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这段经文是新约圣经注解的一个暴风中心。若要平静地,毫无偏见地看这段经文,常常会相当困难,因为它是罗马天主教会与教皇地位的根基。天主教认为本段经文的意思,是给彼得天国的钥匙,让他可以准或不准人进入天堂,并且给予彼得是否赦罪的权柄。天主教更进一步的辩称,彼得既有这样大的权利,就成为罗马的主教,这权柄临到所有的罗马主教,到今天这权柄依然存在于教会的头,罗马的主教,教皇的身上。在一位更正教的信徒看来,这种教理实在难以置信。 〖 一、释义部份 〗 1.英文翻译·中文翻译: 17 18 19 17 And Jesus answered him,“Blessed are you,Simon Bar-Jona!For flesh and blood has not revealed this to you,but my Father who is in heaven.18 And I tell you,you are Peter,and on this rock I will build my church,and the powers of death shall not prevail against it.19 I will give you the keys of the kingdom of heaven,and whatever you bind on earth shall be bound in heaven,and whatever you loose on earth shall be loosed in heaven.”(R.S.V.) 17.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的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18.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19.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和合本) 2.语法解释: ①文字字句结构: A.彼得(peter):为磐石、岩石、巨石、磐石根基; 你是Petros,在这Petra建造教会;Petra是磐石巨石(The massive rock),Petros是个别的石头或碎石(a separate stone or a fragment broken off)。Petra是阴性象征床岩基础(bed-rock),与Petros碎石块石不同意义。圣经时常表达上帝是磐石,从来不对人;只有后期犹太人作品提到亚伯拉罕乌族长如同磐石,在它上帝为世界立下地基。 于新约西门(Symeon,Simon),Petros亦象征为孤立分离岩石(isolate rock),Petra则为悬岩(The Cliff);彼得的磐石又被称为「第二磐石」(The second rock)。多数测探者(Sounder)解释磐石为「信仰」并非彼得自己;并指彼得是石头,像似磐石;指为属灵的卓越(spiritual superiority),否则主为何不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你之上(upon thee),而说在这磐石上呢?」 原文「彼得」与「磐石」两字虽出于同一字根,但意义却有所不同。彼得原文为Petros意即「石子」(阳性),磐石为Petra(阴性)是稳固不能搬移的巨石。古时八十四位教父中只有十六位认为「磐石」是指彼得;其余认为或是指主自己;或是指彼得所作的见证;或是指全部使徒。 当彼得被高呼如同磐石,但不能证明确定是那种磐石;以赛亚神谕(oracle)磐石为供应洪水时稳固避难所,福音亦可变为绊脚石(赛八:14);因此同一章段的经文,于马太十六:18与23节,耶稣对彼得说:「建造在这磐石上」与「你是绊我脚的」绊脚石。 在这卖弄文字:彼得的亚兰文名是矶法(Kephas)意即磐石,彼得的希腊文是Petros,而磐石是Petra,这两个字源自同一亚兰字Kepha,马太正确地了解耶稣的话,把两者分明,依照经文的意思,这磐石是指告白信仰的彼得,更正确地指由彼得所代表(包括他自己)的一群告白信仰的人。 若以详细文字分析:彼得是指「已凿出可以移动的石头」,至于耶稣要建造教会在「这磐石」的「磐石」二字,原文是指未凿过亦不能移动,在山上的「磐石」而言。因此,耶稣称彼得为有福的,这有福可变换称为「彼得的伟大信仰告白」。 B.磐石与根基(Rock and Foundation): 磐石是启示耶稣是真理,因为教会是建在这活石上(livingstones);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提供较宽大的传统,教会是建于耶稣的磐石根基上,因为耶稣是磐石(eben),但他又是子(the son,(Ben>指上帝的圣子),在他教会建立;哥林多前书三章10节,保罗说基督是唯一根基,基督是房角石,接着二章11节保罗说,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此乃保罗特别论证,Cep-has磐石(Rock)与耶稣为磐石根基之关联。 