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道之比喻



第一喻:光

   老子以光明来比喻大道,以"袭明"(承袭传递光明)来描写圣人,以"用其光、和其光"来劝勉世人。

一、 自在之光

   老子说:"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把它们混合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14:1-3)。"夷希微"这个"不可致诘、混而为一" 的名称,就是Jehovah的发音,也就是"以自身为法度"的道 1。他是完全的光明,是一切生命的光(约 1:4),正如诗人唱道:"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 36:9)。只是当"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 1:5),因为世人不认识这光,所以老子说"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世人却以为暗昧(41:2)。

二、袭明者

   老子说:"圣人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光明,传递光照"(27:3-4)。老子又说这位圣人充满光明,却不耀人眼目(58:4)。那是一种柔和、宽厚、怜爱的挽救之光,赐命之光。耶稣曾极为恳切地反复对世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人在白日行走,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自己往何处去。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成为光明之子"(约8:12;9:5;11:9;12:35)。

三、用其光,复归其明

   老子说:"借着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着永生的意思"(52:6)。

  用其光,先得识其光、认其光,这就是耶稣所说"信从这光",而后便可"复归其 明","成为光明之子"了。《圣经》说:"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 神而行"(约3:19-21)。在《圣经》同一处又说:凡信从这光的人,就"不被定罪,都得 永生",这正如老子所说:"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四、光的寓意

   神道之光,显然并非肉眼所见的日月星辰之光,乃是心灵所见的照耀生命之光。

  光在创世、人生各方面的寓意是深厚的,我只就信仰略举一二。

   一是荣耀,即神道无以复加、无法描述的伟大、尊贵和荣光,也包含了他的坦荡、宽广、博爱、合一、无限等秉性。耶稣以人类能够理解的方式,将这种荣耀带到了世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冲冲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 1:14)。尽管世人欢呼着将他钉死,他却没有与一个世人为敌;尽管世人掩面不看他,他的荣光却直照进世人的心底;尽管他在世人眼中是一个贫贱、屈辱、软弱至极的人,他的荣耀却笼罩着所有的世人;尽管从人的各方面看,耶稣绝非这个世界上荣耀、伟大、尊贵的人,他却以此显明了神的荣耀、伟大和尊贵。一,全能的神!你何尝不知,以任何人间常有的方式表达伟大、尊贵、博爱与宽广,都必定是有限的!唯有以耶稣的方式,唯有"与物反矣"、"反者道之动",才彰显出您无限的荣耀,不掺杂任何人的杂质!

  二是圣洁。凡写神道之光的,必是纯粹的光;纯粹的光就是纯粹的圣善。所以世人要 么看不见、觉不着这光,要么觉着一点儿却不敢进见这光,要么就在这光中洁净自己,成为 新人。所以老子讲了"明道若昧",接着便数其"上德、大白、广德、建德、质真"(41:2-4)等 等。诗人唱道:"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诗 90:8)。 耶稣曾告诫世人说:"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 6:23)!"里头的 光",就是神赐给人的那一丝圣善之灵,就是良知之光。看今日世人里头的光渐渐黑暗,显 在世道上,黑暗是何等的大呢!

   三是明亮,即明白真理、离开暗昧之意。人若在黑暗中就看不见真情实况,虽有眼却像瞎子。尽管人猜测或疑惑黑暗中远处近处有什么东西存在着,仍是不晓得。老子说:"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有智能的是傻子"(24:2)。瞎眼的世人只看见金钱,看不见财富; 只看见快活,看不见幸福;只看见生活,看不见生命;只看见虚幻,看不见真实;只看见今天,看不见明天;只看见人,看不见造人爱人的神。圣人就是要让这一类的瞎子能看见,看见神道成了肉身临世,领他们出黑暗,入光明。耶稣劝诫人们要借着他的光在白天行走,作光明之子;老子要人们"用其光,复归其明",均是此意。

