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现象面面观 宗教是什么?信仰的内涵又是什么?我想这恐怕是许多人笼罩在心头的疑问。在这个充满着不安的一年,飞弹的阴影、台风的灾变之后,所呈现的问题竟然是宗教。 首先登场的是中台禅寺的剃度风波,接着又有宋七力显像协会、悟空法师、妙天禅师、天以上人等问题,使人在眼花撩乱之余,各种对这些事件的猜测应运而生。例如有的人就认为这些事件的相关的宗教领导人物,必定拥有「魔法」,才会使他的信众服服贴贴,也因而衍生出我们所看到的事件。 笔者在此所讨论的,倒不是这些宗教人物是否具有魔法的问题,却是要指出这些信众或明显、或隐晦的某种宗教性,这种宗教性其实是普见于各类的宗教仪式行为之中,同时也普见于非宗教行为的流行文化之中。同时笔者认为时下的一些分析,直接就以「集体催眠」之断语,来形容这些事件的信众,其实是种无益的分析。因为到底那类的宗教信仰算是有益处的?那类的信仰算是「催眠」?其实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主见,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意见。因而这种分析是「事后诸葛」,颇有「成王败寇」的意味,直接认定了这些信众的病态行为,却反而使大众忽略了这是一个普遍性之行为所引发的问题。 在这些事件之中的主要宗教领导人物,包括惟觉老和尚和宋七力,都被他们的信众视为修行的典范;并且这些信众各自依着他们心目中的典范,进行着种种「模仿」的行为。 「模仿」就是本文所要阐释的宗教性。在电视中,我们看到那些中台禅寺执意出家的信众,有的人说明他们的行为是为要「学习」释迦牟尼,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模仿行为。并且在此事件中,家长因着急愤怒所产生的各种举动,对照着惟觉老和尚大多以闭目、徐徐而谈之说明来面对媒体的镜头;谁较能吸引这些出家众来学习模仿呢? 宋七力显像协会之事件,大众的注意力多集中于照片的骗局;然而对这些信众而言,他们所信仰的不单是照片所显示的「神迹」,另外还要再加上宋七力一套可自成体系的学说。 宋七力所倡导的学说,内容颇为混杂;包括禅宗的「明心见性」、王阳明的「天人合一」学说,以及带有神秘色彩,随意撷取佛教、基督教等之宗教观念而成的「宇宙光明体」学说。就信仰实践层面而言,宋七力的学说主要在于阐释从内心的修养,可发觉天人合一的本性。这种天人合一的本性就是他所谓的「宇宙光明体」。他本人被信众认为是一位百分之百显发的宇宙光明体,照片则成了佐证。而信众也被鼓励来显发他们自身的能量,以便与宋七力相似,并进而实践「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过程,自然包含了信众的宗教性--模仿。 宗教性当然不仅包括模仿而已,但因着模仿所产生的宗教行为则遍布在仪式、修行、巫术、禁忌等各层面。这是因为模仿会产生与被模仿者(通常被视为神圣者)的相似性,并且对许多宗教徒而言,与某种神圣的人或物体相似将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神圣力量。 在中台禅寺事件中,惟觉老和尚成了一个被模仿的对象,曾有信众提到从观察老和尚的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帮助其修行。当然对这些信众而言,既往的一些宗教典范人物,也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并且在此事件中,面对外界之责难时,也被使用来作为出家剃度的辩护理由。 宋七力事件的本质,明显的是一件诈欺事件,和中台禅寺则有些不同。但除了这些核心的信徒之外,对其它信徒而言,宋七力则成了神秘的化身者,他被认为可以分身显像。