马太福音廿一章42节分析磐石意谓基督自己,并且耶稣如磐石的角色转换给门徒;所以保罗在罗马书十五章20节「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总之哥林多前书三章11节;十章4节;马太福音廿一章42节和彼得前书二章4节,都是述耶稣基督是基石或房角石。 教会的根基是由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证明,基督的超越给与使徒们各一建造共同团体的根基,正如以弗所书二章20节;启示录廿一章14节所说;在使徒中,彼得只是第一位亲眼看到基督的死与复活而已;因此,主耶稣所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Petra上,并不是指着彼得所承认之永久的磐石,就是基督为永生上帝的儿子。 根基与建造不能互换。长老与主教只有看守者(watchmen)看守使徒们建造在那根基上是否完好,他们并非根基本身,这是不可否认的;看守者、牧者、主教们是耶稣所应许的器皿建造教会在根基磐石上并非根基。至于启示录廿一章14节: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可由以弗所书二章20节: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可得完美的解答,则房角石为永久稳固不变动的存在真理的根基。这根基是神圣,宇宙的磐石;是创造的开端,大地(earth)的核心,是关联各各他的磐石。 C.我要建立:(I will build) 中文释为「我将要建立……」,并且含有命令式。双重平衡于路加福音廿二章32节:「要坚固你的弟兄」;与约翰福音廿一章16节:「你牧养我的羊」。这未来式是关系耶稣的死复活后的时间。由五旬节被圣灵充满此日开始,因此耶稣于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确指将来的未来式,当时尚未有教会存在。在这命令式,基督确为建筑师、建设者;彼得只是使徒之一代表,那真活上帝的圣子,是磐石,唯一伟大磐石的根基。 D.教会:(Church) 为聚集,大众的聚会(徒十九:32,39,41);以色列孩童的集会,使徒行传七章38节;转用到基督的身体,以色列的聚会只是表征,教会。 福音书圣经提到教会在此首见,希腊文为教会是基督教的创作,但属于犹太人的领域范围。新统教会原义于使徒行传七章38节:「这人曾在旷野会中,和西乃山上与那对他说话的天使同在……」,会中的原文意谓以色列百姓被摩西带领经旷野;旧约或七十人译圣经,提到百次,希伯来文是关耶和华上帝受带领以色列百姓的拯救史。但所有表达亦有被释为希腊文的会堂(Sgnagoge)。 当希伯来人说教会,有两字类同意味(inten-tion),但用法有分别: 1.会堂(Synagogue):上帝的百姓会众聚集的敬拜。耶稣不说我的会堂,说我的教会。希伯来用教会显明希伯来百姓如同受拣选百姓的神权政体(A Theocracy),是上帝统治的百姓,非由人类君王所统治的。2.教会(Ecclesia):通常用于希腊当时市镇,是市镇非奴隶的自由人会众集会。 耶稣站于希伯来和希腊的观念中间说:「我的教会,我的百姓,我的神权政体;和我的会众,以权柄而统治世界为目的的我的教会」。教会在基督教的观念意识中,可肯定为「信仰通往世界的会众,结合在基督为首之领导下。但出自条顿族(Teuto-nic,日耳曼语)的教会是非常含糊的;常用主的房屋(Kuria-kon-The Lord’s house),是被许多学者所弃绝不用。 E.钥匙(keys): 在此特指天国的钥匙并非教会的钥匙。教会与天国绝对不同意义:天国意谓上帝统治的各部门,教会则指可见代表上帝的国度在世界社会中,并且存在到国度的末了,有团契、敬拜、见证、教导、广传福音。 因此,耶稣不用「教会的钥匙」,这我们必须铭记,是「天国的钥匙」。这里表达了彼得被掠选如同器皿开启天国的门,为了使彼得催促犹太人接受基督是弥赛亚,王于五旬节临到之日。并且此权柄给与彼得在早期教会领导的地位,然后给予所有门徒们(参马太十八:18;约翰廿:23),含有宣扬福音与赦罪之权,两者之交替,且并没有其他特别赐与的权柄,只有的是基督教福音的传扬。总之,钥匙不同等意义于彼得的信仰,是表征应许的特权给门徒的报赏,且这种权柄需由圣灵的带领下,才能施行于地上,所以彼得非天堂的门守卫,只是天国在地上的管家。 2.经文主要内容: A.基督受难的故事(The passion story): 经文是关于预言基督最后晚餐受苦彼得否认主的受难故事。是关系基督的弥赛亚职份与复活为主要内容背景,并不关系圣彼得的职位。 B.教会的意义: 经文中的教会概括于耶稣施行的功能,在于胜过死亡的胜利与由死的复活;此仍赐与门徒是弥赛亚的任务,与死亡的争斗,医治病患,使死人复活;这是一完整教会的应许。 「把我的教会」须注意「我的」两个字:旧约上的会众,预表新约上的教会,含有四层意义:l.是被掠选蒙召的(徒七:2,3);2.是亲族团体;3.是神权政治(教会是上帝所管理的);4.是宗教团体(一切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的人)。 C.捆绑与释放bind-ing-loosing) 犹太神学思想常以捆绑与释放的文学对比地面和天上(earth and heaven),马太第二次向学生们提述于十八章18节,这成为传说,这就不只是向彼得提说。捆绑与释放其意义:禁止、准许;设立法则或禁令之下。「捆绑」就是不赦免人的罪,「释放」就是赦免他的罪,这是与约翰廿章23节对比而来的。