五、光明而坦荡

  修道者得了光明之道,心思意念自然便坦荡了,人生之旅也就变平安了。

  当神道创造宇宙、养育万物、拯救世人的荣耀之光照临你心,这大光就使你敬畏, 在敬畏中你的灵魂常清醒;这大光就使你赞美,在赞美中你的灵魂常喜乐;这大光就使你依 靠,在依靠中你的灵魂常平安。

  当神道的公义、圣洁、良善之光照临你心,这光就使你认罪、痛悔,使你洁净、清 爽,使你美善、慈爱。这是照出你罪的光,也是赦免你罪的光;是叫你内疚、自卑的光,也 是叫你释放、自信的光。这光也使你如光,照亮别人,唤醒世道。

  当神道的真理之光照临你心,便如同阳光驱散阴云,使你的灵魂突破一切短暂虚幻 事物的蒙蔽。你看到眼前遍地横流的人欲,腾空张扬的人智,和乌烟瘴气的世界,仿佛一个 大肥皂泡上五彩斑斓的幻影,蜂拥、肮脏、瞬息万变、随风飘去。唯有亿万颗被禁锢在上面 的灵魂,是虚幻中真实的呼救,是快乐中痛苦的呻吟,是死亡中生命的追寻!

  那光是你灵魂永恒无限的故乡,遥远却又弥漫至眼前,深邃却又仿佛在手边。那是耶 稣的声音,何等亲切的乡音!宛如父亲母亲弟兄姐妹的呼唤。

  你因着神的光明,而有了人的坦荡。

  你因着人的坦荡,而进了神的胸襟。

  你因着神的胸襟,而成了人的盼望!


注释:

1. 见本书第一部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喻:水

一、水与道

  老子以水喻道,启示很深。

  其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8:1)。

  至高无上的善就是道。道就像水一样善于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遇到阻挡,水 便绕开走;有物强入,水便让出来;击之则碎,倾之则流,热之则蒸发四散,冷之则凝成一 处。然而,水散于天、渗入地而滋养天地万物,像是慈母默默的爱,像是贤妻静静的情,不 知不觉中托住你的生命。神道不正是如此爱养着万物与人吗?尽管人类对他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他却无时无处不在供育人类;地球上下,宇宙内外,都布满了他的情,他的爱。

  其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2)。

  的确,水是柔软无比的,然而,水又是大能无比的。水遇到阻挡便绕开,然终究无 物可以阻挡;有物投入水便让出,然终究无物可以占之;击之碎而不消,倾之流而不亡,热 之散而不失,冷之凝而不屈;待天庭雷怒,任金石火土,概莫能抵。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天 下最柔弱的,能胜过天下最坚强的?因为水是永恒不变、无以易之的啊!无论击、打、折、 焚,无论冰、雪、霜、露,水依然是水。老子利用水的常识告诉人们不寻常的道理:正像水 一样,大道是大能无比的;但这无比的大能是以无比的柔弱达成的。仅接着老子便引"圣人 曰":那柔弱无比、受辱受难的,正是为主为王的(78:3)。

  其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 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1)。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见世人鄙视厌恶水的性格。道,则正与世人的 好恶相反,像水一样以卑下屈辱自处。这正是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正是耶稣所说: "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路 16:15)。道成肉身的圣人,恰恰取了世人所不齿 的身份:生在马槽里的"私生子"、无学历、短命、贫困、屈辱、卑贱、软弱、被唾弃、受 逼迫、钉死在十字架上,真是"处众人之所恶"了!老子在这句话之前说得是"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2-3),接着以水喻之。在"江 海善下而为百谷王"之后,老子又说"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3-4)。显 然,老子以水喻道,亦是以水描绘道的化身圣人。的确,"人往高处走",耶稣却向下流入 低洼卑下、众人厌恶之地,毫不像世人争权争利争学争命。然而,正因为他低下又低下,看 起来低下的无以复加了,便成了百川会聚的大海,成了百谷之王。面对这个丝毫不与世人相 争的极柔弱者,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真是奇妙无比的神道啊!