而这分身显像的能力,则是他可以将体内「天人合一」之宇宙光体的能量显发出来,因而信众们对宋七力的崇拜行为,主要也就包含模仿他发功,以显发体内之能量。 模仿中预示了神圣的力量,信众也必注意遵守被其认为是所有一切模仿必备的条件。因而中台禅寺事件中,出家被信众认为是必备的修行条件;至于宋七力事件,只要被信徒认为与模仿显像分身有帮助的事,自然会被信徒遵循,也因而就产生了卖显像分身照片的事。 这两个事件的信徒,显然并不怎么受到社会的认同,有的人甚至认为他们受了集体催眠。这种暗示集体催眠的分析,并不能完全显出事件的本质。其实与这些信徒类似的是,几乎任何人只要心中承认某种神圣者或力量,也就几乎会认定只要具备某些与此神圣者或力量相似的条件,就同样会产生相似或相同的力量。以下将从巫术、修行等不同层面来进行探讨。 几个法术的例子 经由相似的模仿,进而产生相似的力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各类的巫法道砚之术。著名的宗教学者弗雷泽(James Frazer)曾在研究中,分析了两种类型的巫术,其一是「接触律」巫术,这种巫术说明,施行者借由他人和某些物体接触,施行者就能对此人产生影响;另一就是「相似律」巫术,这是施行者认为借由模仿,就能产生相似的力量。 以道教的出煞补运仪式为例,各类使用的法器,以及法师的各项动作,其内容就同时展现了「接触律」和「相似律」巫术。例如法师在使用各项法器之前,总要先以手指弹洒「净水」在法器之上,以使法器获得法力,这便是接触律巫术。 至于相似律巫术,以笔者所观察的「替身解运」仪式为例: 法师在大门内侧放一篮子,在篮子内上方有五鬼、替身;中间放置三个碗,左边的碗里有一小块肥猪肉,右边的碗里盛汤,中间的碗里盛饭,饭上插两根蜡烛;篮子内侧的下面放有三牲,两边则分别有天狗、白虎。 法师着便装,左手拿疏文和香,右手拿法钟摇,在念完主家M46:69住址、家人姓名之后,就开始恭请五方神明来助其替身转运。恭请神明之后,就将篮子转 180度,以表示「转」运完成。其后将香插在饭上,吹龙角,吆喝两声。(吕一中 1996:30) 在此仪式中,有个将篮子「转」180度的动作,借由「转」的相似性,象征地表示转运仪式的完成;这是藉着意义和动作的相似性联想之巫术。 另有一种巫术,它的相似性则表现在声音方面,以押(鸭)煞仪式为例,在仪式中有「敕鸭」的部份,并以此部份为主作为仪式的名称: 敕鸭:法师拿着鸭,口含符水,以七星剑对鸭画符,喷符水;转身舞剑后割鸭嘴、踏罡步、将鸭嘴涂在符上,以鸭的嘴对空画法记;再至门口同样以鸭的嘴对空画符,并将鸭嘴血涂在门框上方和两侧。(吕一中 1996:30--31) 另外也有以外形和动作同时表示相似性之巫术,以「翻土破煞」仪式为例: 本场是以草席扮兽,据法师表示,一般是要扮六兽,所扮的六兽之特征是会翻土,这是以献六兽的方式来翻土破煞,但在本日仪式中仅献三兽。 法师以一张草席扮兽,所扮之兽先后有狮、猴、鸡。扮狮时先以草席扮成狮状,而后巡游各处;扮猴时亦以草席扮成猴状,而后四处绷跳;扮鸡时则以草席和红巾扮成鸡状,而后学鸡走路、觅食。(吕一中 1996:32) 在以上三个例子上,大略说明了声音、意义、形状的相似律巫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相似律巫术,例如对数字、时间、空间等的相似联想。 修行 除了巫术之外,宗教徒的修行过程,也常常可看到模仿的成分。特别若是他们心中所景仰的信仰前辈,就更是如此,这是任何宗教都会产生的现象,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有一次笔者在田野调查时,有机会和一位一贯道前人同桌用餐,同桌还有此前人的跟随者。在用餐之时,晚辈尊敬长辈,那是必然的。但是这些弟子对这位前人之模仿,却是我至今仅见。在那时的每一细微时刻都看到这些人同时做相同的动作,令人好似感觉他们正进行着类似团康活动「请你跟我这样做」之游戏,被模仿者就是这位前人。