按着拉比学校中的说法,「捆绑」意思就是「宣布禁止」,而「释放」就是「宣布可行,或准许」。彼得领受分享基督赐与赦罪的的权柄,由此可见这种职份不只彼得,且是有份于其他门徒们。假如捆绑与释放的权柄给与彼得,这份权柄并非无限制的永久将来,只是耶稣死后彼得的一生而已。天主教出版「基督的教会」一书中,提述捆绑与释放,认为圣经学家意见不合,肯定耶稣亦赋与和彼得同样权柄给其他门徒。 总之,从十八章18节我们可以看出,耶稣并不是要将这立法权单限于彼得一人身上,并且受限制。他乃是将这权柄给了众使徒,更可说是给了全教会。 3.经文神学上的肯定意义: A.磐石神学的定义 奥古斯丁说耶稣这话是指着他自己说的,马丁路德与慈运理(Zwingli)都肯定磐石是指上帝的圣子耶稣基督并无他者,屈梭多模(Chrysostom)解释磐石基督建造教会是一种信仰告白,所以教会真实的磐石,他们所持守的是耶稣基督,Campenhausen认为「耶稣要建造教会在彼得之声明」是难以置信(in-conceivable)。总之,耶稣不能把彼得看为教会所建在其上的稳固的根基;我们只能看彼得是从教会的根基往上建造所用的头一块石头,此外还有别的石头逐渐加上去。 关于磐石其他意谓,承认为基督的弥赛亚职(Messiahship)与神性(Deity);基督教会的体,欲建在他的弥赛亚职的根基上,并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领导,由马太四:17-十六:20;十六:21-廿八:20的经文,可发现其因果关系(Causation)。 人子称为弥赛亚,于马太十一:27已声明其神的圣子职份,是神圣圣子职份的真理,宣布天国的来临,没有其他真理存在。 总言之,耶稣在这段经文中使用磐石这两个字,可给四个答案: a.奥古斯丁认为这磐石是指耶稣自己。 b.这磐石是指耶稣是永生上帝儿子的真理。 c.磐石是指彼得的信仰,教会建立在彼得的信仰上。全世界教会信仰的火花,是彼得所点燃的,彼得的信仰是有朝一日形成普世教会最初的原动力。 d.彼得自己是第一块磐石,但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他不是教会建立在其上的磐石,那磐石是上帝。而且以后,每一个与彼得具有同样发现的人,就是另一块加在基督大厦上的石头。 B.继承权(Succession)的神学观点: 罗马常使用三处经文来夸大彼得,认为他是超于其他使徒。①马太十六:18,19;②路加廿二:31,32「要坚固你弟兄」;③约翰廿一:15-17,主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以及三次命令他「牧养我羊」。 按天主教信理神学极端地曲解圣经,并自制传说,以确立彼得教皇权,制定天主教神学之无谬说,实在无稽之误。兹重点略述如下: 天主教根据马太福音十六章17-19节,说耶稣就在那一天允许将首席权给予彼得;并用三种比喻允许把自己即将建立的教会的最高权柄交付给他。彼得将保证教会的合一与团结;一如建屋的基石;二他将是手持钥匙的人,亦即天国在世间的管理者;三他将束缚和释放。 并且矛盾地说,耶稣复活后,正式将首席权交给彼得(上段与本段双重允许首席权),当彼得重复三次宣誓爱主时,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羔羊、小羊、羊群」,是指基督的整个教会,「喂养」指示统治与管理。 天主教教父们解释首席权的许诺时,认为彼得是教会的基石,其地位高于其他门徒。戴尔都良说:「教会建造在他身上」,圣西彼连解释马太福音十六章18-19节:「他把教会建立在一个人身上」。耶路撒冷的济利禄称彼得为「门徒之首长与领导者」。教宗良一世说:「在众生中,惟有彼得被选为所有蒙召民族,全体门徒与教父们的首脑。」教宗依诺森十世于一六四七年斥责杨森派人士安东亚诺脱(Aoton Arnault)的下列主张为异说:彼得与保罗同为教会首脑。由此否定保罗,提高彼得地位;由保罗的自述看来,他比其他门徒们更为劳碌,但首席权只属于彼得一个人,保罗则是传扬信仰的领导者,实欠公平。 极权的定断: 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定断:「如果有人不承认彼得在辖治整个教会的首席权上,有他的永久无间的继承人,此人当受绝罚。」良一世宣称,首席权是持久的制度:「彼得对基督的信仰是永久的,同样的,基督所赋予彼得的也是永久的。」 接着天主教辩解称:基督允许将首席权给予彼得并在实际给予他时,虽然都没有明显地提及首席权的继承问题,但是首席权的目的与性质必然地会产生这一后果。首席权的作用是要维系教会的合一与团结。但彼得与他人一样,也有逝世之时,他的职位必须传给他人。 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宣布:「若有人说罗马主教不是荣福彼得的首席权的继承者,此人当受弃绝。」在此信理只陈述,每一位罗马主教是首席权的继承者,并没有说明罗马主教与首席权之相合是基于何种法律名义。 圣狄尼修,加依乌与戴尔都良都论及彼得在罗马殉教;并说除去罗马以外,没有一个地方听说有彼得的坟墓。这种臆断加以传说,毫无历史的根据,使人难以接受。 盎传罗削说:「彼得在那里,教会也在那里」。并强调:1.为了教会的存在,需有一人作全体信友的首长。2.为了信仰的合一能够常久保存,必须有一位全教会的首长。3.教会管理的目的就是信友们的和平与合一,因为一位统治者比若干统治者更能实现合一的理想。