  其四,"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28:1);"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 海"(32:5)。

  虽知自己的雄伟强力,却甘守雌顺柔弱,以成为天下人的溪流。因为道在天下引导万 民归向自己,正如溪流引导诸水归向大海一样。这正是耶稣基督普世福音的写照。凡在心灵 里跟从耶稣的人,就像水一样顺其流而入生命之海,在那里,生命之水不再干枯,因为那是 诸水的家乡,又是生命的活水源头。岂不知,雨雪霜露都是由那里蒸腾上升,尔后降临大地、 滋润万物吗?正是世上最低洼的地方,存储着生命之水;羔羊一般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啊, 正是伟大的神道之所在!

二、水与圣灵

  水,也是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形像之一。《圣经》说,天地未形之前,神的灵便运行在水面上(创 1:2)。后来,以水洗礼又成为信仰的标志。大约与老子同时代的先知以赛亚在预言圣者耶稣时,也对世人说:"你们必从救恩的源泉欢然取水"(赛 12:3)。又说: "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赛 55:1)。待耶稣来到世间,更明白地用水比喻圣灵。下面一段对话是很著名的:

  耶稣走到撒玛利亚时,一个女人来井边打水,耶稣求水喝被拒绝了。他便对女人说: "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女人不解,耶稣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源泉,直涌到永生"(约4:10-14)。

  耶稣在另一处又说:"信我的人,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 7:38)。门徒约翰解释说:"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约 7:39)。

  圣灵也就是道,神"出口"为道,入心则为灵。凡老子描绘道像,如"惟恍惟惚、玄之又玄、空虚无形、渊兮似宗、绵绵若存、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等等,显然都是灵状。灵状,既可视为有,又可视为无,故"亦有亦无"(1:2-4)。耶稣曾对上述撒玛利亚女人说,拜神既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拜神要用心灵和诚实,因为"神是灵"(约 4:24);即是说:神道是"无形无象"的"有",是世人"听之不闻、视之不见"的"存在",即灵。

三、水与灵修

  老子以水喻道,亦即以水喻修道。修道者当以道为法,道性既如水,修道者亦当如水:如水一般柔顺,如水一般滋育别人而不与人相争,如水一般甘处卑下虚谷,如水一般甘居众人所厌恶之地,又如溪流引导天下人的心灵归向生命之海......。迄今我所见过的基督徒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几位柔弱如水的老人。不仅是言谈举止,不仅是为人处世,乃是生命与人格上的柔软、慈爱、温顺、静谧,犹如一种无声的震撼,令我永远不能忘怀。对他们的美妙动人,用语言是描述不好的。正如老子对"古之善为道者"也是"强为之容":

  "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流逸潇洒如同冰消雪化,纯朴敦厚好象未经雕琢,旷达坦荡好象空谷虚怀,愚拙讷讷好象浑沌不清(15:2)。

  对修道者来说,水的比喻更大的意义在于:唯有谦卑居下的人,才能得着神道。众所周知,高傲凸出之地,是得不到水的;同理,自执于智能学问之益,自得于财货声名之利,自享于肉身世俗之乐的人,神道圣灵就难以进入其心。这不是神道不公。你不低下,水怎么流入呢?不错,神万事都能;但若要神来做,兴许就要将你引以自豪的高高土脊铲平冲洼了。这正是神道的公平、公义、公正所在。耶稣一再说,心里贫乏、谦卑、哀恸、饥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老子也确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1)。

