿(Araunah)的禾场中止住,这是后来所罗门兴建圣殿的地点。为了表示懊悔意,大卫从亚劳拿买下禾场和牛只,献祭给神。 (撒下十三~廿;王上一~二11 ;代上廿二;廿八~廿九) 大卫的晚年,家庭中接二连三发生问题。这是对大卫的罪更进一步的刑罚,并且都带着不少继承王位的争夺。 一、继承问题 大卫卓越的统治接近尾声的时候,谁是继承人这个问题越发尖锐化。百姓必然期望维持这种君主式的政体,因为大卫曾使他们获益不浅,但谁来接替仍然是个谜。扫罗曾为第一任君王,但王室既已转而臣服大卫,继承的方式便没有先例可援了。然而昔日邻邦所执行的惯例是世袭的,直至这个家族被推翻为止。从扫罗死后,伊施波设被膏立的事实可见。既然大卫是卓越之君,为人自然期待他的一个儿子继承王位。但是那一位,应该如何设立呢? 大卫既然如此英明能干,大部份的百姓自然盼望他亲自选拔,但大卫却迟迟未作任何公布。事实上,大卫确会挑选,指派当时刚出生的所罗门(注五一),但基于某种原因并未公诸于世,或许当时还是他统治的初期而已。但是既无公布,百姓只好揣测谁是适当的人选了,假如大卫其它的儿子知情,他们必定力图阻挠,或许他们以为这只是王突然而来的念头而已(注五-)。无论如何,随之而来的是为王位而有的明争暗斗,其中特别牵涉到的两个儿子是押沙龙和后来的亚多尼雅。 二、押沙龙的叛变(撒下十二~十九) 二人中,押沙龙采取较实际的行动。他是大卫的第三子,是亚兰人基述(Geshur)(注五三)公主玛迦所生的(撒下五3)。按古代世界的规矩,长子是继承王位的第一人,身居第三子的押沙龙,显然受这思想的影响。但是长子暗嫩(Amnon)已道押沙龙的毒手了。事发于暗嫩羞辱押沙龙的妹子他玛(Tamar)之后(撒下十三1~22),押沙龙便为此设下报复之计(撒下十三13~29)。在押沙龙为王的为子所举办的筵宴中,押沙龙杀了暗嫩。次子基利押(Chileab)(注五四),是亚比该(曾是迦密人拿八之妻)之子,除了他的出生外,一直未被提及,可能早年夭折,因此剩下押沙龙为可能的得位者。 1.押沙龙的计谋(撒下十三30~十五12):我们难以断定押沙龙在何时决定图谋篡位。他这意念大概是渐渐萌芽生长的,至少在刺杀暗嫩的时候,已心存此意了。自谋杀暗嫩后,押沙龙当前的急务是逃避大卫,到他外祖父达买(Talmai)所统治的基述。在基述,他的计划却一筹莫展,但也不敢回以色列地,直至大卫召他回宫。三年后,约押可能受押沙龙的催逼(注五五),说服大卫恩准押沙龙回国,但王仍然无意召见他的儿子(撒下十四~24)。再过两年后,大卫终于同意接见他,随后饶恕他(撒下十四25~33)。现在押沙龙可以积极地促成他的阴谋了。 他的第一步是刻意逢迎,争取百姓的好感(撒下十五1~6)他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自然吸引百姓的倾心。他装腔作势的带着一列战车、五十个侍从,穿梭于城邑之间。他表现出关心百姓的姿态,在他们还未抵达王所指派的官员面前时,便中途拦截有困难的百姓,说若他是王,事情将会如何好转。他为人聪明,富有说服力,所以这些努力确能争取许多百姓的好感。四年后(注五六),当押沙龙认为他已获得足够的好评后,便采取第二个步骤。就是当王毫无怀疑地准许(注五七)他前往希伯仑之后(注五八),他便召聚他的随从,膏立自己为王(撒下十五7~12)(注五九)。其后他带着可观的人数,北上迈向耶路撒冷,进攻他的父亲。大卫毫无防备,唯一的途径是弃城逃走(撒下十五13~17) 全国必定酝酿着一种潜伏性不满的情绪,以致促成押沙龙暂时的得势。例如很明显的,郡份的百姓有冤情,因为押沙龙曾用心计与他们交往。另外也可能收税过高,以致造成动乱不安。还有王的兴趣不仅在本土,他还不断谋求帝国的扩展,因此许多人自以为被忽略了。更进一步来说,随着时间的消逝,任何政权都会失去同情者,并竖立一些敌人,大卫的统治已是强弩之末了。押沙龙是具有吸引力的,特别投年轻人所好,何况,大卫为国所立的功绩与扫罗时代尖锐之对比的情况,他们从未目睹过。甚至大卫的一些心腹都被卷入漩涡中。长期任大卫谋士的亚希多弗(代上廿七33),他儿子是大卫的「勇士」之一(撒下廿三34),竟然随从了押沙龙的邀请(撒下十五12)。大卫和约押的近亲亚玛撒(Amasa撒下十七25;代上二15~17)也成为押沙龙的元帅。 2.大卫的逃亡(撒下十五13~十七29):与大卫一同逃离耶路撒冷的,有他个人的侍卫基利提人与比利提人;六百名忠心耿耿的随从和无数的属下。