4.战斗的教会是胜利教会的模型,在胜利教会中,只有一位首长。 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869-870年),里昂大公会议(1274年),与翡冷翠大公会(1438-1445年)都宣布教宗在训诲上的首席权,实际上包涵了不误性。并坚持因着天主在彼得身上允许过的佑助,他就具有救主愿意都教会定断信仰与伦理信道时所具有的不误性。又辩称:一切合法的教宗,宗徒首长,彼得的继承人都有不误性,这不误性的泉源是圣神的超自然佑助。最后,还说基督特别为彼得祈祷的理由:彼得在回头以后,应该坚固他兄弟们的信心,这句话充分表示出,彼得的地位冠于其他门徒们。 根据上述天主教臆断歪曲观点,兹于语法中已作解释之外,再于根据圣经与神学观点加以反驳如下: 彼得的继承权非单言所能概括,曾提及彼得与教会建立,是未来式,并非彼得当时所建立的,是五旬节圣灵降临时的;又彼得是存在于有限的人性,他一切活动亦必受死亡的限制,这怎能以他有限的存在建立教会的根基呢? 天主教的神学家很坦诚承认其首席权不能只根据于马太十六:17,是关于较后历史解释;若此,是何处圣经根据?传统历史的解释是没有圣经神学基础。 彼得只是教会中门徒们指导者地位,并非属磐石唯一的根基,只是做往后教会领导信仰的典范。圣经马太十六:17关于权力中心的移转完全缺乏根据。 基石是权力的象征,彼得与十二门徒受召管理教会,彼得无所谓首席继承权,雅各与约翰亦同。又耶稣对彼得所说是各别,并非对罗马的主教,当然彼得的领导能力与他门徒有别,并非权力种类的继承移转:由此Tertullian反驳,是关彼得个别,不关所有的主教们,为言确切;当时彼得亦不会知道,权力会由耶路撒冷转移他市镇,使徒时代罗马并非大教会中心。由那时起至十六世纪,基督教不断对这些曲解圣经的观点提出反驳及矫正。这些歪曲圣经的观点,产生了很多明显与原来基督教或圣经教训有异的文化成分。 无论如何,天主教凭本三节经文提四层臆断之理:1.这磐石就是彼得;2.彼得既是这磐石,天国的钥匙又是交与他,他就当然是众使徒的首领;3.彼得既为众使徒的首领,也作了罗马城首先的主教,就是头一位教皇;4.因此,凡继续彼得作罗马教皇的,也就有彼得所有的权柄。这些叫人难以置信,却无证据。 根据圣经历代圣徒神学家们提出纠正: 1.彼得自称为长老,乃要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l-4),并非罗马教皇。 2.教会初次开会,主席不是彼得,乃是主的兄弟雅各(徒十五:6-29)。 3.圣经没有记载彼得到罗马城。 4.圣经没有提到将来有人接续彼得职任。 5.基督用不着什么人在世上以特殊权柄替他管理全教会,因为主已经差遣圣灵代他照管(约十四:26;十六:7)。 若再详加研究圣经,可再提出十项反驳: 1.彼得并非教会唯一的根基,其他使徒也是教会的根基,真正的根基乃是耶稣基督,是教会的房角石(弗二:20),所以无法以主赐权给彼得为根据。 2.教皇的制度与主的明训背道而驰(太廿:25-26)。 3.初期耶路撒冷教会领袖绝不止彼得一人,尚有雅各、约翰在教会中占重要地位。 4.耶稣从未在门徒中分别等级,或权力地位方面有任何正式的分配。 5.若十二二使徒之职任可由后人承继,但最后去世的不是彼得乃是约翰。 6.彼得未自认为教皇,和约翰一样在晚年做教会长老牧养工作。 7.彼得在他的后书中,没有什么职位承继的话的交代。 8.所有提及教会职位经文,第一是使徒,并无记载教皇。 9.保罗的属灵地位和工作不下于彼得,照顾罗马教会,范围较广。 10.圣经从未记明彼得到过罗马,只是传说,保罗则有记载(徒廿八:16)。 3.与别福音书经文比较之释义: 布特曼(Bultmann)强烈表达否认耶稣曾说这段话,因为同样叙述架构特别在马可与路加而没有这种重要决定性的经节,这使我们值得关心的问题;我们亦不能定断这段话是伪造的,但可认定耶稣没说这话,推断是由早期的传说插入马太福音中,确不属原抄本资料。若马可与路加在这里详细记录显示彼得弱点的事件,却省略彼得受称赞的场合;如果马可的资料来自彼得本人,这是很合情理的事。并且Papias说马可福音是依照门徒彼得的讲道与见证,而马可是最早完成福音,所以应以马可福音为根据。 因此,马太福音十六章16-20节,著名的句子「你是彼得……」于马可福音省略,这插入句子是借自马可逐字的,这是否属于原来的上下文呢?这是较后非历史的为提高彼得的地位在教会所增加的,是独断的作风(arbitrary fashion),Butler并说是不易相信。 奥古斯丁由此建议释义,本节的圣经应为:「你是……磐石的人,因为你已经认识真人他是真磐石」“Your are the rockman,for you have recognized the true man who is the true Rock..."Strack Biller Beck于注释提议更正英文原始的翻译应为:「我对你说,肯定对你、彼得:在这磐石我将建立我的教会」,由此磐石并非指彼得,耶稣没有说「你是磐石」,在此耶稣说到他自己弥赛亚的威严,神圣圣子的职份,这使人应该相信。 释义本小段圣经,若由各不同角度观点,更易明白其真意所要表达: 1.以磐石为中心的释义: A.彼得,你是第一个认识我的人,所以你是第一块石头,根基的石头,我建立教会最初的开始。 B.彼得,你的名字就是一块磐石的意思,你的命运就是作一块磐石,你是第一个认识我是谁的人,所以你是那属我之人团契大厦中的第一块石头。