  不仅得着神道、认识耶稣要有谦卑低下的心态,在神道里进深灵命、追求和合,仍需要谦卑低下。"取代原理"说得是,量杯中有多少沙石,就挤出多少水;若满了沙石,水则不能灌入。反过来,你掏出多少沙石,便有多少水流入;你若掏空了量杯,就可以盛满水了。一个修道者,若心中装满了世俗的欲望和人智的骄傲,再迫切地祈求神道圣灵进入自己的心,也是枉然:你没有洁净的空间迎接、放置那圣善之灵。"我"在你身上越多,神在你身上就越少。所以,追求神道的过程,也就是掏空自己的过程。神是信实的。你掏空自己里面多少沙石,神就给你填满多少精金;你破除了多少自信,神就给你多少信心;你识破了多少虚枉,神就给你多少真实。老子说弃绝智能、学问、仁义、技巧、功利,就是要人放下一切属于自我的东西,以致于"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达到掏空的程度,于是,便可 "坐进此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最终归根守母,复归于朴。



第三喻:母与婴

一、道为天下母

  老子以母喻道,与基督教以父喻神,除了表明东西文化的差异之外,并无大不同。神 道本身既是无性别无生死无始终的自在者,则称父称母只当视为比喻。父,重在刚阳之气; 母,则多温柔之情,但都是创生养育者。以此象征神道与天下万物的关系,含义是确定无误的。

  其一,有母

  老子开篇便说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1:1-2);此后又说"天地有始,以 为天下母"(52: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地母"(25:1-3)。

  宇宙有始,天地有母,老子这一明确的观念,与认为"物质不生不灭、宇宙无始无 终"的唯物主义截然相反,却与《圣经》一致。老子在此所秉受的神光启示,是显而易见的。

  "太初有道,天地有母",对这一启示的领悟,对这一事实的确认,无论在东方或 西方,都是引导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唯一一块真实基石。

  其二,复母

  老子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52:2-3)。

  既然知道天地之间有一位生养之母,那么,我们是子女的身份也就确定了。这里点 明了人与道的真实关系。既然知道我们是儿女,就应当复归、守候母亲。这里点明了人当如 何行。请注意,"复守"一词,表明人已离弃母亲,恰如浪子逆子,失了自己的正当身份, 故有"复守"之说。人若能浪子归乡、重投母怀,那么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这里 点明了人当得的福份和神道对人的爱。

  更进一步,老子在这一章末句,特别点明了何以复守、如何复归的道路,这便是那 句大家已经熟悉的话:"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52:6)。圣人是拯 救世人的"袭明"者(27:3-4),这是老子早已点明了的。那么,借助于圣人所承袭之光 明,自然是复母、袭常的唯一道路了。道成肉身的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 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母)那里去"(约 14:6)。一,到父那里去,到母那里去,借着 圣人的光;耶稣说"我就是世上的光"。这话语何等信实!这拯救何等奇妙!

  其三,食母

  老子不仅强调复守其母,且以"食母"为贵,他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0:8)。 世人是以享受世界为乐趣,熙熙攘攘,昭昭察察;老子却以吃喝永恒之道为要紧,沌沌累累, 昏昏闷闷(28:2-7)。"食母",是已经得了永生之道的人,在道里面的存活与进深。若不 晓得耶稣之道,"食母"一词便有些难解。耶稣明白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人若吃 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的生命所赐的。我实实在在的告 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 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 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6:51-56)。

  的确,为道之人一刻也离不开道的供给喂养,正像婴儿离不开母亲。道成肉身,圣人 临世,以其话,以其灵,以其光,以其爱,以其弱,以其辱,以其受难,以其身存,以其完 全独特的生命,成为修道者可食可饮之道,也使老子沉积千年的话语昭然,宿望成真,预言应验。

二、人为道中婴

   老子多次提到婴孩,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10:2),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2),说自己"沌沌乎如婴儿之未孩"(20:3),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55:1),又说"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49:4)。

   耶稣在世时,一直要求门徒成为小孩子的样式。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18:3-5;路18:16)。耶稣又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5-26)。