当前人吃饭时,他们便同吃饭;前人夹菜时,他们也同夹一道菜;前人暂时喝汤时,他们也同喝汤;前人又在吃饭时,他们便每个人都马上停止喝汤的动作,拿起饭碗吃饭。事后我问一位其中的信徒为何会如此,他回答说前人是应该受此尊敬学习的。由此我们看到的是,这些信徒们将此前人视之为信仰的模范典型,其后就自然会有模仿等行为。 从巫术的例子中,使我们了解人们自然容易将相似性和某种力量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而言,各类宗教仪式、修行、巫术、禁忌既然也都包含此等借由模仿获得力量之因素,那么是否非宗教行为也有类似之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流行文化就如是,在流行文化中,模仿,就如同宗教行为一般,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因素。既然宗教行为和非宗教行为,都同样会包含此因素,也就是这是一个存在于文化各层面的广泛性问题。 模仿--回到原初 巫术的模仿,常常出自于宗教思维对声音、意义、形状、数字--等之异质性辩证思考所致。但广义地看模仿,常常在创造一种情境,就是回到原初被模仿者的情境。这就不仅包括巫术仪式,还包括礼拜仪式、修行方式等。 宗教徒对于心目中的被模仿者,会认为他是完美的化身,并且将之视为原型典范。这种原型典范一旦被信徒接受,其后这些信徒便会追求这种原型典范的重现,而模仿常常被视为是这种原型典范重现的最佳途径。例如印度教徒在宗教仪式中,对于神话人物的模仿就如是;甚而在其电影之中,无论此电影主题为何,常常会在中段插入一个模仿神明舞蹈的片段,更深刻地反应了他们的此种思想。 原型典范对信徒而言,都带着神秘的意味,宋七力本人的行踪,甚至许多信徒都不易掌握;中台禅寺事件刚发生时,惟觉老和尚起先并未亲自现身解决问题,及至在公众面前时,他总是以一与众不同,修行的姿态来面对公众。在此,原型典范对信众而言,便是完美和神秘的化身。至于信众为同样获得此完美和神秘之经验,也自然会采取被他们视之为神秘,但被我们视之为不可思议之行为。在宗教中,最容易被视之为典范人物者,常是那些宗教创始者、宗教领导人,或是文化中的神话人物、英雄人物等。例如一贯道的前人,就被信徒认为是原型典范。 一个宗教徒一旦对某个典范深信不疑,他已不是生活在现存俗世的时空之中,他其实是置身于此典范的时空之中。那个时空,拥有这个典范者所有的完美和神秘。此时想要将他拉回至他所认为的俗世之中,是极为困难的;若是这原型典范受到了外来的羞辱,只怕这些信众是怒不可遏了。其实平心而论,几乎任何人在心目中,只要有典型的模范认同,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模仿典范的行为,并且我们多数人在某些时刻,也多少会感到像是活在那些典范存在的时空中。宗教学者伊利亚得(Mircea Eliade)曾分析此种宗教人的经验,他认为任何宗教人都会渴望追求「乐园重现」(Eliade 1958:434)。因而若是一个人自认为找寻到了乐园,他就会抗拒任何要他离开乐园的力量。 任何信徒若是想要回到原初的典范情境之中,就会尝试使用各种修行的方法;仔细观察这些修行方法,就常包含着模仿的成分,有的甚至还有很浓厚的巫术思维。例如每年耶稣受难日当天,世界上总有一些信仰基督之人,模仿他被钉十字架;并且,期望能获得某些神迹能力。 信仰的反思 面对这些宗教事件,身为基督徒,恐怕就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幸灾乐祸的态度来面对。若我们回想起基督教之中,也有如宋七力般的传道者,以所谓的奇能异事或是借由宗教团体来敛财者;当然基督徒在信仰的坚持中,与家庭产生风波者也所在多是。然而既然影响此事件的诸因素中,包括了信徒「模仿」的宗教性,因而也要以此角度进行信仰反省。 