攻击这团契的邪恶力量不会得胜,如同它们不能使我成为死亡的俘虏一样,将来你必定是天国的管家,打开天国的门,让犹太人与外邦人都能进来。你必定是智的行政管理者,带领人解决难题,指导那幼小与渐长的团契。 C.你是彼得,一块可移动的石头;但我要把教会在这不能移动的磐石之上。 2.以教会为中心释义: A.彼得,你是新以色列,上帝的新子民,信我之人新团契的开始。 B.我要设立信徒绕着你,将使你成为使那些信我者的团契(教会Community)的支持者。 3.以钥匙为中心责任的释义: A.彼得,你将要负起一个巨大和沈重的责任,你将要从事对于整个教会的好处有影响的决定,教会的行政将要放在你的身上,你将要作婴孩教会的引导者与指示者,你将要从事的决定十分地重要,会使人今生与来世的灵魂受影响。 B.我将给你控制抑或上帝的开启或关闭的命令规则。 4.历史的解释、批判、特殊信息: 历史的追踪是最有力的凭据,由雅各与彼得于历史的记录,可揭开谜底争论的答案: 1.雅各为耶路撒冷教会领袖: 由加拉太一:18,19实地记录主的弟弟雅各,往后在耶路撒冷的教会承接彼得当教会领导,是当任紧要角色,又由加拉太二:9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名列于彼得(矶法)之前,由此可见雅各在当时已是耶路撒冷教会最权力领导者,彼得是雅各的下属(a subordinate role under James),甚至稳固保有全犹太基督教最重要古老传说,按赫格西仆(Hegesippus)(二世纪中之一犹太基督徒作家;伊防护正统基督,反异端,允反知识派)说:「主的弟弟雅各是使徒中全教会掌握领导权」。 2.彼得只是早期耶路撒冷教会领袖: 保罗首次旅行到耶路撒冷,那时彼得是耶路撒冷教会之首;加拉太二:9保罗的书信提到彼得是带给犹太基督徒信息之首要者;使徒行传中彼得常占重要角色,特于十五章彼得浅误只是耶路撒冷传道使命代表;由此证明,彼得只是早期初代耶路撒冷全教会指导者。 3.彼得没到过罗马: 圣狄尼修,加依乌与戴尔都良都论及彼得在罗马殉教;并且说,除去罗马以外,没有一个地方听说有彼得的坟墓。 我们苦追溯到第二世纪,不能发现彼得曾经居住或殉教在罗马;只古代传说关于约翰福音廿一章18节「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的殉教,与彼得前书五章1节,彼得后书一章14节的受苦与死而预先假定在罗马。 罗马天主教提到传说的传统,说彼得在罗马殉教,彼得在主后四十二年人罗马,并在那里做了廿五年的主教。这种传说法根本就不可相信,根据许多学者,包括天主教的学者的考证,说:这传说是谬误的。 A.按照新约的记载,彼得是在希律未死之前就被下在监里,时在主后四十四年(徒十二:16)。九年之后,他仍在耶路撒冷,并参加所举行的大会(徒十五:7)。以后不久,又在安提阿,彼得因怕犹太人而与外邦人隔开,保罗曾当面抵挡他(加二:11-16)。 B.如果彼得在罗马,保罗就不会写信给罗马教会(罗一:5,6,13-16);他也不会觉得他必须要去罗马还他福音的债(罗一:9-12);因为保罗传福音的原则「并不是在别人的界限之内」(林后十:16)「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罗十五:20) C.保罗在主后五十八年时写信给罗马教会,显然彼得并不在那里;然而在罗马第十六章中保罗提到廿七位基督徒的名字,却未提彼得。 D.当保罗在罗马时,曾写信给腓立比,歌罗西,以弗所的教会,也写信给腓利门;这些信中提到许多在罗马的信徒并同工,然而没有提到彼得。 E.多年以后,保罗又被下在罗马监里,当保罗第二次被囚时,写信给提摩太说:「独有路加在我这里」(提后四:11);保罗又说:「我初次申诉,没有人来帮助,竟都离弃我。」(提后四:16)假使彼得在罗马,他决不会离弃保罗。 罗马教皇最近公告说:在罗马著名的冠冕堂皇的大教堂底下已经发现彼得无首骨骸,然而英国合众社的记者却报导说,罗马教会官方的学者承认,尸骨属于何人是无法证明的。按照约翰廿一:18-19所暗示,以及早期教会的遗传,彼得不是斩首而死,乃是钉死的。 然而天主教百科全书曾列举二五九个教皇,彼得为首,其次为利奴(提后四:21);第四任为革利免(腓四:3)。从彼得到十一任教皇,约主后一六五年,这些都应加问号,因为没有史实为根据。 若由神学家们多角度的考究,更清楚了解其传说的谬误: A.彼得不曾足迹到过罗马,这只不过是教皇自称做历史的防守辩护。 B.于一五一九-二0匿名的作者及瓦勒度(The Walden-sians)(法国抗罗宗团体,具有单纯的圣经反加尔文信条)所写论说文中论争力辩:「门徒彼得不曾在罗马。」 C.马丁路德写著:「有些学者们都说彼得不曾经到过罗马。弗喇秋(Flacius Illyricus 1520-1575,纯正路德派之领袖,著名教会史家)也写着:彼得在罗马是绝对不确实」。 D.Karl Heussi于1936年出版小册名:「彼得曾经在罗马吗?」可靠结果的宣告:「彼得从来没涉足在罗马的台伯(Ti-her)」引起极大兴趣。 E.先前更重要于第二世纪,没有文件说明证明彼得在罗马居留与殉教。 F.I Clement五章和伊格那修的罗马书四:3,都没有明白说明彼得在罗马。所以I Clenlent不允许提到彼得是否在罗马传教与活动或教会领导者。 G.一惊人显著的事实,在梵蒂岗(Vatican)壮丽的墓园,没有提到彼得的名字。同此,只属传说而匕。 总言之,彼得曾经在罗马,而且殉教在此,只是关于为着教义的历史,而建立此传说。