   的确,婴儿没有世界的贪婪和人智的僭越,只专心于母亲怀中。她完全了"弃绝功"。

   婴儿依偎在母亲怀中,是那样静谧、甘甜、满足。她完全了"虚静功"。

   婴儿软弱柔顺,又谦卑自守。她与世无争,且越是挑衅、恶毒或痛苦,她越是紧紧地藏身于母怀中。她完成了"柔卑功"。

  婴儿绝不想凭自己的能力去追求什么。世上的金银财宝、功名利禄对他来说一钱不值。 她只知道母亲;母亲的怀中有她全部的欢乐、平安和盼望。她完全了"无为功"。

  你见过婴儿吃奶时的甜美吗?那神情之专注、之虔诚、之神圣不可侵犯,那微笑之纯 洁、之由衷、之自然而不可抑止,不是令你心爽情动吗?这是婴儿与母亲生命的和一,是婴 儿生命的回归与生发,是彻底回归中的蓬勃生发。婴儿与母亲、与天地、与自己的身心,都 是浑然一体的。这便是"和之至也"(55:2)。她完全了"和合功"。

三、 婴孩的奥秘

  人是有智能的吗?在神道面前,人还是作婴孩吧!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几年前我女儿 如何不理解电视发射塔放出的讯号越过天空变成我们家电视上的"人",你和我今天同样不 晓得神的灵如何进驻信仰者心里成为他们的新生命。对宇宙,对自己,我们都知道的太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听到这句话,就想起至今我女儿许多自作聪明的判断和说 明,常常令人捧腹。人在创造、养育又启示他的神面前,难道还能不如此吗?所以老子宁肯 "混混浊浊,像出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也不愿像"世人个个明明白白、自满自得、 斤斤计较的样子"(20:3-5)。愚拙到如此婴孩的地步,才是真正的聪明,因为我们原本就 是神手中的婴孩!

  人是有能力的吗?在全能的造化者面前,人怎么夸耀自己的能力呢?人有发明火药的 能力,却没有能力不用它杀人害命。人有制造卫星、导弹的能力,却没有能力不用它们彼此 仇视。人有能力创造现代文明,却没有能力使它不败坏颓废。人有能力活得更快活,却没有 能力不遗憾地死去。人有能力描述出更多宇宙现象(How),却没有能力触及这些现象的终 极原因(Why)。人有能力选择背弃神,却没有能力逃出神的手掌......。人类本是神怀中无能 的婴孩,人只有承认这一点,才可"常德不离",才可"专气致柔",以致于从神道中秉受 其无限的智能与能力,"无为而无不为"了。

  人世间,婴儿是最软弱无力的,却是最有保障的。为什么?无条件的爱与无条件的 受。婴儿没有能力自立、自理。她赤裸裸地表明自己的无能无力。她只有柔顺、交托、信赖, 活泼的单纯。于是,母亲的大爱便无条件地、无限地浇灌着她,覆蔽着她。房子倒塌时,母 亲会用身体遮挡婴儿;枪弹射来时,母亲会用生命保护婴儿。

  人间最纯净的爱在母亲的怀中,而最神圣的爱是在神的怀抱中。大自然──浩瀚的 天空,丰厚的大地,正是神的怀抱。我们活在其中,一如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神的爱亦 正如母亲的爱一样深厚无边。当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 们不晓得"(路 23:24),不正像一位慈母对叛逆不肖之子在说话吗?

  人已长成,难以回归婴孩,重投母怀。然而,在宇宙的主宰面前,我们不是永远像 婴孩一般软弱无能、稚嫩无知吗?神所做的,正是还我们这本相,以期我们浪子还乡,复守 父母(路15)。

  母亲与她的婴儿相通,那样密切敏锐,却没有人的语言,只凭着心灵。

  神道与他的儿女相通,情动天穹地极,亦无需人的智能,只凭着心灵。

  耶稣说:"神是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 4:24)。

  那些保有纯洁心灵的人,一定不难望见上帝敞开的胸怀。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