宗教中必然有模仿的成分,例如模仿信仰前辈,甚或模仿宗教的创始者,但这不表示各宗教是类似的,毕竟信仰层面的广泛性,并非只单有「模仿」这因素,并且我们对信仰之确信,是出于信心所做的宣告,这就必须由圣经神学和护教学来进行教导。 下一个问题将是,身为基督徒,什么样的模仿行为,是对于我们的信仰有帮助呢?什么样的模仿行为,却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这可由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由于模仿行为是出自于信徒的信仰实践,因而对此模仿行为的反思,总要从促成其模仿的动机来探究,例如出于巫术性动机的模仿就必须避免。 其次,若是从基督徒生命成长的角度而言,模仿行为其实可以是信徒灵修的某个阶段性行为之表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发生一些弊端,这则需要谨慎地分辨。 反思的例证 信徒的模仿行为,除了上述的准则可作为依循之外,在这里笔者要提出几个类型例证来探讨。 首先身为基督徒,耶稣基督就是我们的榜样,也因此许多信徒自然乐意模仿圣经中所记载耶稣的一举一动。如我们所模仿学习的是耶稣顺服天父旨意的精神,那自然是有益处的。但诸如模仿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举动,这常常是因着对圣经未深究其意义,而进行的字面意义上的模仿,其实恐怕还带有一些巫术性质的思维,这是所必须谨慎的。 新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由于对信仰的不了解,模仿就成了他们熟习这信仰的途径,例如模仿祷告等。这类的模仿,要视之为是这些初信者的灵修必经的途径,这是我们必须鼓励的事,并且还要帮助他们不仅有外在行为的模仿,还要包含内在心灵的成长。 在教会内有一类并非初信者之信徒,看到他们景仰的信仰前辈时,总喜欢模仿其一举一动,并且认为借由这些模仿,就必能得到与此所景仰之信仰前辈,相类似的灵性。对于这类信徒,笔者有时会觉得他们非常单纯可爱;但有时又不免担心,因为他们的信仰,总是还未成熟,未能磨练到与主直接的相遇。 另外一项要反省的,是中台禅寺风波所可以看到的。正如前面所言,信仰行为之中,一定有模仿等行为产生,例如学习信仰前辈,并以之为模仿学习之对象。我们所要检视的是,是否在崇敬模仿中,产生了伪意识,以为自己已经与典型模范相类似,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在与他人相处时,流露出高傲的神态。就如中台禅寺事件中,那些执意出家的人,对待亲人的态度一般。 有一些教会,会特别强调圣灵力量的彰显,例如说方言等。参与者为了担心自己并无此能力,会显得与众不同,有时会故意以行为的模仿来掩饰自己的不同。在这类的教会之中,这种现象其实是屡见不鲜。 结论 无论是否明显,动机的好坏如何,信仰行为必然包含了模仿。正如前面所言,模仿可以视之为灵修的一个阶段,有时对基督徒灵命的成长,会产生帮助,但仍要谨慎各种弊端的产生。 至于出于伪装的模仿,例如假装自己有说方言的能力等,无论其动机为何,都是不被允许的行为。 最后仍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小心我们的学习模仿之中,是否只是太在意于某些特异能力的获得,以至于有时我们其实也混杂了某些巫术性的思维而不自知。 参考书目: 弗雷泽 1991 金枝(上)。汪培基译。台北:久大;桂冠。 吕一中 1996 传统与变迁--仁泽新村(原龟山岛)居民信仰行为分析。辅大宗教所硕士论文。 Eliade,Mircea 1958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Translated by Rosemary Sheed.New York: Sheed and Ward.
|