因此这种立说应当被完全拒绝。 4.彼得只到过安提阿: 于1326年帕度瓦的马尔西留(意大利神学家,巴黎大学校长)以圣经考究没有任何证明彼得在罗马,不过只在安提阿。 使徒行传十一章19节:「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安提阿」,但没有资料关于彼得在哥林多。 罗马天主教的传说,彼得曾经也是安提阿主教;但由加拉太书二章11-12节证明并非全教会中心领导者。由此,不能证明他的领导权由耶路撒冷转移到安提阿,并由安提阿到罗马。只是初期教会在耶路撒冷的全教会而已。 5.结论 马太福音十六章18章经文成了教义上的争论点;罗马天主教的立场坚持这磐石就是彼得,罗马天主教主张彼得是罗马教会创始者,第一任主教。后来的教皇是彼得的继承者,他们在教会中具有无上的权威,形成所谓使徒的继承之说法。十六世纪改教者主张耶稣所指的这磐石并不是彼得,而是彼得所告白的信仰,这告白是教会的根基而不是彼得。但这里耶稣所欲指的不是教会的根基,而是教会组成的分子。教会是由许多像彼得一样的「小石头」所集合成的「磐石」所造成的,亦即由那些与彼得一样告白耶稣是基督是永生上帝儿子的人所建造起来的。 由圣经的教训看罗马天主教认为彼得至上的教义是错谬的,又罗马自称有彼得之权也是大大错误。耶稣是教会唯一的元首,他才是教会的磐石与根基,并不是彼得。唯有基督替我们死了,他能赦罪。上帝给彼得的本份乃是传福音或说将福音之门为犹太人和外邦人打开。上帝从来没有将彼得放在比其他使徒更高的地位上。(太廿三:8) 至于在地上有捆绑和释放之权,并非彼得一人的专利,十二:使徒也分享这些权柄与众使徒。天主教会捏造出一个教皇来,实在是对基督的侮辱。 假使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不能胜过他」若修正为「不能胜过它」就减少一些误会,就不误会这磐石就是彼得,也不使天主教以此强调,说彼得就是教会的磐石,第一任的教皇。意译参考 17.耶稣对他说,西门约拿的子,你是幸福的,因这真理是由上帝本身向你启示,你已经表达说出。18.你的名字是石头碎石,这真理是磐石,在这磐石我将要建立我们教会。我的门徒们的信仰将成为真理根基,就凡等待天上的国度者。(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19.在这神的国度你将持有尊贵的地位,持有管理能力的钥匙,依法行使权利为人民的需要。 17. Happy are you,Simon,son of Jonah,because the truth to which you have given utterance was revealed to you by GOd Himself 18 Your name is pertos,and th1s truth is a rock upon which I will build My Church.It will be the foundation truth of the belief of My disciples,of those who await the kingdom of heaven.19 In that Kingdom you shall hold an exalted position,having the keys of administrative power,and the right to legislate for the need of its citizens. 〖 二、对现世代宣讲上帝的信息 〗 主题:伟大的应许 前言:信息+现世代当前问题=时代感。 耶稣对彼得与门徒们于福音书中所应许与教会的职责,如同:(l)彼得深度洞察耶稣是弥赛亚的信仰;(2)信徒要有如同磐石般坚固信心;(3)基督所赐与之权柄运用;(4)教会于现时代的使命。 因此基督应许教会的职责: (1)教会须有宣讲福音的责任。 (2)教会应有医治的责任,基督教所关心是全人的福音,灵魂体的健全。 (3)教会须作人类力量的泉源,基督徒要有强烈的信念,超越的信仰,因基督复活。 (4)教会有基督的应许,并肩而同行,不是孤单作战。 一般说来,在教会的会友之中,百分之十是热诚而活跃的;另百分之十是毫无作用的;百分之八十是居间者,不冷不热,为基督与福音甚少作为。这三种情形出现的图表,其曲线所构成的是一个「钟形弧线」(Bell Curve),因此基督于时代使命如同彼得,要献身(态度)、投身(关怀),更要委身(Commitment)将生命委置于福音事工;换言之,要有焦点的人生:当阳光透过一片凸镜时,就造了焦点,它的热度极高,能引起燃烧。照样,委身造成人生的焦点,产生热力与能力,可以完成荣神益人的事工。 1.具备彼得深度洞察耶稣是弥赛亚的信仰: 彼得希腊文是一块小石头,或碎石的意思,其名字巴约拿是约拿之子,亦是人的血肉之体之意,因此由他的性格了解,彼得常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时常代表为发吉人,并有人软弱好与坏两极表现,根据约翰福音描述彼得是鼓动者(廿一:3),在复活基督的指导下,大有所获;一百五十三条大鱼象征人类,为此彼得成为耶稣所指定的一位,为了坚固其他兄弟(路廿二:32),于是彼得被尊奉为长老的模范(彼前五章);但彼得亦显出其弱点,表现他是一有限度的人,有时并不完全认识了解耶稣,他曾受耶稣的责备,耶稣受难时,他背叛了主。 