撒督和亚比亚他两位大祭司有意扛为约柜随后,但大卫差他们回去,并命令他们藉丰自己的儿子亚希玛斯(Ahimaaz)和约拿单(Jonathan)透露有关押沙龙的计谋(撒下十五24~29)。大卫也吩咐他仅存的谋士户筛回耶路撒冷,设法抵制任何亚希多弗提供押沙龙有关追索大卫的计划,并转告撒督和亚比亚他押沙龙的决议(撒下十五30~37)。户筛顺命,并且不负所望,按吩咐转告两位大祭司(撒下十七1~23)。大卫得着了有关押沙龙计谋的重要消息,因此可以集中兵力在从前伊施波设的京都玛哈念,预备面对他儿子的袭击(撒下十七24~29)。 耶路撒冷至玛哈念,路程超过五十哩(注六十)。沿途大卫经历百姓各色各样的反应。正如一般想象的,大多数百姓表示同情,为所目睹的悲剧哭泣,然而也并非全然如此。扫罗的一个后裔示每(Shi- mei),显然仍忠于前王,认为这是一个期待已久报复的机会,便在巴户琳(Bahurim)(注六一)迎面而来,咒为王并向王丢石子。大卫却仁慈且出奇地禁止对付他(撒下十六5~13)。被任命为米非波设之仆人的洗巴,显出十分的同情,他呈献满载货物的驴子,并为王的家人预备食物,但他的目的只为谋求自己的益处,显出他主人米非波设的不是(撒下十六1一4;十九24~30)。抵达玛哈念后,大卫获得一个最感人肺腑的款待。一个名叫朔比(Shobi)的亚扪人和一个名叫巴西莱的基列人带来家具、碗盆和大量的食物,供应大卫筋疲力尽的随从。 3.战争(撒下十八1~十九29):战事爆发于靠近玛哈念的〔以法莲树林」内(撒下十八1~18)。押沙龙按着户筛的忠告,花费时间召集以色列的民兵。大卫将他那为数较小的随从划分为三队,分别由约押、亚比筛和迦特人以太(Ittai)率领。虽然大卫的人数较少,但却是精锐无比的核心部队,无论在士气或本领上,都是押沙龙那仓卒聚集的兵丁所不能及的,加上神的祝福,大卫的军队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战事胜利后,约押违反大卫明明的吩咐,杀死长发缠在树上的押沙龙。大卫获悉这件事实及胜利的消息后,他的反应是为儿子流露悲哀之情,而非因胜利而欢欣。大卫对那不配的儿子之爱是感人的,但在此时此刻的悲伤,绝不能鼓舞那些忠心力战的战士们(撒下十八19~十九8)。押沙龙之死使叛变瓦解了,余下大卫要作的是返回耶路撒冷。 4.示巴(Sheba)的叛变(撒下十九9~廿22):然而,事情发展到如今,又导致另一个叛变,虽然这一次不太严重。发起人是便雅悯人示巴。在大卫横渡约但河返回耶路撒冷的时候,示巴号召北方为支派退出原属统一的帝国。 在北方为支派中,大家普遍地有意要迎接大卫回来,而大卫则特别采取行动,鼓励犹大参与这迎接,唯恐他自己的支派误以为因曾协助押沙龙而遭他厌弃。他甚至答应立押沙龙的元帅亚玛撒为自己的军事长,以代替刺杀押沙龙的约押。犹大支派迅速答应愿意参与,因此大卫预备归程。 叛变爆发以先,大卫在约但河与三个人个别有意味深长的会晤。示每在大卫逃亡时曾采报复性的行动,因此现在惊惶万分,他是第一批在约但河迎接大卫的人之一,并且摇尾乞怜,与从前那粗野无礼的态度截然相反。大卫恩免他,但从后来他吩咐所罗门取示每之性命的事上,证明大卫并未真正的宽恕他(撒下十九17~23;王上二8~9)。另一个与他相会的是米非波设,他是由于仆人洗巴欺诈的手段而来求情(撒下十九24~30)。因此,大卫将米非波设的为业均分,米非波设与洗巴各占一份。比较米非波设肺腑之言(注六二)与洗巴的话,大卫这种决定是厚此薄彼的。第三个牵涉其中的人物是八十高龄的巴西莱。先前在粮食的供应上,他使王获益不浅(撒下十九31~39),现在他与大卫共渡约但河,大卫力劝他前往耶路撒冷,接受永久居住宫中的荣誉,阻年老发白的巴西莱拒绝了,他只渴望回到自己的乡城,在那里他会感到更无拘无束。 在这个时候,动乱发生了。犹大的百姓是首先出席护送王渡过约但河,并直抵吉甲(注六三)。只有部份的以色列代表在场,当其余的人后来到达吉甲后,再度引起嫉妒,因为北方为支派误会大卫有所偏好,所以彼此针锋相对,最后,特别激烈的示巴怂恿北方为支派退出大卫的王国,转而跟从他(注六四)。 对大卫来说,现况最令他烦乱不安,他刚平息暴乱,另一个又随即而至。然而,他仍不畏惧,抵达耶路撒冷后,他随即差派新任元帅亚玛撒自犹大招兵平息叛变(撒下廿3~22)。当亚玛撒就延超过三天后,大卫鉴于速战速决的重要性,便命令约押的兄弟亚比筛(注六五)率领精锐的核心部队镇压暴乱。