考究其生平,由行传四:13认识有胆量,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没有犹太与希腊的学问;根据马可一:29-30,林前九:5,彼得是结婚有家室,后期传说他与孩子、妻子都成为殉教者。他是亲近耶稣内圈的人物(马可九:2)。由此他常表现与基督对话,是占有杰出的角色,所以深度洞察耶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弥赛亚(太十六:16),亦被称为教会「心爱的门徒」(Be- loved Disciple),林前十五:5彼得是第一眼见主复活的见证者,并且他领导的地位(行传一:15),于五旬节圣灵降临时行神迹(二:14),医治瘸腿的(三:1),于公会向官长分诉(四:8;五:29),操练教会工作,传教于撒玛利亚(八:14-17)传道活动于吕大、约帕、该撒利亚外邦哥尼流家。 初代教会传福音,由迫切祈祷,当圣灵充满时,信徒们的信心如烘透热红的铁块,那时罗马政权的压迫如同大的铁锤打下去时,那被打熟透热红的火星喷散地中海四周,由此福音广传。 罗马书十二章1-2节,保罗劝勉当以圣洁为活祭,不可做为教会「脑贫血」信徒心态,应为「脑充血」为主热心牺牲至死。 信徒的信心应常具备「可能」(posibility),因为当信徒信心肯定自己时,上帝就肯定他;若否定的信仰,上帝就否定他。 当彼得二次否认主时,他失去「生之勇气」,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说:「生之勇气」是绝对信仰的勇气,并强调「信心的跳跃」;正如名剧作家莎翁(Shakespeare)笔下的王哈姆雷特(Hamlet),当他面临一件生死攸关的抉择时,自言自语地说:「存在与否,是一严肃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在此启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要完全投靠顺服于上帝。 2.信徒要有如同磐石般坚固信心: 在旧约中耶和华常被称为「永久的磐石」,在赞美诗中称他为「万古磐石」。德来维(Driver)说:[磐石(Zur)这两个字,『是用一个有力的比喻,是说明耶和华是他仆人那永远不变的帮助和避难所。磐石的比喻,像『山寨』、『堡垒』、『高台』等字,是从巴勒斯丁的自然景致中取来的。』 拉比把磐石喻作亚伯拉罕,说:「当圣者看到那正在兴起的亚伯拉罕,他说:『看哪,我已经找到了一块可以把世界建立在其上的磐石(Petra)。』所以他称亚伯拉罕为磐石(Sur),亚伯拉罕是那国家以及上帝的旨意得建立在其上的磐石,这「磐石(Sur)」一次又一次地用在上帝自己身上。」「他是磐石,他的作为完全」(申卅二:4),「他们的磐石不如我们的磐石」(申卅二:31),「也没有磐石像我们的上帝」(撒上二:2)。有一件事情很清楚,称呼任何人为磐石是最大的敬意。 新约把旧约中以磐石所表明的耶和华之品性,转归于基督身上。在新约中,教会的磐石根基是基督(或是对基督的信仰)。彼得在他的书信中称耶稣为那宝贵的房角石(被前二:6),坚固的根基;彼得并没有说磐石是他自己。保罗于以弗所书二章13-22节亦提到耶稣是房角石。但天主教于「教义信箱」说:「基督是教会的创立者,是主要的磐石;彼得是次要的磐石,是由神所立。」若由圣经研究,所有的使徒和先知加起来,才是次要的根基,并不是彼得一人,并且一切倍徒都是这灵宫上的活石。(彼前二:5) 根据犹太历史遗传,基督就是那当以色列人奔向应许之地时,在旷野中不断地为他们流活水的磐石;所以基督始终是以色列人的磐石。 俄利根说:「你若有彼得的信心,你就和他一样是一个磐石;你若有彼得的德行,你就有彼得的钥匙。」 由此基督徒人人应具备以基督为磐石的信心。基督徒的进教信仰告白是「一次为终生」(Once for all),如初代信徒在罗马政权压迫下,在公开场所的信仰告白,在地面上以划一条鱼代表耶稣、基督、上帝、独生子、救主,的彻底告由信仰。 我们所需要的是磐石的信仰,非碎石,磐石含有同心合意,同与合的字中间都有一个口,表示在耶稣基督服从地的圣经为唯一的口令,所以说“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和「天时、地利、人和」的人和具同样意义。 磐石般的信心,就是坚固不移的信心;如同耶稣基督所具备的十个心: ①吃苦的心,②尽忠的心,③奉献的心,④牺牲的心,⑤禁食的心,⑥祷告的心,⑦谦卑的心,⑧宽大的心,⑨专一的心,⑩爱心。 3.基督所赐与之权柄运用: 我们是基督的管家,在本圣经节的「钥匙」是多数而不是单数,所掌权的不是一个进房子的大门,乃是许多门,这一串钥匙表示管家有权管理家中任何事物和人,钥匙是掌权的记号(赛廿二:15,22;启一:18 ;三:7),允许人进入宫殿,具有总理大臣的意义,但行动必须遵照上帝的旨意,捆绑和释放的条件乃是按照主的命令,且按恩赐与职分上,耶稣屡次教训他的使徒们不容有大小之分(可十:42-45;九:33-35;路廿二:24-30),由此「钥匙」所代表的权柄,经上帝的承诺,遵照基督旨意所行的一切事将永远有效。 门的功用代表权柄、关闭、控制;耶稣基督冲破了死亡的约束,他由复活胜利。拉比有一句名言说:「诞生、下雨、和由死复活的钥匙都属于上帝的。」这句话表示一种特殊无比的能力,是神圣的权柄。 耶稣交给彼得只是开启,并不是关闭天国的门;在五旬节向三千人开门(行传二二:41),向外邦百夫长哥尼流开门。其实不只彼得有天国的钥匙,每一位基督徒都有这把钥匙,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向别人开启天国的门,使他进入耶稣基督伟大的应许之中。 权柄。权威是人人所追寻喜爱,有时变质为手段,滥用权力而造成社会问题,党派斗争,教会造成分离基督的体,打破上帝的形像。 世上有两种建筑:桥与塔 塔是自我权威表现,自我中心(I Center),死寂没生命,只存放骨灰。 桥是和平使命,交通的往来,忍受痛苦,背负十架,使人与人能沟通往来,生命畅通。 权威也是神创作的艺术作品。 耶稣教示的权威,不像文士,是有能力,其根源于林前十三:13的「信、望、爱」。 爱是权威的实底:「爱」(Love) L=light光明的 O=Open宽宏大量 V=Victim有所牺牲 E=Eager热诚的爱心 若有爱(Love)的实底权威,如耶稣才使人敬仰钦佩,以此传福音,开启天国之门。 4.教会于现时代的使命: 马太是首先提及「教会」(十六:18;十八:17)二字的福音书。这两处都是由耶稣亲自讲的话,可见他认为教会是一个未来的机构;然后「教会」在新约中用过—一五次。新约中是用两个不同的观点来看耶稣与他教会的关系:一方面他乃是教会的建造者,在另一方面他是这教会的房角石。 马太的教会观:一是磐石上的建筑,永固不移(七:24);二是以普世教会为尺度(universal dimension)。于80到90年代会堂是属于不义伪善的组织,当时会堂的会众或教会不再存有基督徒,事实当时基督徒被犹太人迫害而分散,但马太首先用教会字眼特表达耶稣本身是磐石的教会。又教会于新约所表达的观念喻为羊群、教徒、牧者;特别牧者为常。 教会真正的本质应该是没有种族、没有颜色、没有阶级制度、社会地位,党派之分的社会。教派和异端在教会内最大的罪,不是他们在神学上,理智上的错,实际上是他们把自己太绝对化。这种最大的罪即他们曲解了教会的合一,常以排他性代替包容性。 「教会」其背景具备的意义: 1.希伯来的背景: 七十士译本用来翻译希来文qahal。这个字的字根是「召集」之意,通常指以色列民的「集会」或「会众」,指上帝所召集的子民,要一起听从上帝,或一起为上帝作工;是一群「被上帝召集在一起」的人,接受上帝经由山上的摩西和某些其他伟大的领袖所传的信息,着重点都是在上帝的主动那一方面。 霍尔特(F.J.A.Hort)说:教会是一群从世上「挑选」出来,一群从家中「被召」出来见上帝的人,是包容万人,乃是国家呼吁每个公民肩负起责任,遵照上帝的话而行。 2.希腊的背景: ekklesia此字不完全是特别指一种宗教词语,其背景是指政治的而非宗教的。在雅典当日古典派的时代,是人民所召开的大会;首先,所有会议都以祷告和献祭作开始。其次,是真正的民主,会中两个大口号是「平等」及「自由」,一年中相会十次。当ekklesic起因于相会时,号手遍行全市、小街,宣告相会的日期、地点、时间,邀请所有的市民参与和实行,这是市民的权利。 若探讨教会更详细的意义,教会是圣的,它不同于地上的事物,是上帝的教会,甚至它指向永恒的核心时间,它也总是指向超越它本身;它是公同的,在上帝的爱中无分别。 新约中ekklesia有三种用法: 1.是说「普世教会」(林前十:32;十二:28;腓三:6);2.是说「某一地方教会」(罗十六:1;林前一:2;加一:2);3.是说「任何地方的信徒的实际聚会,一起崇拜」(林前十一:18;十四:19;十四:23)。有位印度人形容教会是「将基督的生命继续开展下去的教会。」 总之,教会的意义是受召集的一群人集会(assembly of caf-led-out ones);象征说明: 1.身体:基督是首(弗一:22)。 2.新妇:爱的关联献身给基督(弗五:25-32;林后十一:2)。 3.建筑物:基督主要房角石(弗二:19-22)。 4.兄弟关系(Brotherhood):团结显明上帝的恩典(罗八:29;林前八:12;弗二:5-10),与基督结连做有能力见证(徒一:8),以致完全熟练直到地第二次再临。(帖前四:13-18) 结论:教会存在时代使命,信徒的角色是占重要因素;正如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甘乃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17-1963)所说:「不可要求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求你能为国家做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若把「教会」套上,则是信徒的时代使命:「不可要求教会能为你做什么,而要求你能为教会做什么。」 于1964年Billy Graham博士向世界著名德国神学家Dr.Karl Barth问:「未来的二、三十年,你想神学将有何新的重点?」回答:「圣神」(Holy Spirit)。圣神是耶稣升天时所应许的动力,有圣神的动力就能完成教会的时代使命。 一本「成为神迹」(Lord,make my life amiracle),引用使徒行传(ACTS)于基督徒信仰的象征,祈祷若使圣灵充满,成为神迹,教会复兴则需经ACTS的程序: A=Adoration 崇拜:聚会,时常赞美主。 C=Confession认罪:祈祷,求主怜悯。 T=Thanksgiving感恩:感谢神的恩赐。 S=Supplication祈求:再祈求神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