约押虽然并非元帅,却随军出征。途中遇见亚玛撒的时候,阴险地将他刺死就如数年前对付押尼珥一样。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但行军并未因此被拖延,显然部份原因是他们早已认识约押其人及他凶狠的手段。他们向前推进,追索示巴,终于在伯玛迦(Bethmaacah)的亚比拉(Abel)(注六六)追上示巴,但并未发生大卫所预料的剧战,因为城中的人民,在「聪明妇人」的领导下,甘愿将示巴的头交给大卫的部队,以保全城的安全。这场暴乱的发生,显然是猝发的,并非深谋远虑的叛变,而不久,示巴只得孤军作战,不得大为的支持了。他显然未能召集一支有真正实力的部队,他住北逃主要为躲避大卫的追逼,现今他既身亡,暴乱也随而止息了。 三、所罗门登基(王上一1~二9;代上廿二6~廿三1;廿八~廿九) 大卫还在世的时候,所罗门便加冕为王了,因此有短时期的共同摄政出现。大卫的第四子亚多尼雅自押沙龙的失败后,也曾尝试夺位,但没有成功,故此,所罗门只好迅速登基作王。 亚多厄雅篡位的企图,可能在大卫逃离押沙龙复返耶路撒冷后不久就已萌芽了,这是综合几件事实而下的定论。首先,大卫的统治为期不起过四十年,而押沙龙出生于大卫开始统治时期(撒下三2~3),暗嫩向他玛施暴的时候,押沙龙显然已长大成人,因此这幕悲剧的发生,距大卫第一次希伯仑受膏,至少超过二十年。其次,那件罪行发生到如今,又过了十年(撒下十三38;十四28;十五7),故此当时大卫的统治已超过三十年了。最后,我们知道,所罗门登基后,大卫仍然短暂存活了一段日子。这些事情综合起来,说明押沙龙可能在三十五年图谋篡位,而两、三年内,亚多尼雅也效法他了。 亚多尼雅强夺王权的企图,显然是受押沙龙的影响。身为大卫的第四子,如果押沙龙的阴谋败露,他便是第一位王位继承人了。押沙龙既阵亡,王也未公布继承者的人选,亚多尼雅便尝试篡位(王上一5~9)(注六七)。他甚至效法押沙龙为自己预备「车辆、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头奔走」,并且说服大卫内阁的两位主脑人物约押和大祭司亚比亚他支持他(注六八)。当他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便聚集这些人和一些次要的人物在隐罗结(En-rogel)泉,使自己能正式隆重地受膏。 但这个秘密集会的消息,不久便引起另一方的注意,他们主要的人物是先知拿单、另一位大祭司撒督、大卫的侍卫比拿雅以及他的部下和杰出的「勇士」(王上一10、38),他们组成牢不可破的一队,说出了亚多尼雅的秘密。拿单透过所罗门的母亲拔示巴,先引起大卫注意现今的情况(王上一11~53)。大卫获得消息后,终于向在他面前聚集的一小群,发表那拖延许久的所罗门登基的宣告,并命令马上在基训泉膏立那青年。膏立的那一刻,百姓高声欢呼,呼声远达亚多尼雅在隐罗结聚集的人群耳中(注六九)。他们在惊惶中立即散去。其后,亚多尼雅归顺所罗门,而内乱得以平息。 大卫将他任下仅存无多的岁月,花在预备新王与百姓去面对眼前的新阶段。他当为宣告所罗门的新位份(代上廿八1~8),继而将当前的重任委托所罗门(王上二1~9;代上廿八9~10),其中特别包括兴建神的殿(代上廿二6~19;廿八11~21);他更向百姓发表离别的劝勉及训诲(代上廿九1~22)。大卫死时,「日子满足,享受丰富、尊荣」,并葬在耶路撒冷(王上二10~11;代上廿九26~28) 大卫是以色列最伟大的君王。百姓回顾他的统治时,都以之为他们历史中的高峰。耶路撒冷被认为是「大卫的城」(王上二10;三1~八1;尼三15),因为它是大卫建造的,且是「大卫安营的城」(赛廿九1)。他成为量度后继君王义行的准绳。许多时候,因大卫的缘故,神不毁灭陷在罪恶中的犹大(王下八19)。最重要的是,即将来临的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因此,基督被称为「大卫的子孙」(太一1),当基督凯旋地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百姓称颂他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太廿一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